分享

酿酒香飘姑苏城

 苏迷 2011-05-31
    逢年过节、家人团圆,婚庆喜事或好友聚会等,人们往往离不开以酒来营造氛围。几杯酒落肚,话儿自会渐多,室内气氛更是随之升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顿时会拉得很近。殊不知,这杯中之物与我们吴地有着悠久的渊源。
    苏州虽不是酿酒的起源地,然其历史的源变发展,亦是相当地悠远流长。宋《吴郡志》记载,苏州酿造“五酘酒”始于唐代。即属于传统白酒,是酿造后榨取,为再酿成的白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有“谢李苏州寄五酘”酒诗一首。所谓“五酘”即是在饭发酵时,先后五次加饭。诗中所提“李苏州”相传是诗人李绅,他与白乐天过从甚密。
    唐《吴地记后集》载,唐时苏州设有“商税务”、“都税务”、“茶盐务”等,以专营管辖酒类的制作。宋《平江城坊考》记载,苏州大井巷原名“黄土曲”,唐时有富人修第其间,酿造美酒,因酒价颇高,故名“大酒巷”。现大井巷之称实为后人传讹所致。宋代时,吴地的酿酒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全国酿酒业的主要产地之一。所产牌号如“白云泉”、“洞庭春”、“双端”等等,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进入元代,蒸馏制取烧酒法传入吴中,以吴县横泾一带最为兴盛闻名。明清时更是发展兴旺。其酒业由领官帖牙商的“官牙”经营;乾隆年间“横泾烧酒”曾作为贡品进京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酒行牙商创办醴源公所,设在胥门外窑弄。到同治年间,苏州桃花坞有一吴姓,开设第一家烧酒行,号“吴万顺”;以后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城区已有“吴万顺绍记”、“钱义兴成记”等多家酒号店坊,主兼营横泾烧酒及外地烧酒等品牌。同年,在奉天举办的华产商品陈列会上,苏州的“福贞酒”则代表江苏省的品牌酒而参展,备受瞩目。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在小日晖桥建立烧酒业同业公会“醴汶公所”。
    1924年,无锡人于观清,看到苏州没有烧酒制造坊,而烧酒的需求量却十分旺盛。他了解到苏州城内外祠堂与会馆等空关甚多,造成闲置空房不少。若开设酒坊则十分有利,即使原料“红粮”从无锡运来,亦十分便捷。于是在山塘街半塘开设苏州首家烧酒坊“德泰号”,年产烧酒168吨。 1925年兼并元丰酱园后,特辟烧酒堂吃。在同行中独树一帜,十分受人青睐,生意渐趋兴隆。随后,烧酒坊在苏州开设如雨后春笋。如“张信号”、“振昌”、“德顺涵”等数十家烧酒坊遍布城内外。
    苏州历史上的酿酒业,其中有一个亮点,即黄酒。那时,在浙江黄酒传入苏州之前,本地产的黄酒称之为土黄酒。一般由酱油糟坊兼营。绍兴黄酒自清代中叶传入苏州后,这第一家绍兴酒店开设在阊门外渡僧桥畔,号“老宝裕”。专营绍兴县城产的“花雕”、“状元红”、“善酿”、“加饭”等黄酒。由于绍兴黄酒具有“色泽清纯、香醇适口、温和甘绵、口味一致”的特色。很快在市场便打开局面,赢得口碑。自此,绍兴黄酒店铺陆续增多扩展,以致逐步替代了本地产的土黄酒而独行吴地。
    然而,从绍兴县城运黄酒至苏州销售,成本颇大。当时浙江至苏州交通极为不便,主要靠水道运输。那时从绍兴将黄酒驳运至肖山县西兴码头,过坝后转内河,经钱塘江舟运到苏州城。由此看来,路途十分碾转曲折,不仅运费贵、损耗大,而且周转长;若是碰到恶劣天气更是带来诸多困难。因而到光绪三十年(1905)时,由绍兴钟家硖村人金士洪等三人,合伙在苏州创办第一家绍兴酿酒坊,名为“同兴昌”,开设地点就在娄门。年产黄酒一百多缸(每缸设料三百斤,出酒六百斤)。两年后该酒坊因故停业。民国二年(1913年),由金土洪之子金家学,经人资助,在虎丘山下的山塘街绿水桥堍开设“金复兴”绍兴酒坊,年产黄酒二百缸。 1915年扩大规模,迁址于山塘街青山桥浜,年产黄酒五百缸。
    自此以后,有多家酒坊陆续开张;如“金泉和”、“鸿源”等等。至民国四十年代中后期,苏州的黄酒酿造业发展迅速,开设作坊已达七十余家。可谓盛极一时,享誉江南。

来源:苏州日报      □华致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