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四逆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101.四逆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四逆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附子5克 
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本方现代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衰,休克,急慢性胃肠炎,水肿,胃下垂,亦用 于麻疹逆证,阳虚发热,喘证,食管痉挛,白细胞减少症,毒血症,或急性病大汗出而 见虚脱等辨证属于阳衰阴盛的多种疾病。 1.少阴病  2.少阴寒厥证  3.泄泻   4.心动过缓  5.头痛   6.吐血危证  1.小儿泄泻   2.复发性口疮  3.足跟痛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 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并伴神疲欲寐下利 清谷,舌淡苔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四  逆  汤   (《伤寒论》)
    [组成]  甘草二两炙(6g)  干姜一两半(9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用法]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
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病机分析]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深入少阴,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
根本,  《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肾阳虚衰,全身及肢体失于温煦,
故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肾阳衰则不能温煦
脾阳,脾失运化之职,’致清阳不升,反而下陷,浊阴不降,反而上逆,故呕吐下利。阳
虚寒盛,寒性凝滞,故见腹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
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气虚
衰,神失所养,则见神衰欲寐。太阳误汗,阳气随汗外泄,损伤心肾之阳,而致阳气大
虚之亡阳证。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则见脉微而细。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
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病至少阴阳衰阴盛,脉微肢
厥,非大剂辛热之剂,不足以破阴回阳而救逆。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为补益先天
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品,能通行十二经脉,迅达内外以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钱
潢曰:“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
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伤寒溯源集》卷4)。干姜为臣药,
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本经疏证》卷10说:“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
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附、姜同用,可
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但二药过于温燥,恐伤阴液,因而以炙甘草为佐,调和诸
药,以制约附、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阴液之弊。此外甘草配干姜又可温健脾阳。脾阳得
健,则水谷运化正常。如此则脾肾之阳得补,先后天相互滋助,以建回阳救逆之功。若
服药后呕吐,可用冷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气反者……温寒以热,凉
而行之”之法。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取功专力强的大辛大热之品相须为用,以加强破阴复阳之力,
配伍甘温益气之药,既能解毒,又缓其过于辛热之性。
    方名“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
膝以上。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
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
四逆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并伴神疲欲寐,下利
清谷,舌淡苔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2.加减法  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脾
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
皮茯苓、泽泻。
    3.本方现代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衰,休克,急慢性胃肠炎,水肿,胃下垂,亦用
于麻疹逆证,阳虚发热,喘证,食管痉挛,白细胞减少症,毒血症,或急性病大汗出而
见虚脱等辨证属于阳衰阴盛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    ’
    1.本方乃治阳衰阴盛之厥逆,如属真热假寒者,当禁用。
    2.凡因寒盛格阳于外而见面红、烦躁等真寒假热者,为防热汤格拒,可将汤冷服。
    [源流发展]  本方为张仲景所制,在《伤寒论》中有关本方主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
8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
也,得之便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
者”;“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阳明病i脉浮而迟,表热里
寒,下利清谷”;“少阴病,脉沉者”;“少阴病,饮食人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
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厥阴病,大汗出,热不去,
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者”;“霍乱病,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金匮要略》中本方用于:“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
有微热,见厥者”。细析仲景论述,本方治证临床表现虽多,但概而言之,均可见四逆
恶寒、下利清谷、呕吐或身痛等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征,故仲景用大辛大热之品配伍
组方以迅速挽回阳气,拯救厥逆。若阴寒极甚,阴甚格阳,出现真寒假热之象者,仲景
则重用干姜、附子,以加强回阳通脉之功,名“通脉四逆汤”。若霍乱吐利太甚,以致
阳亡液脱,则当再加益阴之品:如病势不甚者,仲景在四逆汤中加人人参,以回阳救
逆,益气生津,名“四逆加人参汤”;若病势较甚,症见吐下自断,汗出而厥,四肢拘
急不解,脉微欲绝者,仲景取通脉四逆汤加人猪胆汁少许,藉其寒凉以引阳药人阴,藉
其苦润以润燥滋液,共成回阳救逆,益阴和阳之功。仲景不仅首创四逆汤开后世回阳救
逆方剂之先河,而且又从药量的增减、药味的变化等方面示人以权变之道,耐后世医家
治疗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证影响极大,并在近二千年的运用过程中不断有所发展。如
唐代儿科专著《颅囟经》卷上,在四逆汤中加入白术一味而创“温脾散气成为温中健
脾燥湿之剂,用于“小儿脾冷水泻,乳食不消,吃奶频吐”;《伤寒六书》卷3的回阳救
急汤以本方合六君子汤以助补益脾胃之力,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更增温里散寒,益
气生脉之效,较之四逆汤回阳救逆之功尤著,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之证;对于
阴阳俱脱证候,《景岳全书》卷51仿四逆加人参汤之制又加入熟地、当归等滋阴养血药
物,较之原方回阳救阴之功益著。现代研究发现四逆汤还有显著的升压、强心、抗休克
等作用,故又常将本方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
汗所致的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本方原为汤剂,现代亦制成注
射剂使用,在急症的抢救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疑难阐释]    “
    1.关于本方组成  以柯琴为代表的一些医家认为:四逆汤证是阳气欲脱,方中应
有人参,无参是因传抄遗漏之故。柯氏曰:“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
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疼,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渴,中
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用人参,况通脉四
逆,岂得无参?是必因本方之脱落而成之耳”(《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4)。左季云
也持这种观点,他在《伤寒论类方汇参》中说:“谓四逆有人参,则此之所加,犹桂枝之
加桂耳。”但多数医家认为仲景既另立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中必无人参,况此三药足
以胜任本方证,大量的临床实践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对附子生用、熟用的看法  四逆汤原方为生附子,后世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
为生附子有毒,人药宜熟用而不宜生用。但多数人赞同仲景的观点,在四逆汤类方中应
用生附子,一者生附子回阳之力更强;二者本方用汤剂,生附子久煎可减少毒性;三者
生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亦可减少毒性。可见本方之附子以生用为宜。
    3.关于方中君药  以成无已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本方应以甘草为君。他在《伤寒明
理论》卷4中曰:。四逆者,四肢厥逆而不温也……甘草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却阴回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以许宏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本方既
治里寒证必以附子力君。《金镜内台方议》卷7曰:“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里之阴者
用也。且下利清谷,脉沉无热,四肢厥逆,脉微,阳气内虚,……皆属于阴也。必以附
子为君。”以上两种看法,.当以后者符合仲景立方之旨。因本方所治乃少阴阳气虚衰,
阴寒内盛之证,非大辛大热纯阳之品则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当以附子为君速达回阳
之效,救人于顷刻之间。
    4.附子的用量和副作用  关于附子的用量,各地有不同的经验。因附子有毒,所
以多数医家对附子之量持慎重的态度,认为应从小量开始,可据辨证而逐渐增加用量,
一般临床以6一lOg为宜,胡氏报道,若阴寒太盛,可用到150g,甚至更多,然而这
是特殊情况。如果病情不急,应从小剂量开始,'观察反应,逐渐加量,比较稳妥。冯
氏ul报道附子毒性反应为舌、指、全身发麻,头晕眼花,欲呕等。通过炮制加工或适
当的配伍,可减少副作用。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并和甘草同用,可使附子毒性大为降低。
    [方论选录]
    1.成无己:“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甘草味甘平,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干姜味辛
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附子味
辛大热,《内经》日.: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
以附子为使。此奇制之大剂也。四逆屑少阴,少阴者肾也。肾肝位远,非大剂则不能
达。《内经》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伤寒明理论》卷4)
    2.许宏:“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里之阴者用也。且下利清谷,脉沉无热,四肢
厥逆,脉微,阳气内虚,恶寒脉弱,大吐大下,元气内脱。若此诸症,但是脉息沉迟微
涩,虚脱不饮水者,皆属于阴也。必以附子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甘草为
佐为使,以调和二药而散其寒也。《内经》日: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
平以辛热。乃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是也。”(《金镜内台方议》卷7)
    3.吴昆:“论曰: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主水谷,病故自利,内有真寒,故不渴。
阴证者,举三阴而言,则又非独太阴矣。病在里,故脉沉。寒则血脉凝涩,故身痛。四
肢受气于里,里寒则阳气不能宣布于手足,故四肢厥逆而冷。下利亦是里寒,脉不至
者,寒极而脉藏伏也。  《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姜、附大热之剂,
申发阳气,祛散阴寒,能温经暖肌而回四逆,因以名汤焉。然必凉服者,《经》曰:治
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否则戴阳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皆血者有矣。药之难用也有
如此。”(《医方考》卷1)    .
    4.徐彬:“此舍标治本之法也。谓呕而有微热,乃表邪欲出之象,然而脉弱则内虚
矣。小便利,知非下焦有热,甚且见厥,是少阴之寒邪复重矣。则前之呕与热,乃有表
而甚微者,若更兼治其火与饮,则下益寒,故曰难治,而以四逆汤主之,意从少阴病治
法,铲其本寒,则真阳得助,而微表自解。故附子生用有发散之义也b”(《金匮要略论注》卷17)    .
.  5.汪昂:“此足少阴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
表散寒邪。甘草亦补中散寒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也。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
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医方集解.祛寒之剂》)
    6.钱潢:“此以真阳虚衰,阴邪肆逆,阳气不充于四肢,阴阳不相顺接,故手足厥
冷而为厥逆,咽中干也。若重发其汗,更加烧针取汗,则孤阳将绝矣。仲景急以温经复
阳为治,故立四逆汤。其以甘草为君者,以甘草甘和而性缓,可缓阴气之上逆,干姜温
中,可以救胃阳而温脾土。即所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焉,
此所以脾主四肢也。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
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是以名之曰四逆汤也。”
(《伤寒溯源集》卷4)
    7.王子接:“四逆者,四肢逆冷,因证以名方也。凡三阴一阳证中,有厥者皆用之。
故少阴用以救元海之阳,太阴用以温脏中之寒,厥阴薄厥,阳欲立亡,非此不救。至于
太阳误汗亡阳亦用之者,以太、少为水火之主,非交通中土之气,不能内复真阳,故以
生附子、生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甘草监之
者,亡阳不至于大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阳气之良法。”,({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8.吴谦,等:“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
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
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阴寒消,则阳气
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
    [评议]  诸家皆认为本方所治乃阳衰阴盛之证,故宗《内经》“寒淫所胜,平以辛
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立法。其中钱氏以“真阳虚衰,.阴邪肆逆,阳气不充于四
肢,阴阳不相顺接”概括本证“四逆”的病机,颇为精辟。对于本方配伍意义的分析,
诸家见仁见智,但以汪昂所论较中肯綮,而且言简意赅。王子接又进一步强调了“生附
子、生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之功,对二药相须配伍以
辛热回阳的作用有所发挥。吴昆、汪昂等提出本方汤药宜凉服,以免发生格拒不纳,可
资临床应用本方时参考。.但是成无己、钱潢、吴谦等认为本方当以甘草为君药的观点有
失允当,而徐彬所谓本证兼有轻微表证,方中“附子生用有发散之义”的说法亦缺乏足够的依据。    、
    [验案举例]    .
    1.少阴病  《伤寒论汇要分析》:某女,30余岁。月经期间不慎冲水,夜间或发寒
战,继则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
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拟大剂四逆汤:
炮附子25g,北干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四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一次,此为
重药缓服办法,如一剂顿服,恐有“脉暴出”之变。服全剂未完,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
    2.少阴寒厥证  《名医类案》卷1:罗谦甫治省掾曹德裕妇,二月初,病伤寒八九
日,请罗治之,脉得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头昏
嗜卧,口舌干燥。乃曰:前医留白虎加人参一帖,可服否?罗曰:白虎虽云治口燥舌
干,若执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证不可用白虎者有三:《伤寒论》云:立夏以前,处暑
以后,不可妄用,一也;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况病人阴证悉具,其时春
气尚寒不可用,三也。仲景云,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遂以四逆汤五两,加
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五大盏,同煎至三盏,去滓,分三服,一日
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以理中汤数服而愈。
    3.泄泻  《吉林中医药》(1983,6:28):某女,35岁。肠鸣腹泻,下利清谷日4—
5次,伴有腹痛,形寒肢冷。曾服理中汤、四神丸等药,效果不显。近日病情加重,面
色青黑,精神疲惫,舌淡,苔白,六脉沉细。四诊合参,系脾肾俱虚,阳气衰微,阴寒
内盛所致。用以回阳救逆兼止泻之法。投以四逆汤加赤石脂,服药后病减,四剂泻止,
再服二剂获愈。
    4.心动过缓  《伤寒解惑论》:某女。患者胸中闷满,手足发凉,脉搏沉迟,曾诊
断为“心动过缓症”,但无有效疗法,转求中医诊治。予四逆汤加人参,6剂痊愈后未再发。    .
    5.头痛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l:30):某男,12岁。每晨起头痛绵绵,自
汗,精神倦怠,畏寒喜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至中午不治则自愈。请某中医诊
治,按气虚头痛,屡治无效,严重影响学习,笔者按阳虚头痛,四逆汤加葱白2剂而愈。
    6.吐血危证  《江西中医药》(1959,5:30):某男,64岁。骤患吐血盈盈,气息奄
奄,闭目不语,汗出如珠,肢冷如冰,脉沉微。病危在顷刻,惟大剂益气回阳,摄血归
经以治。方用四逆汤加参须、黄芪,翌日复诊,肢温汗敛血止,惟精神疲惫,声音低
微,脉仍微弱,于上方加白术、白芍治疗,诸候皆平。    、
    按语:案2为阳虚寒盛之证,从脉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神疲欲寐可
知,然阳虚寒盛多见口不渴,而本证ISl舌干燥,乃因阳衰阴盛,不能化津上承,故见1:I
舌干燥。前医不细加辨证,仅凭口舌干燥,而误用白虎加人参,如非罗氏明辨,病人误
服必毙命矣。案3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的泄泻,伴有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脉沉
细。治当回阳救逆。前医仅用理中汤、四神丸之类,病重药轻,故效果不显。后投四逆
汤加赤石脂而愈。案4为阳虚寒盛,心阳虚无力鼓动血行,而致“心动过缓”;案5为
阳虚清阳不能上达而致头痛;案6为脾肾阳虚,脾不摄血,而致大出血,故均以四逆汤
加味获愈。
    [临床报道]
    1.小儿泄泻  以本方加黄连,治疗小儿泄泻70例。方用制附子1.5g,干姜、甘草
各9g,加水350ml,微煎至150ml,再人黄连9g,仍用微火煎至80mt,过滤后加砂糖
适量。5个月以下的小儿每服3--5ml;6至10个月,每服5—8ml;1岁至l岁半,每
服8一lOml,每4小时一次。痊愈5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愈日期最短者1天,
最长者7天,平均为4天L3j。
    2.复发性口疮  以本方加桔梗为基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28例。脾胃虚寒加白
术;肾元虚惫加肉桂;伴阴虚加麦冬;肝气郁滞加柴胡、郁金。并外用细辛研细末,拌
人生菜油调匀,敷于肚脐(神阙穴),以胶布固定,日1次,7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
10例,显效u例,有效7例。
    3.足跟痛  以本方加怀牛膝为基本方,治疗足跟痛3例,表现为昼轻夜重。兼腓
肠肌胀痛,抽筋样痛,加木瓜、薏苡仁;夜尿增多,加枸杞子、菟丝子、仙茅、淫羊
藿。服药量最多为4剂,最少为2剂,均获痊愈。
    [实验研究]
    一、药效研究
    1.抗休克作用  用阻断家兔肠系膜上动脉的方法,造成原发性小肠缺血损伤性休
克和继发性小肠缺血性损伤的晚期失血性休克,采用肠道内灌注四逆汤煎剂以观察其抗
休克的疗效和对休克小肠的保护作用。结果不论一次给药组或持续给药组,血压下降值
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腹腔渗液明显减少,血压一时间曲线明显抬高。实验结束时解剖
动物,肉眼所见小肠病变给药组明显减轻,色泽红润,出血点极少,而对照组小肠粘膜
色泽发暗,弥漫出血,常有多发性溃疡及大片坏死。推测休克时本方主要作用于肠道,
保护休克小肠,阻断致死性休克不可逆发展的肠道因素形成,此外本方可能有改善肠微
循环的作用L6j。
    2.对血压的影响  实验表明四逆汤对麻醉家兔低血压状态有升压效应。单味附子
虽有一定的强心升压效应,但其作用不如四逆汤,且可导致异位性心律失常;单味甘草
虽有升压效应,但不能增加心脏收缩幅度;单味干姜未能显示任何有意义出生理效应。
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应优于各单味药组,且能减慢窦性心
律,避免了单味附子所产生的异位心律失常。四逆汤的升压效应,展示了四逆汤可作为
临床抗休克中药制剂的良好前景门j。    .
    3.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四逆汤对应激老年小鼠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表现在
削弱应激引起的自由基损伤因素(。FR—MDA),增强自由基防御机制(SOD),改善心
肌的血流灌流(NBF),克服了应激引起的心肌缺血L8j。四逆汤及其单味药附子、甘草
有显著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而干姜无此作用。四逆汤还可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其各
单味药在某种程度上有类似作用,但不及全方L9j。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四逆汤各单味组成药均可阻止激素引起的血清IgG水平下
降,显著提高血清IgG水平。其中干姜和甘草可将血清的IgC;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
四逆汤不仅可提高正常大鼠血清IgG水平,而且也可提高注射氢化可的松的大鼠血清
IgG水平(10j。四逆汤对正常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及溶菌酶含量无明显影
响,能明显对抗CY的抑制作用而达正常对照水平,对T、B淋巴细胞增殖有相应效
应,即对正常机体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T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并使后者达到正常
对照水平,对B细胞增殖应有抑制作用,且有明显协同效应,提示四逆汤的免疫药理
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临床疗效是它对机体呈现免疫调节活性的综合反映luj。
    5.镇痛抗炎作用  用小鼠热板法测定不同时程痛阈,发现四逆汤的镇痛效应强度
与剂量呈正相关,镇痛效应半衰期为6.84小时。又用ED50测定四逆汤抗大鼠蛋清性
关节肿效应,推算得药物抗炎成分在大鼠体内6小时存留率是0.69,抗炎药物半衰期为11.35小时[1x。    、
    二、制剂研究
    将本方汤剂改为滴丸。工艺:选取基质为PEG6000(或4000),将干姜挥发油吸附
混合后熔融,加入附片、甘草混合提取物,混匀保温于90±5"C。用内口径3。5mm,外
口径5.Omm的滴管,以22--26粒份钟的滴速滴人甲基硅油中,收集滴丸,吸除冷却
剂即可。经药效学实验显示出的药理活性,证明方法可行ux。
    应用薄层层析的方法对四逆汤进行薄层层析鉴别。以单味药材以及已知化学成分为
对照,对四逆汤成药中各个组分分别进行鉴别。结果:该方法可行,对控制成品的质量有一定的意义L14j。
    [附方]
    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20g)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
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功能:回阳通脉。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脉不出等。若“吐
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1),名“通脉四
逆加猪胆汁汤”。    '
    2.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6g)用法同四逆汤。功用:
回阳益气,救逆固脱。主治: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
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
    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少阴病的主要方剂,是在四
逆汤的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成,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通脉四逆汤除“少阴四
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
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重姜、附用量,冀能阳回
脉复,故方后注云“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
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猪胆汁,以防寒邪拒药,又
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云“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四逆汤
证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气血大伤之故。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
参,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临床凡是四逆汤证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
四逆汤加人参汤急救。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
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
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
并加猪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方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之语。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其所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
附方;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6克 生附子8克 干姜9克(强人12克) 
1.面色赤者加葱九根
2.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6克;
3.呕吐者,加生姜6克;
4.咽痛者,去白芍,加桔梗3克 如果利止而脉不出者,去桔梗,虽人参9克
功能:回阳通脉。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脉不出等。若“吐 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1),名“通脉四 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20g)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
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功能:回阳通脉。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脉不出等。若“吐
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1),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附方;四逆加人参汤          
炙甘草6克 生附子5克 干姜4.5克 人参3克   
 功用: 回阳益气,救逆固脱。主治: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 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6g)用法同四逆汤。功用:
回阳益气,救逆固脱。主治: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
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5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15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功用:通阳破阴。主治:少
阴病,下利脉微者。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1),人尿五合(25m1),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6g)用法同四逆汤。功用:
回阳益气,救逆固脱。主治: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
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附方;白通汤        
组成;葱白4根 干姜3克 生附子5克     
 功用:通阳破阴。
主治:少 阴病,下利脉微者。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1),人尿五 合(25m1),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5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15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功用:通阳破阴。主治:少
阴病,下利脉微者。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1),人尿五
合(25m1),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少阴病的主要方剂,是在四
逆汤的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成,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通脉四逆汤除“少阴四
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
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重姜、附用量,冀能阳回
脉复,故方后注云“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
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猪胆汁,以防寒邪拒药,又
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云“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四逆汤
证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证仍在,是气血大伤之故。所以于四逆汤中加大补元气之人
参,益气固脱,使阳气回复,阴血自生。临床凡是四逆汤证而见气短、气促者,均可用
四逆汤加人参汤急救。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
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
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
并加猪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方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之语。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其所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
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5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15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功用:通阳破阴。主治:少
阴病,下利脉微者。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1),人尿五合(25m1),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