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理难点发

 yuanyi 2011-07-04
我说“练太极推手者对‘化’劲的误解似乎最多”,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练太极推手者实际上对“发”劲的误解可能还要超过之。

因为“化”劲是太极拳所独有的,所以理解“化”劲,多数人还容易从太极拳独有的理念方面去琢磨;而“发”劲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所共有的,因此很少有人理解、体会“发”劲时,想到太极拳“发”劲与其他拳之发劲,特别是一些内家拳,如八卦、心意、形意拳等的发劲,有什么不同。实际上,也是有许多人早在其他拳种打下了技击、发劲的基本功后,再到太极拳里来学柔化调气之功的。当然,也有先学太极拳之柔化,再学其他拳法去补技击、发劲的。不管是先学太极还是后学太极,在这些人的观念里,太极拳在发劲方面,与其他拳并无本质不同,而且,从打基础、练腰腿、长内功、练发劲的角度说,太极拳也许还不如其他拳。

正宗的太极拳宗师,传人,当然是不能同意这种观点的。我认识的一位老先生,虽是文人,但当年也正式拜在太极名师门下,吃过一点萝卜干饭。据他说,他因为身体有病,老师认为他不是习武材料,练拳以养身健体为目的,没有要求他练苦功,但也抖过白腊杆。而他师傅是位医生,看上去文质彬彬,却能蹲着马步,用白腊杆尖挑起一麻包米来。所以,他说太极拳怎么会练不出发劲?太极拳内里爆发的劲力其实是很大的,只是练太极内劲,不是仅靠打打太极拳,哪怕你架子打得再低,所能练的出来的。

听他描述,太极拳的内劲大得惊人。我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但我也有点怀疑,因为这样的太极发劲,还是与其他拳的发劲没什么本质的不同,因此,它也不能靠太极拳架单练出来。就像名人说的不一定是名言,太极拳名师发出来的劲也不一定就是太极劲,到底有没有区别于其他拳种的太极“发”劲呢?

根据我的体验,这是有的。

凡有多年太极推手经验者都能知道,有时候,对方用硬力、大力将你推出去,你的表皮被他弄的生疼、发红,而脚下只是勉强地退出一两步。而有时候,你并没看到对方有多大的动作,也没有感到对方在用力推你,你却非跳出几步去不可,如果来不及跳,还会仰天跌一跟头。这种轻轻一动,叫你乖乖跳出(会跳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或跌翻的发劲,我认为才是太极拳独一无二的发劲。

我对太极发劲的第一次感受,算起来要有三十六七年了。当时我只有十六七岁,初学太极推手,兴致十足,初生之犊不怕虎,硬的软的都要尝试一下。有一回,恰逢太极名师沈荣培到我们打拳的绿地里来。在“文革”中,沈老师有一项小业主或资本家帽子,使他本来谦和的本性更蒙上了一层低调。沈老师与教我拳的老师(也是沈老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的沈老师请沈荣培老师教我两下,他也欣然答应。他和我盘了几圈手,不知怎么一来,好像是轻轻一按,我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我一下子愣住了。我一点也不痛,既没被打痛,也没跌痛,我甚至没有感到被推,却已经坐在地上了。我发愣的正是这一点。虽然学推手的时间并不长,但上海滩高手云集的地方我都去过,许多名师我也领教过;因为年轻,身体柔软性比较好,而且我也曾从名师刻苦练过一年多少林拳,至少腿韧带非常松;我练太极拳,也下苦功练过桩步,与我推手的,都说我下桩很稳,劲也很长,是不容易将我发出去的,何况叫我一屁股坐在地上。沈老师是怎么做到“拳打人不知”的?从此以后,我可以说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大概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好像琢磨出了一点门道,标志是,我在与人推手时,不经意中使人跌翻在地。过去,我一直认为,推手中练习发劲,是将力的大小因素抽去的。因此,推手的发与被发带有一种演习性质,我被发出去,往往是在对方发劲的刹那间,我主动“喂”了点劲给他,所以,看上去我(被发者)蹬蹬(太极推手被发跳出者要后腿蹬地以正身体)跳出几步远,其实,这里面含有我主动加力于他(发劲者)的成分。但一般来说,“喂”劲只能使自己跳出,不会使自己跌倒(只有在喂劲时对方又突然改变力方向或将速度提升得相当快),而我在“发”时是不经意的,并没有刻意去利用对方的喂劲,但对方却跌倒了,这样,只有一个解释,我在不经意中做出了合规范的太极发劲。我在这一刹那间,达到了与沈荣培老师一样的水平。差距在他是自觉的,我是侥幸的,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复制,而我却不能。但这一事实,更使我相信,我理想中的太极发劲是存在的,但我还没有认清它,所以还掌握不了它。

这以后,我就想自觉地重复这一发劲。甚至不能说走了多少弯路,因为眼前茫茫一片,什么路也没有。后来,又一次偶然,使我加深了对太极发劲的理解。

[page]

 

这次偶然也在十四五年前。公园里有个姓顾的先生,不知怎么说起,他要我让他体会一下太极寸劲的威力。其实,我正对太极发劲(包括寸劲)琢磨出一点自己的理解,也想考证一下是否对,就同意了。我要他左腿前弓,右腿后撑,摆弓步站好,这样可稳固些。我用左掌按在他的右肩上,所以按右肩,一是那里的肌肉较厚,二是离心脏较远。这样准备好以后,我就“发”了一下。当时,他立刻跳出两步,表示这劲的确非常厉害,他感到浑身震了一下。但几天后,我在公园里又碰到他,他对我说,你的寸劲真是厉害。当时我想尝一尝味道,迟跳了半拍,回家后撩起裤管一看,左脚踝上方,有像茶杯口那么大的一块乌青。我说,你不要瞎说,我哪有这样的功夫?你的乌青一定是别的什么地方碰伤的,你自己不知道。他说,肯定是你“发”出来的。如果别地方碰伤,这么大的一块乌青,我要痛的。现在我一点不痛。我看他一点没有要追究我将他打伤的责任的意思,只能相信他的说法是对的。我按在他右肩头上“发”了一下寸劲,他因为慢跳半拍,结果在左踝上被打出一块乌青,这件事也向我发出了一个警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后我遇上有推手要斗力逞强的,我宁愿被他推出去,也不敢贸然即刻反击,只怕我无意中将对方的内脏打出一块乌青来。

虽然如今我已从知天命之年急奔向耳顺之年,而且从事佛学、道学研究,对修身养性多少有些帮助,并一直将太极推手视为一种兴趣爱好,绝无从中争胜显技之念;但敝帚自珍,自己“悟”得一些门道,有时也不免技痒,要检验一下。大概两三年前,在公园里又与一位拳友交流太极拳理,这为拳友四十出头,正当壮年,人高马大,又遍拜名师学拳,颇有心得,再加上刻苦自练,是上海滩上推手界(如果有这一界)的实力派骁将之一。他听我说到太极“发”劲如何先用意拔根,就要我在他身上试试。我也正想检验一下自己琢磨的拳理,于是叫他弓步以揽雀尾挤式摆好。这回我基本直立,双手按在他绷圆的手臂上,意念一拔,随机“发”出,他踉跄后退几步,大约2米多远,被身后半胸高的围栏挡住,身体就靠在围栏上,也不知后背被栏杆戳痛没有。因为他身材高大,功夫好,所以这一下我是“发”得比较重的,但所谓重,其实不过是速度快而已。没想到太极发劲有这么好的效果,但这效果却把我吓的不轻。

但真正把我吓一大跳的是大约此后一年的一件事。有个本来在深圳打工的女青年,后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了两部长篇小说,就成了颇有名的“打工妹作家”。她到上海来,经人介绍认识,开始话题是文学。后来她知道我喜欢太极推手,她说她也打过多年的拳,就跑到公园来向我学推手。由于太极推手难学,一二十年也不易见功,所以目前愿学太极拳的人少,愿学太极推手的人更少,故积几十年推手经验,身怀绝技,肯免费教人者不少,她到公园来,青年女子又是作家,因此很快有许多人主动当她的推手义务教师。经一段时间学推手,她跑来要我让她体会体会发劲。问下来,那些老师认为她劲不少,又灵活,所以要让我来检验一下她的水平。对她的要求,我又不能不答应,否则她会以为我瞧不起她。这回,我换了一种方式,让她弓步站好,双手按住我两条手臂,而我两条手臂垂下,贴在腹前。她说完全准备好以后,我身子轻轻往前一弹,手臂都未抬起离身,自己只觉得意念里想了一想:“发”,没想到她已被弹射出去,侧身倒在地上,离开她原来站的地方大概有3米远。我可以对天发誓,绝对没有用什么内劲、爆发劲(我也不知自己有什么内劲、爆发劲),也没有用意念拔根什么的,想不到“发”得这么干脆、漂亮。要知道她这样,还是我双手搭住她两臂“发”的好,这样,一看不对,或许我还能拉住她。她在地上躺了一会,起来了,我算松了口气。等她完全定下神来,我问她当时是什么感受。她说,也没觉得被推,只感觉心口那里被什么东西轻轻点了一下,身子就飞出去了,她站了几下,想站住,站不住,越站越倒,推她的一股力越大,结果就倒在了地上。因为实际上是一点点倒下的,所以没摔痛,只是擦破了一点皮。

以上我亲历的被“发”与“发”人的实例,使我悟出一点,太极发劲,其实也是在“松”的状态下完成的。太极发劲这种“松”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太极拳理有言:“发于腰腿形于指”,这句话的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劲是从足跟处发出,通过腰部,传达到与对方的接触点上的。所以,拳击中,摆拳就比点、刺拳杀伤力大,因为摆拳向出发点到打击点距离长,加速度就可以提高。这就像跳高要有相当距离的助跑,以取得加速度。而太极推手的发劲(其实对散手的要求也一样),是要在与对方有接触后再发的,从外形看,并没有将拳收回再击出的那段助跑过程。太极发劲的助跑加速过程,是在体内完成的。从脚跟到指端,如果都看作助跑跑道的话,那距离要超过摆拳发出的距离。但要在体内完成助跑,一定要使跑道畅通无阻。而实际情况是,未经自觉训练,从足根发出的劲,一路上经腰、背、肩、上臂、肘、小臂、腕、掌等紧张的肌肉消耗,到击发的接触点上,力量已变得很小,速度已变得很慢,这就是内耗造成的打击力的减弱。

二、一般人在发劲前,接触点上不由自主地先用了劲。刹那间,对方已有感觉,会自觉或自发地顶抗、闪避。这就像总攻发起前一个小时,先让对方察觉了我方的军力部署、主攻方向,尽管对方不一定能完全扭转局面,但也会使总攻增加伤亡损失。在太极推手中,这时间就缩短为1秒甚至0.1秒。所以,太极发劲一再要求整体劲,也就是总攻要求同时打响。主攻方向上,直到总攻发起前0.1秒,也要毫无动静。所以,太极发劲其实要求直到发劲这一刹那,接触点上还是不顶不丢,保持动态平衡,也就是“松”的。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一点,在优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在发劲前一刹那先用了劲,想给后面的总攻再加一道保险锁,结果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因此,“发”得好不好,关键还在于你自己。

太极拳的动作,所以那么慢,绵绵不断,其中一层原因,就是为了训练你能以一种松静自然的姿态去击发,击发等于不击发,击发等于走化,无所谓击发于走化,化即是打,打不离化,像我的老师当初教我的,“你把对方想出去”,这可能才是太极发劲之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