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教育思想大略谈(3)人本主义

 昵称7207478 2011-06-24
人本主义教育

行为主义教育的盛行使人们几乎只看见行为主义的缺点,行为主义受到猛烈抨击,学习被描述成“煎熬”、“苦役”、“摧残”,学校被描述成儿童的“劳狱”、“心灵屠宰场”。抨击者因为只拆房子不建设而受到反抨击,这样你来我往,阵阵雷声之后,终于下了一场雨——“人本主义”降生了

我觉得,人本主义多少和前面说过的自然主义有点类似,比如认为人是自己生长或成长的,认为人性基本上是善的,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等等。不同之处是人本主义对人的自我和心理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索,因此比自然主义要丰富精细得多。

人本主义产生的时候,现代科学思想已经趋于成熟,人本主义者试图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全面透彻地把“人本”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弄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完备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地、彻底地击倒行为主义并取而代之。可惜他们似乎并未取得最后的胜利。

好,闲话少提,来看看人本主义讲了些什么东西吧。

人本主义者最反对的,就是行为主义者拿人不当人,当机器。之所以叫“人本主义”,是因为其严重强调、反复重申:要把学生当。一言以蔽之,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教育应该做些什么,而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教育能够做些什么。下面就说说人本主义的三个领军人物的观点,他们是马斯洛、罗杰斯和梅——三位都是美国佬。

马斯洛提出了一个需要层次理论,太有名了,你网上随便搜一下就能查到,我不细述了。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而自我实现的需要跟低层次的需要又不一样,满足以后不会消除,而会愈强——大概什么需要都没有了,人会很无聊很痛苦,生不如死。

马斯洛还描述了达到自我实现时的所谓“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在马斯洛看来,“高峰体验”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罗杰斯提出一种自我理论。大概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的自我都健康、活泼、快乐得象一只欢快的小兔子。在社会环境压制、遭遇挫折等情况下,小兔子会被关起来或者走失,封闭或迷失的自我并不安分,会不断作祟,导致如人格分裂、强迫症、失心疯等心理障碍或疾病。

罗杰斯是个心理咨询师,他发现只要帮助患者释放或找回自我,做真正的自己,心理障碍就能自动消除。但罗认为那只兔子只能患者自己去释放或找到,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有无条件地关怀、同情和理解,即所谓“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法。罗大师如此著名,相信他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后来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所以层出不穷,根源出在当时的教育上(我有同感),要大范围根本性地消除心理疾病,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看来他有普渡众生的崇高理想。罗杰斯认为,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而不是强迫学生去改变自我。跟他的“自我中心疗法”相仿,罗杰斯在教育上十分强调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自我指导的重要性。

罗的观点,简单点说,就是人的本性是健康、善良而美好的,病态、丑恶是由环境造成的,自我以及自我的发展是由自我发现、自我决定的——这话有点奥。好的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去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我总觉得这里多少有点矛盾的,既强调自我决定,又突出环境的作用,既人本主义又行为主义——其实什么主义什么主义的这种分法是相当笼统和模糊的。

梅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存在主义,如果你认真看过我前面的文章,那我告诉你,本人是很有点存在主义倾向的(在过去,这可是反动的,汗!)这不是我故作高深之举,而是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碰壁以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称为自我选择。简而言之,就是人是自己去选择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师只能给出各种建议和选项,然后让学生去选。比如存在主义非常重视的道德教育,主张教师只能提供各种选项,即告诉学生可以有哪些做法,可能有哪些想法,或还可以告诉学生各种做法、想法的结果——要强调是教师的估计不一定是事实,然后学生究竟怎么做怎样想,这只能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老师无能为力。

初为人师者对这一论调恐怕是要失望的,但除非你有特异秉赋或能力,当你在工作中大量全面地接触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想法)以后,相信你会被迫接受这一观点,或者讲是被迫选择这一观点——可见所谓自我选择,并非完全由自己作主,此乃后话。

存在主义被归为人本主义的一个方面,其实梅和罗杰斯曾经有过公开的争执(或者叫辩论吧)。争执的焦点就在人性的本质上,梅认为恶与善一样存在于人性之中,因此梅对罗的“环境致恶论”有过尖锐的批评。

表面上看存在主义认为人性有恶,是消极的。但在我看来,存在主义更加客观,自我选择论比自我决定论要积极,至少教师还可以做点实质性的事情:给出建议和选项。在人本主义的众多主张中,存在主义要算得上最具操作性的了。

存在主义认为虽然人无完人——比较客观,但通过直面现实、勇气的培养和自我选择,可以趋向光明的未来——比较积极。

好,就介绍到这里吧,我累死了——志大才疏啊!

人本主义者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这个本到底怎样,鄙人无学,只有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概念。尽管如此,在下还是以门外汉的身份,冒天下之小小不韪,对人本主义作大言不惭的简要评论——做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现在看来,人本主义者试图弄清楚人的本质,建立科学、规范的理论体系的愿望基本上是落空了。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人最根本的“本”就是人的意识和心理,而研究一涉及到这个领域,就变得异常艰难——人是否能对自我进行认识,仍然是悬而未决的谜。以至于马斯洛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不适用于人本的研究,只有创立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未来人本研究方法”,才可能对人本进行有价值的研究,但这条路,没人走过,不为人知——类似于爱因斯坦晚年对统一场论的研究。

因此,人本主义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或简单理想、牵强附会,或循环认证、因果不明,或虚幻玄奥、莫明其妙。人本主义者极力反对的片面、机械和呆板,但最终他们自己也未能避免。人实在是太复杂了,实在说不清楚,只要诉诸文字,就难免僵化片面。比如人的需要,其实并不象马斯洛同学说得那样层次分明和有规律,各人情况也不完全相同。

不知人本主义者是否会和先生有同样的感受:“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人本主义提出的教育主张,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可操作性极差。人本主义在实际操作上的观点,不是含糊其辞,就是高深难测,总之是有点虚幻有点玄,或是不够实际,或是普通教师难于领会。比如按人本主义的说法,教师要等待学生自己去决定怎么发展,但很可能这种等待是遥遥无期的,学校领导一般不会高薪聘请一群人来等待!!所以即使在人本主义极盛之时,行为主义仍大行其道。这是人本主义者所无法决定、也不能选择的客观现实。

一座建在沙堆上的房子,虽然漂亮,终究经不起历史老人的折腾——这是人本主义的宿命。人本主义者极力主张人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但他们选择来选择去,还是无法作出最后的决定。

尽管如此,我认为人本主义提出的基本观点,对人来说是极具意义和价值的。或许正如马同学所言,人们还没有找到研究人本的方法,故不得其门而入,而只能看到其出墙之红杏。

总结一下:人本主义是不圆满的,理论建设的宏愿没有最终达成,但提出的的一些极有价值的观点——理想即使没有实现,其碎片也还是闪光的。

写得有点蜡味了,不好意思——才疏学浅。

注:

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观点和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同学是在调查了大量成功人士以后提出“高峰体验”这个论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