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骶管裂孔畸形80例临床观察

 grtsggrtsg 2011-06-01
骶骨是脊椎的一部分,上连腰椎,下有尾骨,其椎管为硬脊膜的终点,骶段硬膜外间隙上大、下小,前宽、后窄,硬脊膜紧靠骶管后壁,间距仅为0.10~0.15cm。硬脊膜囊平第2骶椎高度变细,裹以终丝,其前后方有结缔组织纤维索把它连于骶管前、后壁,结合较紧,仅有中隔作用,而且隙内充满脂肪。在骶管内,骶神经根列于硬膜外隙内,外包由硬脊膜延伸而成的神经鞘,第1~3骶神经鞘较厚,周围脂肪较多。据报道,骶管裂孔至终池下段的距离平均为5.7cm[1]。皮肤(两侧骶角连线的中点)至骶管腔内的距离为(16.4±0.2)mm[2]。
  骶丛神经分支由各骶骨椎间孔穿出,骶丛主要分支有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的臀上神经,分布于臀大肌的臀下神经,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皮肤的股后皮神经及阴部神经[3]。
  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手术,也可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骶裂孔和骶角是骶管穿刺点的重要解剖标志,其定位方法是:先摸清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摸至4cm处(成人),可触及一个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孔的两旁可触到蚕豆大的骨质隆起,是为骶角。两骶角联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髂后上嵴联线在第二骶椎平面,是硬脊膜囊的终止部位,骶管穿刺针如果越过此联线,即有误穿蛛网膜下腔而发生全脊麻的危险。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好穿刺针的方向。如果针与皮肤角度过小,即针体过度放平,针尖可在骶管的后壁受阻;若角度过大,针尖常可触及骶管前壁。穿刺如遇骨质,不宜用暴力,应退针少许,调整针体倾斜度后再进针,以免引起剧痛和损伤骶管静脉丛[4]。骶管有丰富的静脉丛,除容易穿刺损伤出血外,对麻药的吸收也快,故较易引起轻重不等的毒性反应。此外,当抽吸有较多回血时,应放弃骶管阻滞,改用腰部硬膜外阻滞。约有20%正常人的骶管呈解剖学异常,骶裂孔畸形或闭锁者占10%,如发现有异常,不应选用骶管阻滞[5]。仅靠解剖标志进行穿刺,其成功率难以保证,女性或肥胖患者这一问题更为突出[6]。本次临床观察骶管麻醉总有效率为78.8%,男女分别为89.2%及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因为骶管裂孔畸形所致。因此,在麻醉操作时,适时选择其他麻醉方法就可以提高骶管麻醉的成功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