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神采飞扬7 2011-06-04

点击“问题探究”的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案例反思 2011-01-06 20:43:19 阅读37 评论0   字号: 订阅

 

点击“问题探究”的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学生进入到八年级之后,学习心理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课堂上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热乎劲头“冷”了不少,以往七年级时那种争先恐后你言我语、大声争辩高潮迭起的场景不复再现,“问题探究”活动出现不少的“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低下。在此情形之下,组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又该采取怎样的因应策略呢?

片段描述

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导学生疏通文意之后,我抛出三个问题供学生探究。问题如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3、文章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哪些磨练?磨练有哪些益处?

师:请同学们就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探究、讨论,10分钟后每个小组选派1位代表发言交流。

[讨论并不热烈,教室很快静了下来。10分钟时间已到,我示意学生举手发言,可是并无人举手。]

师:哪个小组先发言?

[还是没有人主动站起来发言。]

师:看来,我们同学还是比较拘谨。没有同学举手的话,老师就指名叫了?

[第3小组组长左右顾盼,欲言又止。]

师:我们请第3小组的组长说说他们组讨论的结果。

第3小组组长: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师:第6小组组长?

第6小组组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第1组也谈谈。

第1小组组长:和他们一样。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齐]:没有。

师:3位同学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我也完全赞同大家的意见。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很明确,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完整的一句话归结出来了。细心的同学也不难发现,这句话与题目是相呼应的,实际上课文的题目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师板书:题目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末归纳中心论点)]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哪个小组先来说说?

[问几遍之后仍然没有学生起来发言,教室里显得特别安静。这时,距离下课,时间已所剩无几。]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分析吧。请大家看课文……

[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快速分析课文结构思路,边找读原文边解说,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将问题的答案“讲”给了学生。)]

[第二个问题讲完,下课时间也就到了。我只好宣布下课,而把第三个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

问题诊断

为什么这样三个问题的探究没能够在一节课内完成呢?课后,就“问题探究”中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与参加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准备不足,导致课堂上学习被动吃力、反应被动迟缓,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窄化,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

其二,课堂学习氛围沉闷,不利于激活探究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其三,预设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但问题的提出欠科学,题干表述较生硬、概念化,提出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

因应策略

通过征求意见和个人反思,我认为在八年级学生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应特别针对此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采取以下因应策略:

一要从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着手,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学习向自主探究型学习的转变。有良好预习习惯的人,其学习的自主性必定强;课前预习充分,带着问题参与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这样的合作、交流才容易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才可能不断提高。

上课前,我没有布置预习题,据课后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也就不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对课文及探究的问题陌生,使得小组探究无法深入,探究效果差。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问题探究,包括对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探究,课前应布置预习思考题。这样,学生个人的思考结果可以直接带到课堂上,让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更宽裕。尤其是基础一般的同学,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时,底气就有可能更足,应对自然比较从容,参与性、主动性无疑会大大增强。

二要切合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提高“问题”艺术。就本课来说,我觉得以下三个问题优于上课时提出的三问题:

1、课文列举了哪6个人物故事?说说这几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2、你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哪些磨练?为什么?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不被灭亡,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一方面,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感到头痛,认为枯燥乏味,记忆量大,加重了心理负担。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提出问题1。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首先探究6个人物故事,谈谈对这6则故事的理解,由赏读故事切入,激发探知的兴趣,又由故事引出生活,师生互相交流生活的启示,既能达到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的目标,又能实现情感熏陶、语言训练等目标。

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掌握不好,概念容易混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能力还没有很好形成,对议论文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授本文,有必要淡化议论文文体知识概念的学习,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侧重探知文章内容、品读名句、诵读培养文言语感,而有关论点、论据、论证的问题可以在达成前述目标之后,再略加点拨梳理,提请学生给予适度关注,加以领悟便可。

与原来的提法比较,“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基本相同,但经修改后的“问题”,题干表述更加明确,淡化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概念;“问题”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在考虑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的同时更强调了其可能的多样性;“问题”浅显却又可以浅入深出,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心理诉求,调动他们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探究学习的意义得以真正实现。

八年级的学生普遍十分在意自己在同伴面前的表现,课堂顾虑增多,表现欲望明显收敛,对没有绝对把握的“问题”,一般不愿轻易发表个人的意见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气氛较沉闷。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又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活跃程度。如果探究的“问题”一时解不开,容易造成心理问题,而且往往会无限地被放大,以至弥漫开来,互相感染,形成畏学、厌学的阴霾,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积极探究“问题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解决,不断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学习之乐,让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乐于尝试接受、终身受益的高效学习方式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