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精英教育(八)

 海右观澜 2011-06-06
解读精英教育十五:

这句话的含义是:孩子当然需要大人的帮助。不过,我们的帮助必须是让孩子成长,增进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反过来,用我们的帮助来削弱孩子的能力!这一点,相信家长和老师都会同意!

 这句话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家长和老师们很少想到“帮助”还可以区别为“增强能力的帮助”和“削弱能力的帮助”,因此,他们的“帮助”常常缺少智慧和思考,往往带来负面的教育后果。

 因此,仅仅嘴上知道上述原则的“正确”,与行动上能否做到,这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是: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做的正好是相反的事情:他们以“教育”和“爱”的名义,不断削弱孩子们本来拥有的能力。目前中国孩子越来越弱的个人和社会竞争力,表明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城市儿童和富裕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更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甚至于我们的大人们(家长和老师)还用“教育”的名义,削弱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一:自恋的父母最喜欢剥夺孩子的能力。

 

世界上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比黄金和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最不起眼,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空气和水。虽然我们连一分钟也离不开它们,却没有人会特别在意和珍惜它们。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就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就是自主管理的“吃喝拉撒睡”的基本能力。虽然没有人会为这些基本生活能力提供奖杯,就像是没人为水和空气开价一样:可是,如果人一旦缺乏这种能力,别的一切光环都会黯然失色。就像是如果没有空气和水,把整个星球的黄金钻石都送给您都毫无意义!

 

 中国古人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这说明古人是很了解这点的。行为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基本行为和责任能力都没有,学习和读书就毫无必要了,因为读出来也是个废物。这其实是个基本常识。

 可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长们,早就把这个基本常识忘掉了。特别是目前这个独身子女时代,中国的父母们,以无比的“爱心”“耐心”,以及超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刷新了一项项世界级的人类愚痴记录,以及不遗余力地残害自己孩子的记录:

 

故事一:擦屁股的天使妈妈

 报上曾经登载了一个“无比疼爱”自己独生女儿的母亲“超级爱心”的故事:从生下来那一天,该母亲就“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的爱女。她决心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公主”,结果她果然成功了:娇贵的公主女儿已经18岁了,不会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公主嘛。。。可是,居然她不会做一件不是事情的事情:上厕所不会自己擦屁股。而且她有“洁癖”:很厌恶做这种“臭事”。全是让她必须依赖同时又很瞧不起的“妈妈保姆”代劳。

 我忍俊不禁地想象,这位公主出行的时候,这位专门的“擦屁股天使妈妈”一定得随行,否则都没法活了。。。。问题是。。。如果该公主嫁人了,这事怎么处理?让老公接下这差事吗?还是请几个宫女代劳?她是否还有其他除睡觉外的基本生活能力?不说古人要求的“德言工容”,自己的生活自理也要老公代劳吗?还是请个贴身老妈子服务?当然,这只是我的瞎想,事实上,恐怕没有一个男人,愿意娶这种娇贵无比的公主吧?正好让妈妈把她留在身边,好好享受自己这一生的“不凡成就”!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削弱(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基本生存能力的故事。大多数的家长应该不会弄出这样极端搞笑的案例,但他们会做本质上差不多的事情,都是在用各种手段削弱孩子的能力。比如“正常”一点的,就是喂饭。孩子两岁就应该学会的本事,大多数妈妈会服务的很晚。不少孩子上初中后都还在喂饭。

 实际上还有更严重的例子,只是不被人注意而已。下面就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故事二:全面剥夺孩子生存能力的超级父母

 这是我亲历的故事,比“搽屁股妈妈”更令人目瞪口呆。今日学堂曾经把一个入学仅仅一个星期的6岁孩子退了学,并退还了全部的学费。当时的学堂不像现在这样入学名额很紧张,让不合适的孩子退学很正常。可当时(四年前)我们生源还不足,但我们却不得不拒绝这个学生。这孩子走路的姿势很奇怪,像个鸭子似的摇摇晃晃。而且他无法与小朋友正常交往互动,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情绪难以控制,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沮丧和挫败感。

 该孩子的家长不甘心,夫妻两人一起找我,询问退学的原因。我直接说:你们是不是从小就不让孩子自主活动,基本上一直是“抱”过来的?父母承认:除了睡觉,醒着的时候从小基本上是大人轮流抱孩子。特别是跟老人在一起,非常宠孩子,生怕他乱动有危险,或者在地上玩会把衣服弄脏,所以到哪里都是抱着他。我说:“这孩子学会走路前应该没有正常地爬过吧?”父母也承认是的,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家里,被座位和大人“固定”了身体。

 我说:这就是学堂不能接受您的孩子的原因。本来这个年龄的孩子(6岁),就算是家庭教育有些问题,心理,行为有些偏差,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修改孩子的“软件”,重新教育过来的,不会拒绝他们入学。但是您的孩子不一样,由于从小被家长剥夺了孩子身体活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了孩子不仅仅是运动机能出问题,实际上他的身体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都受到了影响,也就是机能发育不健全。因为幼儿的肢体运动与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链接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孩子是通过探索周围存在的事物,来发展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心理适应性的。所以,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孩子的大脑和心理,行为都会有问题。因此导致他现在无法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参与学堂的正常学习。

 父母这才着急了:问,那现在补来得及吧?能不能多参加一些身体“感统综合训练”课程,半年或者一年后再来入学?要求我们给孩子留一个位置,他们甚至不愿意取走我们退还的学费,希望存在学堂里,以后入学再用。我说“我们不知道幼儿的训练课程,你们自己试试再说吧!如有改变,再来学堂报名也不迟,学费还是先取走,现在我们的确也帮不上什么忙”。

 实际上我说了谎:我不是“不知道”,而是“很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从小的体能,运动,饮食训练都非常成功,身体和大脑的协调性都很好,因为我专门研究过孩子从出生以来的大脑和心理,生理发育的关系。我当时不愿意多说的原因,是因为不想让这对夫妻太受打击:因为根据大脑的发育原理,0—6岁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一旦错过就无法补上这一课。

 简单地说:这个孩子将终生成为这对父母的沉重负担,他已经很难重新发育成一个正常人了。或者更残酷一点说:由于基本的生活功能受损,孩子已经“废掉了”。我们学堂任务是“教育”,可以说,是主要负责调整孩子心灵方面的软件工程师。可是,对于这个“硬件”都已经有明显缺陷的“人”来说,我们无能为力了。可能需要这对父母重新回炉再“制造”一个?或者需要一个比莎莉文小姐(盲人海伦.凯特的家庭教师)更有办法的老师。

 与普通孩子一岁左右就喜欢到处探索“世界”,即使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也照样乐此不疲不同,这个六岁的孩子,即使把他放到一个很值得探索,很有趣的游戏场里面,他很可能只会无助地看着周围的一切;面对最轻微的挑战,他也只会哭泣和茫然失措。因为持续六年的剥夺基本生存能力的“教育”,在家长们所谓“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已经不可逆转地造成了他的大脑和神经链接机能的破坏,而且让他心理上在潜意识中承认自己是个“超级无能的人”。这种人很可能终身都无法良好控制自己的身体,心理和思维,就更别指望他将来还能够性格开朗,学习优秀,工作出色了。我非常同情这个痛苦的小灵魂,我理解他的身体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多大的负担,但是我无能为力!只是感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糊涂的父母和老人。

 这是四年前的事情了,这对父母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我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我所说的事实:“感统综合训练课程”没有用!

 这个故事,是不是比18岁的公主故事更惊心?这一对父母和老人,是不是比“擦屁股天使妈妈”更无知,更愚蠢?前者虽然很夸张到不可思议,但只是削弱了孩子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而后者通过仅仅6年,就破坏了孩子一生的生活能力机制,还破坏了孩子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运作和身体的基本机能。

 实际上,大多数父母都程度不同地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由于情况不太严重,所以没有引起注意罢了。很多孩子的肢体运动很不协调,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

 

 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在“无私地”提供削弱自己孩子能力的服务,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且,父母们最喜欢以“学习”为理由,“帮助”孩子们丧失很多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让孩子们长大后成为一个无能也无趣,无助的社会成员。

 我们也看到了: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更有甚者,家长们需要在大学城租房子陪读,料理孩子的生活。还有大学生上学仅仅一星期就退学了,因为无法适应“没有妈妈的日子”。还有学生不会剥鸡蛋壳,因为家里吃鸡蛋总是妈妈剥好的,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硬鸡蛋”,结果无法下口。这些人,不说指望他们“振兴中华”,能把自己管好就谢天谢地了。

 

三:被剥夺能力的孩子对自恋父母的无情报复

 

 家长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一个结果的。如果家长做的事情是伤害自己的儿女,他们也会遭遇最为强烈的报复。小时候被父母象宠物一样“千娇万宠”养起来的孩子,绝对不会像宠物一样对主人亲密依赖。反而会有很大的敌意。因为从心理学上就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有“自我成就”的需要的。如果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的无能,他在心理上是很自卑的,同时也对自己缺乏能力感到愤怒。而毫无疑问:他们会认为造成他们今天这种无能局面的原因就是父母,因此一定会把气出到父母身上。所以,古人早就说了“娇宠养逆子”,从心理学上是完全合理的。

 相反,民间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广泛被中国目前这批自以为学习了“西方先进经验”的半通不通的父母批评为“缺乏民主”,要“鼓励教育”。其实,这句话也是符合心理学的。父母对子女施以棍棒,证明父母有强烈的原则性,并对子女的要求极其严格,将来长大反而会比较有能力,反过来非常感谢父母,会很孝顺。

 比如,成龙小时候练武,师傅要求严格。他们都练得很辛苦,师傅对他们练得不好的时候非打即骂。此时的成龙,最想的就是将来长大后把师傅杀了!可是,当他真正长大后,发现正是因为师傅的严格教导,让他有了成就。同时也知道,师傅愿意如此费心费力地严格教导他是多么的负责,反而充满了感激之心,结果他成年后对师傅非常恭敬孝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们,非要用这种害人害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能力呢?骨子里,这些父母是很不负责的。他们其实根本就不尊重孩子的“人”的权利,也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要求,他们只是象养宠物一样,用这种泛滥的“爱”孩子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他们在扮演“爱心父母”这个角色。本质上,孩子只是他们这场演出的工具。因此当然会受到报复。

 上面提到的那个“搽屁股妈妈”,就是找到报社的记者大叹苦经,说自己为女儿付出了一切,但是女儿很鄙视,瞧不起她,把她当老妈子。还常常对她发脾气,她很想不通。这样才把这个惊世笑话揭露出来。

 各位身边,应该还有更多这样的例子。被剥夺了能力的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无情地向父母讨债的。最严重的案例,就是杀掉父母。这种事例已经发生过多起。

父母们,反省吧。你们是不是还在继续剥夺孩子的能力?

 

 我的孩子,其中对他们的生活教育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孩子们如果能够帮父母做一点事情就很开心,我们当爹当妈的,也经常“创造”一点这种机会给他们。

 我对自家孩子说:你妈妈六岁就会做饭给父母吃了;所以后来很有本事,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结果孩子们十岁的时候,就自己弄饭吃。如果能够做一份饭给妈妈,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就是“懒”父母才能培养出能干的子女,我相信他们今后无论成就大小,起码他们是一个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今日学堂一班的孩子(今年平均年龄11岁),这学期开始要上一门“生活实践课”了。本学期的任务就是两个人一组,周末负责为全体学生做饭。孩子们都很兴奋,争做第一批人选。一个新入学的孩子却很消极,说:做饭真没意思,结果她排在最后。

我对她说:你不喜欢做饭吗?

她说是的。我问: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很喜欢呢?

她回答:我从来没有做过。

我说:其他孩子多数都没有做过,可能你平时在家连父母做饭都没有留心过,所以担心自己做不好吧?

她承认是的。我告诉她不用担心,老师会教你们做出很好的饭菜,回家后还可以做给父母吃。还承诺教她做云南特色的豆焖饭。结果孩子非常开心,还特别打电话告诉父母她要学会做豆焖饭,回家给父母吃。这证明孩子都是喜欢增强自我能力的,对生活很热爱的。可叹父母们总是用各种“你不会做”为由,“帮助”其实是代替孩子们成长,排斥了孩子们对于掌控自己生活的努力。

中国目前大批的80后,90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不就是父母们剥夺能力的功劳吗?



解读精英教育十六:

尖子生的失色和丑小鸭的成长   

“好”父母培养出伤心的孩子-----家庭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经过两年时间我对“在家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后,2004年的秋季,今日学堂正式开办,经过试读后,收了第一批11个学生。其中的两个当年七八岁的学生,其个性特征基本上是对照版,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特别典型。值得家长们参考,借鉴。

第一个孩子的名字叫小菁。她是武汉某名校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很好。家长从小特别注意她的教育和培训,从小“望女成凤”,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是却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一切。由于了解到今日学堂的教育理念很好,而且孩子也很喜欢,父母决定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到学堂来上学。这个孩子,就是我们故事中的“尖子生”。

她是学校里老师的宝贝,也是父母的希望和骄傲,而且她学习也很用功。虽然父母的经济条件不符合学堂的要求,但是对于一家精英学堂来说,我们愿意给这种很优秀的学生提供机会。事实上,因为她表现出来的超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以及考虑到该家庭的困难,我们甚至愿意为她提供全额奖学金。当然,她的父母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们说:只有还有一点能力,就不愿麻烦别人。我们很尊重这种很有自尊的父母,也很愿意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另外一个孩子名字叫小慧。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是却是一个“问题孩子”,她的学校班主任说她“弱智”,而且有自闭倾向,当然,成绩也不好。根据我们的观察,她很胆小,回避和害怕周围的一切。而且不会与同学相处,也害怕老师接近,在教室里基本上是一个人单独缩在一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她的前途不妙:因为我们发现她喜欢重复地做一件很单调的事情,这就意味着缺乏进取心和探索新事物的愿望,将来学习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与上面一个自信满满的“尖子生”相比,这个孩子显得特别自卑和无助。当然,她就是我们故事中的“丑小鸭”了。

本来,按照学堂的招生条件,这个孩子是不合格的,不会被录取。但是有两个原因,使得我们还是录取了这个孩子。

第一:孩子的智力实际上没有问题,她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而只要家长配合良好,学堂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有能力调整好的。实际上,孩子的心理问题(所谓的“自闭症”),主要源于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和,严重的家庭感情冲突和冷漠,自己觉得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受到威胁情况下的反应。该孩子个性上又比较敏感,不知如何面对这种家庭局面,所以采取封闭自我的态度来保护自己。所以是能够调整的,只要让她感觉安全和信任,就会慢慢舒展开来。

第二:学堂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母亲,某企业的创业老板印象良好,她是一个态度积极进取,优雅明理的商界成功人士。根据我们学堂的原则,愿意更多地帮助这样的家庭,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这些孩子将来可能会掌握一笔较大的财富,因此把他们培养出来,会让这批财富不要被浪费掉。这些钱如果掌握在教育比较成功的孩子手里,对于家庭和我们国家,社会都是更有益的。即使我们学堂无法把这个孩子变得“优秀卓越”,但是可以让她“正常”一些,这就够了。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正常”就好,能够在学堂快乐就好。学业上根本不报什么希望,没有让孩子“出人头地”的要求。这与小菁的父母过高的期待相比,小慧的母亲可以说是没有期待。这两种心态,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

 

结果好像也很“正常”。一年半以后,小菁就多次得到媒体的采访。学堂原来计划五年达到的目标:英语方面达到大学英语水平,结果她只需三年就基本完成了任务。因此她成为了学堂的明星,也成了其他家长们很羡慕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她一样。父母对她也很宠爱,实际上,她几乎就是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也是父母未来的希望。

小慧呢?很不幸,虽然学堂的老师花了大力气,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让孩子的心理恢复正常,不再自闭。在学习上也渐渐进入正轨。可是,这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父亲,却因为想通过夺走孩子来打击母亲,因此要争夺孩子“教育权”,还到处寄匿名信攻击学堂,给学堂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他还用各种手段来“收买”孩子,结果这个糊涂的孩子相信了父亲的谎言,回到体制内学校读书。母亲只能含泪撒手。

回到体制学校里后,该孩子很快又成为“问题学生”,成绩巨差,而且很不开心。因为孩子的父亲把她弄回去后,根本就不关心她的教育问题,生活上交给保姆管,平时不太理她,也不和学校老师沟通。因为这孩子只是父亲用来打击母亲的砝码,用完了,也就不会在意其价值,哪里会关心她真正的感情和想法。

因此,一年半以后,小慧逃回了母亲身边,表示死也不回去了。当然,母亲还是把她送回今日学堂,希望我们能够帮忙。

这一次,我们发现:原来在学堂学了一年的内容,几乎被她忘光了。当然跟不上原来的班级了,只好上小班补课。而且,这一年半时间内,在不负责任的父亲和学校的“教育”下,带来了一大堆的坏毛病:懒惰,贪吃贪玩;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缺乏进取心,胆小怕事,回避困难,注意力不集中。

这种情况,让孩子的母亲又气又急,不知如何是好。她知道这孩子这样下去就没救了,长大一定是个废物。即使是送到今日学堂,也没有信心能够转变她。因为学校毕竟是个学校,不能对孩子采取强制措施。而她养成的这些坏毛病,必须要更强的机缘,更严厉的训练才能够转变。

 

各位猜猜看:从这个时间点,又过了接近两年以后,在小菁和小慧进入学堂学习四年多的今天,她们都快到12岁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戏剧性结果出现?

答案是读者,家长,甚至是学堂的老师都想不到的:

“尖子生”小菁开始上演我文章中说过的“12岁逆转现象”。由于学堂10岁以上的孩子强化了运动和竞争性课程,她原来的“优势”无法发挥,有些课程甚至成了最后一名(如剑道学习)。因此,一向喜欢逃避身体锻炼的小菁公开对老师和同学表示:她不愿意变得更优秀,也不愿意当精英。上精英学堂太累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她更喜欢做个“普通人”。她也不愿意上体制学校,因为体制学校太弱智了,因此她选择回家“自学”。

而最近的一个暑假,她在家里的“自学”方式,就是成天坐在床上不下来,抱着电脑看视频节目和下载一些无聊的小说看,据说一天可以看十几部影视片。有时会同样的内容看十几遍。而且家长说,回家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这样,家长“很无奈”。我们看到她9月份回校后,人明显胖了一圈。人要在暑假期间长胖很不容易,还是要有点“功夫”的。当然,这是家长辛勤供养的“功劳”。

至于“丑小鸭”小慧,在学堂学习两年后,已经变了一个人。这个学期她颇具野心的计划是:全面超过张钟瑞-----今日学堂最老资格的学生,也是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学生。现在她在好几个学堂的学习项目上,已经成为学堂的第一名。老师反应:近一年来进步最大的就是小慧。原来不喜欢动脑筋的小慧,现在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是班上的中上等水平,而且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她的一个计划,就是要在两个月内,学习并全面背会一整部英语原版的,有大量精彩演说台词的电影剧本。这个工作,可能很多大学生都会望而生畏,但老师知道她不难做到。虽然英语项目上,小菁依然是第一,但是她目前的优势,如果不进步的话很快会被其他学生赶上,小慧就是其中努力赶超的一个。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何在?

最关键的地方,居然在于:家庭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差异!

小菁的父母,是属于“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父母,对孩子非常付出。而且,由于学堂的孩子们普遍家庭环境很好,他们为了不让小菁“受委屈”,各种条件都尽量地满足孩子。实际上小菁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小慧还优越一些,小慧虽然家境很好,但是家长在物质上很少满足她的要求,甚至还会有意地剥夺她对物质的爱好和迷恋。比如,小菁有不少时髦的电器:苹果的mp4,还有最近一年就换了三个手机,据说家里还有PSP,但学堂不许玩这些东西所以没带来。这些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是家境优越的小慧都没有的,她连一个手机都没有。她几乎是学堂最晚配电脑的孩子,而且用的是家里一台有七八年历史的笔记本电脑,其他孩子都是用新电脑。所以小慧是典型的“富家穷养”。

另外,由于小菁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到学堂后知识面很广,父母也很自豪,认为孩子“有出息”,处处对孩子容让,甚至是纵容。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穷家养娇儿”的案例。而这种娇惯的结果,就是小菁今天几乎是必然出现的状态-----不负责任!

而小慧,由于亲身父亲的放弃责任,她不得不面对明理的母亲更严格的教育要求。实际上,小慧的母亲承认自己没有办法,把孩子全权委托给我教管。也就是说:除了平时在学堂里学习,假日就回到我家,与张钟瑞在一起接受我的“家庭教育”;所以,我算是她的“教父”吧。偏偏我这个人很不自恋,即使不是自己生的孩子,也一点不给面子,不怕别人说我“虐待孩子”。

 

责任和荣誉:最基本的学习原则:

 

小慧的变化,就是从假日的训练开始的。因为学堂的教育是非“强制性”的,所以不可能对学生的个性行为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也不是所有家长都喜欢让学堂“修理”自己孩子的。虽然说“玉不琢,不成器”,但家长们普遍还是“让孩子得到最好的享受”和“爱心”。

可是我的家庭教育,就是强调要“修理孩子”。我不认为孩子天生就是“好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我更相信荀子的性恶论,所以才需要“教育”和“教化”。所以我的家教原则性很强,而且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目标必须达到。比如:我不能接受孩子们偷懒和逃避问题的行为,他们必须是积极进取的,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节假日我可能会布置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无法完成任务,就必须接受处罚。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逃避问题,会得到更严厉的处罚。因此面对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处罚措施当然并不是简单的打骂,更多的是冷淡处理和“没饭吃”。实际上,我认为饥饿是最好的训练手段,当人处于饥饿的状态下,大脑会空前的活跃,也更容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反,如果你让自己的教育对象衣食丰足,往往惰气很重。此时你要求她为自己负责,要求她面对困难,除非她有强烈的荣誉心,否则是做不到的。

而“荣誉”是需要特别培养的。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责任感都没有,就别谈“荣誉”和其他更优秀的品质了。我的对策也很简单:如果小慧能够负责地完成她能力所及的任务,她就“衣食无忧”。完成得好,自然就有荣誉。如果不肯面对自己的责任,对不起,就没饭吃了。可能还会挨板子。

实际上,当时由于觉得这孩子实在太懒了,作为女孩子完全不能接受:我对她说过:女孩子如果有懒和馋的毛病,简直就是毫无可取之处了。还差一点让她去接受最有挑战性的任务:到少林武术学校去训练。我觉得,只要接受过严格正规的武术训练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发现:读书实在是一件非常轻松和有趣的活动。所以,对于不爱学习,或者天性懒惰的孩子,我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做体能训练,以及各种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去除他们身上的“懒气”,也才能希望他们有基本的责任能力。也才能希望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信心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反,如果天天衣食无忧,被父母照顾得无谓不至的孩子,又喜欢看看电视,玩玩电脑的孩子,会理所当然地发现:相比起来,读书学习实在是一件苦差事!虽然父母全身心“照顾孩子”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其实基本上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这种由于孩子的天性不同,同样在生活上过分照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可以分为三类不同天性的孩子。

第一类是比较有良心的,他们有感激的心,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付出这么多,所以即使不喜欢,也会勉强自己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读书,考试,升学,这样给父母一个交代。如果人不笨的话,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考上大学。目前大学里的很多学生就是这个类型的。

第二类就是没多少良心的自私孩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激,她们更有可能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年纪稍大,就会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放纵自己,置父母的辛苦和愿望于度外。特别是:如果她们平时本来就很不尊重父母的话,就更不会在意父母的感情,会更在意自己的感受,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类孩子也没有良心,不过更狠心,更无情。他们很可能把父母视为工具,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要为自己追求“理想生活”付出一切。而且如果父母能力不强,不能提供他们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甚至会对父母怀恨,觉得父母没有别的父母有本事,因此很对不起她,会鄙视父母。因此才会出现一些孩子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物质要求而迁怒父母,辱骂,殴打父母,长大后发现父母年老没用了,还会把父母赶出家去流浪的。更严重者还有杀了父母的。这样的案例已经报道得很多了。

所以,古人才说“娇宠养逆子”。的确如此。

 

不幸的是:小慧,小菁都不是第一种乖乖女。小慧如果知道她母亲对她的付出和希望,就不会离开学堂。如果愿意为父亲“付出”,也不会在体制学校混日子,当“问题学生”。实际上,她们俩都不是天生良善,很愿意负责任的人。

当然,她们也不是第三类的叛逆,她们只是自私而已。如果生活能够迫使她们学会为自己负责,她们也会掌握这一课,并逐渐养成习惯。如果学会了责任,就能学会尊重,就会有荣誉感,就转变了她们的心智,她们也有机会成为善良,感恩,孝顺的孩子。

这里的问题是:在我的严厉要求下,小慧不得不学习和补上这一课:为自己负责!并感激她得到的一切。

而小菁的父母,认为她不需要学习这一课,因为他们居然允许女儿不尊重父母,也允许她不需要为自己负责。显然他们以为学习好就代表一切。

于是,她们的命运,自然就开始走向不同的结局。虽然在学堂接受相同的课程和教育方式,但是由于在周末,假日和寒暑假的待遇不同,由于父母的态度原则上的区别,造成了今天的差别。

因此,父母们:即使孩子进了一个很好的学堂,你准备好了真正配合孩子的学习没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