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图解(详细)(一、二)(三)
实用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图解(一) 一、足部反射区分布规律 足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基本是与人体大体解剖部位相一致。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将双足并拢可以想象看到的足是个屈腿盘坐并向前腑状的投影人形(见图1)。其足拇趾及各趾相当于人的头、颈、面部反射区,内有大脑、小脑、垂体、三叉神经及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反射区,足底上部相当于胸腔,内有肺脏、气管、心脏、甲状腺、甲状旁腺、斜方肌等反向区;足底中部相当于上腹部,内有大肠、小肠、膀胱、生殖器官(女为卵巢、子宫,男为前列腺、睾丸)等反射区;两足内侧相当于脊椎部分,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有颈、胸、腰、骶椎及尾骨各部分反射区(见图2);足外侧相当四肢部分,足底内有肩、腰、肘、髋、股、膝关节等反射区。 ![]() 二、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 足部骨骼 人有双足,每足有骨骼26块,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见图3) 1、跗骨 每足有跗骨7块,分近侧与远侧两排。足跗骨较粗大且砌合紧密。 近侧列跗骨包括跟骨、距骨和足舟骨。远侧列跗骨由内侧向外依次为内侧楔骨(第一楔骨)、中间楔骨(第二楔骨)、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 2、跖骨 每足有跖骨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构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跖骨分近端、远端、足背跖和掌跖面。跖骨分头、体、底3部,第五跖骨底外侧分突向后,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每足有趾骨14块,趾骨分近端、远端。拇趾为远节和近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分远节、中节、近节。 足部关节 距骨与下肢小腿部的胫骨、腓骨下端构成踝关节,胫骨侧(内侧)为内踝,腓骨侧(外侧)为外踝。跖骨与趾内间构成跖趾关节。第一跖骨与第一趾骨近节趾骨的近端构成第一跖趾关节。第二趾第一节趾骨和第二节趾骨间构成第一趾间关节,第二和第三节趾骨间构成第二趾间关节(或称远侧趾间关节)(见图3)。 ![]() 图3 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示意图 三、足部反射区 1、大脑 部位 位于双足大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处。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4)。 功能 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舒经通络。 主治 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2、额窦 部位 位于双足的五趾靠尖端约1cm的范围内。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5)。 功能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 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 手法 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3次。 3、小脑、脑干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见下图6)。 功能 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的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综合症。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4、垂体 部位 位于足底双拇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一点(在脑反射区深处)(见下图7)。 功能 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内分泌失调的疾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等,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手法 由上向下深入定点按压3~5次。 ![]() 5、三叉神经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的外侧约45度角,在小脑反射区前方。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8)。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唇鼻之诱发的神经痛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6、鼻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腹内侧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间关节前。左鼻的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鼻的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9)。 功能 通利鼻窍。 主治 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衄、鼻窦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端向足趾端按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7、颈项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大拇趾根部。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10)。 功能 疏经通络,柔颈止痛。 主治 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落枕、颈椎病及消化道疾病。 手法 沿拇趾根部,向内侧推压3~5次。 8、眼 部位 位于双足第二趾与第三趾中部与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眼反射区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11)。 功能 清肝,养肝,明目。 主治 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变。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 9、耳 部位 位于双足第四趾与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12)。 功能 补肾,开窍,聪耳。 主治 各种耳疾(中耳炎、耳鸣、耳聋等)及鼻咽癌、眩晕、晕车、晕船等。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按压3~5次。 10、肩 部位 位于双足足底外侧,小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及足背的小趾骨外缘与凸起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见下图13)。 功能 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肩周炎、肩颈综合症、手臂麻木,习惯肩关节脱臼、髋关节疾患。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刮3~5次。 11、斜方肌 部位 位于双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宽约1指的横带状区域(见下图14)。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 颈、肩、背疼痛、手无力、酸麻、落枕等疾患。 手法 从外向内方向刮压按摩3~5次。 ![]() 12、甲状腺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以及第一跖骨远侧部连成带状(见下图15)。 功能 调节激素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甲状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能促进小孩长高,治疗心脏病、肥胖症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推按摩3~5次(注:拐弯处为敏感点)。 13、甲状旁腺 部位 位于双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见下图16)。 功能 补肾养肾,柔肝养筋。 主治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疾患。 手法 在关节缝处定点按压3~5次。 14、肺、支气管 部位 位于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支气管敏感带位于肺反射区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区带(见下图17)。 功能 补肺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 肺与支气管的病变(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哮喘等)、鼻病、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 手法 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压刮按摩3~5次。 15、胃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幅宽(见下图18)。 功能 降逆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 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溃疡、胃胀气、胃肿瘤、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患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 实用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图解(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