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桑娅吕波密斯基(Sonya Lyubomirsky),劳拉金(Laura King),以及艾德狄纳(Ed Diener)提出,“许多研究都指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的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报告也指出了幸福和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不但成功(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方面)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 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的心理学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曾说道,“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完全没有挑战的,享乐主义者的生活不可能带来幸福。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作者丹尼尔高尔曼(Daniel Goleman)指出,在20世纪里,每一代人心理压力指数都高过他们父母那一辈——不光是指沮丧,还有其他症状,诸如无精打采、颓废、自怨自艾及强烈的绝望感。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及其同事们研究了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的,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心态。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发现了人类对于未来情绪的预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认为一栋新房子,一部好车,职位晋升或是加薪等就可以使人们幸福,事实上,这些事情只能短暂的影响人们的整体幸福感。 在一项对目标和幸福的研究中,心理学家肯农希尔顿(Kennon Sheldon)和他的同事们写道:“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去追求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而不是金钱、美丽和声望,对后者的追求,通常是出于必须和压力的心态。如果我们可以把目标重点放在自我一致性(自我和谐)上的话,我们则可以更快乐。 “积极心理学运动”领导者罗伯特爱孟斯(Robert Emmons)和迈克尔麦克洛夫(Michael McCullough)的研究表明,把那些感激的事情每日记录下来的人——每天写下最少五件值得感激的事——确实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较高的健康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