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网学经济——金融危机

 llssmm44 2011-06-20

         经济社会的运作要依靠商品的交易,而交易要依靠货币的流通。因此,货币是经济体系中的血液,必须保证血液在所有的部门,还有个人,之间不间断地流动。

部门手头没有资金便无法运作,个人手中没有钱便难以生存。相反,如果有人手中的货币太多,或者暂时太多,就会因为资源闲置而造成浪费。于是,金融机构就在资金的需求者和资金的冗余者之间产生出来。

分散的闲置资金以存款流入银行,然后又以贷款进入企业、政府和个人。分散的资金的另一个出路是通过投资公司或者证券公司变成债券和股票,流向市场。正是这些债券和股票,还有它们的衍生物构成了借贷关系之间的横向脉络。保险公司则以集中资金提供风险赔付来完成资金融通和财富创造的过程。这样,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就形成了金融机构的主体。它们互相独立又互相贯通,加上各种“辅助”和“衍生”的机构的运作,一张理想的金融网络便构建起来。

维系这个网络的是金融机构的信誉、安全和收益。而保障信誉、安全和收益的则是充裕的资金储备和良好的流动性。

但是,一旦这个网络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严重的信誉、安全和收益问题,比如大的商业银行因坏账过多濒临倒闭,或者主要的投资公司因投资大面积亏损而资不抵债,并且这类问题不止发生在个别的金融机构身上,那么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流通链条便会中断,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也不可避免。比如,为银行和投资公司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同时保险公司在银行和投资公司的资产也会遭受灭顶之灾。这些问题又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财务危机,甚至倒闭。而在保险公司中投保的那些企业和个人的损失就更不用说了。

这时,普遍的信用危机便随之而来。信贷、信托和保险都将终止,金融机构无法正常运行。

这就是金融危机。

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其实是脆弱的。林立的大厦会在瞬间倒塌,同时压垮周围的建筑群,形成多米勒骨牌效应,危及其他产业和整个社会。

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要监管金融机构,并且当危机来临时,政府要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它们,避免它们的倒台。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从08年初开始,到09年10月初,美国申请破产的商业银行已经近百家。救济大型金融机构是当务之急。2008年9月以来,美国央行连续推出金融救助计划,投入的资金高达近万亿。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六大央行还联手向金融体系注资,以缓解货币市场的资金短缺。欧洲银行也紧急向商业银行注资上千亿元。

欧洲各国中,最惨的是冰岛。为了应对危机,冰岛政府接管了该国的3大银行,因为它们欠债总量已是冰岛GDP的12倍,拖垮了整个国家经济,致使政府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

但是,注资并不是“白送”,否则纳税人要造反了。政府注资一般会以给被救助公司贷款或者入股的方式来做。这样,当公司盈利之后,政府可以从贷款利息或者股权分红中获利,增加财政收入。

如果连政府也无力救助,或者政府自己的财政也破产了,就只有求助其他国家政府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援助了,像冰岛那样。

政府注资的目的是让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回复信用,让资金重新在国民经济中流动起来。

稳定金融业,经济就有救。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自1949年以来就从来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没有危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运作良好,管理有方,而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业还不够发达,没有大量的金融产品和用这些产品构成的金融网络。银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企业和个人之间基本上是“单线联系”。而所有的单线联系最终都拴在中央政府的手里。因此,无论出现什么麻烦,这些麻烦都不会像在西方国家那样迅速地通过网络扩散出去,并且比较容易被政府控制。

有人说,民主国家不会发生饥荒。而我想说的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