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密武汉长江大桥撞不垮的真实原因

 情系故乡 2011-06-08
毛泽东倾心关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 

    收录时间:2011-04-06 作者:康志保 来源:中国桥梁网文本摘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对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赞颂,是咏桥诗歌中千古名句。一个“飞”字道出了大桥的雄伟气势、说出了建设的速度;一个“通”字道出了桥的功能,说出了给予人的福祉。

 

    关 键 词:武汉长江大桥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对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赞颂,是咏桥诗歌中千古名句。一个“飞”字道出了大桥的雄伟气势、说出了建设的速度;一个“通”字道出了桥的功能,说出了给予人的福祉。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万里长江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值得提及的是,毛泽东亲自审定了桥址、周恩来亲自批准设计方案、毛泽东多次视察大桥建设工地并在桥下游泳,写下了著名诗篇《水调歌头·游泳》。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兴建,1957年10月13日建成通车。原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据2000年时权威部门测定:在使用了40多年后,完全可以再服役100年。这座大桥倾注了设计、施工、维护人员的心血,更令人敬佩的是当年建桥时毛泽东给予了倾心关注。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与汉阳龟山之间,与著名的黄鹤楼交相辉映。全桥总长1670米,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18米,可并行四辆汽车。人行道每侧各为2·25米。桥的两端建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和谐精致,是武汉市重要的标志性景点。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一直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关怀下进行的,据有关报刊报导和亲身经历这一段历史的人员回忆:1950年,铁道部根据中央指示就开始了对大桥的勘测、钻探和初步设计,桥址选在龟山和蛇山之间,这一方案报到中央人民政府之后,铁道部很快得到通知,毛泽东要亲自到武汉进行视察。

 

    那是1953年2月18日,武汉当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雪后的武汉三镇更为风光旖旎,景色明媚。15时许,毛泽东和中南局的领导同志,徒步盘山,登上了黄鹤楼,扶栏眺望,兴致很高。此时,筹建大桥的有关同志,向毛泽东汇报了筹备情况和选址方案,他表示同意。在毛泽东视察之后,周恩来主持的一次政务院会议上,亲自批准了初步设计(详见《桥梁界功勋式人物唐寰澄》)、工程概算和竣工期限。

 

    大桥开工八个月后,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大桥工地视察,时间是1956年5月31日的清晨。当时的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向毛泽东请示:“是岸上看还是水上看?”毛泽东答复道:“水上看。”于是,由“武康号”轮船担任了这一个光荣的任务。毛泽东乘船经汉阳晴川阁向上游航行,从2、3号桥墩间穿过,抵达鹦鹉洲附近的江面后,轮船又折返下行,从3、4号桥墩间穿出。此时,毛泽东看到大桥的水中桥墩已全部建成,钢梁从汉阳向江中延伸。

 

    毛泽东很关心大桥的质量和施工安全问题,对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也询问地很细致。比如,岩石和水下混凝土抗圧强度;潜水员如何在水里下沉,水里怎样进行烧割和电焊等。彭敏一一作了回答。

 

    在这次视察之后的四天内连续三次暢游了长江,时年63岁。第一次是6月1日,从武昌蛇山一带下水,游到汉口谌家矶,游程13公里,历时二小时零四分。在水中他不断地变换姿势,时而仰游稍息,双手交叉,头枕波涛,仰望碧空;时而立正踩水,环顾四周,油然自得;时而侧游,劈波斩浪前进。

 

    第二次是6月3日,从汉阳鹦鹉洲下水回游,经过龟山一带江面,到达武昌八大家附近,游程14公里,用了两小时。当游到大桥的上游水域时,毛泽东一边踩水,一边观看正在紧张施工的大桥。在靠近桥墩时,他挥臂侧游,从大桥2、3号桥墩间穿过。

 

    第三次是6月4日,也是从汉阳游向武昌的。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宏伟的诗篇《水调歌头·游泳》,其中著名的诗句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了大桥雄伟的气势,也暗含着架桥的速度,这是对大桥的雄姿、功效形象地描写。毛泽东从1956年到1966年11年间,曾先后18次暢游长江,在奔腾不息的长江上谱写了壮丽史诗。

 

    在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的前夕,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桥上进行视察,时间是1957年9月6日傍晚。在花灯初放的时刻,毛泽东乘轿车缓缓来到了汉阳桥头堡旁,只见一位英武高大的巨人从轿车内走出来,身着灰色中山装,脚穿黑布鞋,同等候在桥头处的大桥工程局副局长杨在田等人一一握手,由杨在田引导和大家簇拥下健步走向桥面。

 

    毛泽东站在桥面中央,望着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水,俯瞰着夜色中武汉三镇的雄姿,也许正在酝酿着旷古伟大的诗篇。接着转向杨在田详细询问了大桥工程的情况,杨在田汇报说:“武汉长江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全长1670米,正桥长1156米,有两台8墩9孔。桥跨结构采用三孔一联的平弦菱形连续钢桁梁3联。每孔跨度为128米……”。

 

    毛泽东边走、边看、边听、边问,其时问道:修这个桥用了多少钢,多少混凝土?花了多少钱?杨在田答道:一共用了5万吨钢,人民币1·3亿元。毛泽东说:“不算多。”

 

    毛泽东又问道:“鹦鹉洲不是在江中间吗?黄鹤楼呢?”时任湖北第一书记的王任重答道:“从前在江中间,现在汉阳这边就叫鹦鹉洲了。黄鹤楼因修大桥拆了,现在正计划重修。”毛泽东说:“应当修,这是历史古迹。”

 

    之后,毛泽东又一次关切地向杨在田问道:“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现在如果没有苏联专家可以修了吗?”杨在田回答说:“可以修了。”毛泽东又叮嘱地问道:“可以修了吗?”杨在田肯定地说:“能修,能修。我们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毛泽东走到桥栏旁边,出神地看着武汉三镇闪烁的万家灯火,在面对汉口方向时说:“灯火辉煌,灯火辉煌,好啊!”改革开放后的武汉更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桥,桥型结构、施工材料与设备更现代、更美观、更宏伟。(选自康志保著,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桥典桥景桥趣――中国桥梁文化撷珍》一书)

 

    本文来自:中国桥梁网(http://www.),原文标题:毛泽东倾心关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_文章摘录_中国桥梁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