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椎管狭窄

 mozhiyingyu 2011-07-05
颈椎椎管狭窄示意图

各种原因所致颈椎管狭窄呈现临床症状者称之为颈椎椎管狭窄症。随颈脊髓受压程度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一般常有程度不等的四肢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的改变,重者则呈现瘫痪。

目录

分类
病因
  1. 发育因素
  2. 骨质增生因素
  3. 失稳性椎管狭窄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5. 代偿性椎管狭窄
  6. 类风湿性病变因素
症状
  1. 感觉障碍
  2. 运动障碍
  3. 肌肉萎缩
  4. 反射障碍
  5. 其他表现
辅助检查
  1. X线平片检查
  2. CT或CTM及MRI检查
  3. 除外诊断
治疗
  1. 前路手术
  2. 后路手术
展开

编辑本段分类

  椎管狭窄一般分为:先天发育性(原发性)和后天继发性椎管狭窄症两大类;按狭窄部位可分为:颈椎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和胸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为腰椎管狭窄症,颈椎椎管狭窄症常归于脊髓型颈椎病,胸椎管狭窄症较少见。颈椎椎管狭窄按解剖部位分为中央型(主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孔狭窄。
  1、颈椎椎管狭窄后天继发性椎管狭窄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椎体滑脱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经及周围血管造成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颈椎椎管狭窄充血水肿"胀大",从而造成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2、颈椎椎管狭窄先天性(原发性或发育性)椎管狭窄是由于在脊柱的生长形成中,颈椎椎管
  

先天性的

狭窄包括营养、外伤等因素造成椎管发育的先天性狭窄而致此病。大部分颈椎椎管狭窄患者开始可能不出现症状,人到中年以后由于脊柱的一些退行性病变或损伤,颈椎椎管狭窄从而导致颈椎椎管狭窄症的症状及体征出现。

编辑本段病因

发育因素

  颈椎由于发育因素,各颈椎的椎管容积较正常狭窄。颈髓横断面,中央部较厚而两侧较薄。在成人的颈髓中部前后径为8~10mm,椎管前后径如过于狭小,可以直接压迫颈髓、神经根及硬膜,支配部分软组织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容易被压迫而引起血管痉挛。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因素。
  病人在青少年时期,虽然有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现象,但由于代偿功能,一般都没有明显
  

颈椎椎管狭窄影像图

的临床症状;成年以后,因为颈椎发生退变,而头颈部经常受到外伤或劳损,样可逐渐出现一些脊髓症状。颈椎的X线片检查,多数病人颈椎排列良好,无明显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移位,主要表现为椎管前后狭窄,在颈椎中下部椎管狭窄的程度较重。
  无症状的成年人,颈椎2~7椎管的前后径在14.5mm以下属于发育性椎管狭窄。

骨质增生因素

  病人年龄为40岁以上,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引起椎管前后呈不同程度的狭窄,为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或脊髓型颈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椎管狭窄部位在颈椎4~颈椎6,部分病人在颈椎3或颈椎7。椎管狭窄还可以因为压迫脊髓而出现症状。
  临床上不少成年人或老年人,虽然椎体骨质增生明显,但因为其椎管前后径较大,而没有任何症状。

失稳性椎管狭窄

  颈椎失稳多为中年以上的病人,因颈椎间盘、韧带及关节囊等组织退变或损伤造成;年纪较轻的病人可因为颈部外伤而致颈椎半脱位;少数病人因颈椎病手术之后,相邻颈椎因为代偿性活动增大而失稳。颈椎屈曲性损伤的病人,由于寰椎横韧带损伤,前曲时寰椎向前移位,寰齿间距达3~10mm。后伸活动时,失稳颈椎可后移位1~4mm,后移颈椎的椎体下后缘和下一颈椎椎弓上缘形成椎管狭窄区。症状较重者,颈部后伸活动常常受限,后颈部肌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部分病人作颈部后伸活动时,肢体和躯干部有麻木感,下肢可出现肌肉抽搐,这是因为颈髓受压迫的病理现象。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椎体后面有后纵韧带附着,其韧带骨化后,由于体积增大,可使椎管前后径狭窄。上颈段病变常常累及颈2~颈4,下颈段累及颈5~颈6。
  

韧带骨化引起

上颈椎椎管较宽,后纵韧带骨化病变多不引起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骨化较完全的病例,局部稳定,解除了动态的致病因素,症状较轻者,椎管前后径狭窄程度虽然达10~11mm,但大都不出现严重的脊髓损伤现象。

代偿性椎管狭窄

  颈椎生理前凸曲线可以由于脊柱的病变而表现为代偿性的病变。临床上可以因为以下几种病因而引起颈曲过度后伸改变。
  ①椎横韧带损伤和枢椎齿状突有发育不全时,寰椎常发生前脱位;寰枕椎有先天性融合畸形,枕骨大孔部有窄变,而使延髓下部及上颈髓部受压迫。机体为缓解以上的神经组织损伤,呈代偿性颈椎过伸体位,颈、肩部肌张力增高。
  ②适应正常生理解剖和保持人体重心平衡,颈、胸、腰椎具有一定的生理曲线。胸椎因某些病变后凸变形,病人可以出现代偿性颈椎过度后伸曲线。
  部分病人代偿性颈椎后伸的程度严重,在颈椎X线侧位片可见椎弓明显重叠,椎弓上缘可突入椎管,该椎管的前后径呈狭窄性改变。

类风湿性病变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颈椎,病程长,年龄大的病人可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病人症状为后颈部及肩部疼痛;寰椎前移导致寰椎椎管前后径明显变窄者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椎管狭窄

检查时发现颈部旋转运动受限,上颈椎向一侧移位,压痛;枕大神经从寰枢椎椎弓穿出部压痛,或呈锥体束损害体征,这类病人有长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编辑本段症状

  ★神经痛★步态异常★感觉障碍★肌肉萎缩★腰背痛★颈肩痛★手麻★颈部可前屈,怕仰伸★颈部怕前屈,怕仰伸★

感觉障碍

  绝大多数,甚至超过95%的病例均具有此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皮肤过敏或感觉分离等现象,此主要是由于脊髓丘脑束及其他感觉神经纤维束受累所致。其特点是:
  (1)发生较早:此组感觉障碍症状大多在本病的早期即首先出现,其与颈椎病,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明显不同的是:后者的感觉障碍症状出现较晚。
  (2)上肢先发:其中90%以上的病例感觉障碍先从上肢开始,以手臂部尤为多发,亦可能先从肩部开始。
  (3)以麻、痛为主:患者多主诉在本病初发时有手指(多在指尖)或手臂部疼痛及麻木感,尤以刺痛为多见。
  (4)症状持续:当感觉障碍出现后,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可有阵发性加剧,多与各种诱发因素有关。经非手术疗法治疗后可出现缓解期。

运动障碍

  多在感觉障碍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出现,其中大多是在检查时发现。主要表现为锥体束征,患者多从步态沉重、下肢无力、抬步困难、易跪倒及束带感等症状开始,并随着病程的发展症状日益加重,以致完全瘫痪。

肌肉萎缩

  单纯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患者的肌肉萎缩症状一般较单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出现晚,但其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时,则此组症状不仅出现早,且程度也多为明显,范围亦较广泛。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发育性椎管狭窄系多节段之故,因而一旦出现各种附加因素致使脊髓受累,则往往是数个节段同时出现。在检查时其平面一般不会超过椎管狭窄最高节段的神经支配区,此与脊髓侧索硬化症时的肌肉萎缩平面常高至颈2水平以上明显不同。与此同时,尚应注意除外合并枕颈部畸形的病例。

反射障碍

  (1)深反射:多呈亢进状,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和桡骨骨膜反射;下肢主要是膝反射和踝反射,多呈对称性活跃或亢进。
  (2)浅反射:亦多呈现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是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等。
  (3)病理反射:多出现阳性,以Hoffmann征、掌颏反射及Babinski征阳性为多见。

其他表现

  (1)大小便障碍:多在中后期出现,以尿频、尿急及便秘为多见;后期则可引起尿潴留,甚至大小便失禁,但后者在临床上甚为少见。
  

颈椎椎管对比图

(2)自主神经症状:以胃肠及心血管症状居多,约占全部病例的30%左右(术前不易被发现和确诊,大多在术后治愈或明显好转时证实属于此种原因)。
  (3)颈部防卫征:此类患者常使颈部保持自然仰伸位(功能位),可前屈,怕仰伸。但如患者同时伴有明显退行性变,椎节后缘有骨刺形成,则亦怕前屈。

编辑本段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检查

  常规X线平片,主要是侧位片上可清晰地显示颈椎椎管矢状径。凡在标准投照距离180cm摄出的平片上矢状径小于12mm时,即具有诊断价值;12~14mm时有诊断参考意义;而在10mm以下时完全可以确诊。此外亦可依据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比值进行判断,小于1∶0.75即属异常,小于1∶0.6时具有诊断意义,比值在1∶0.5以下时完全可以确诊。

CT或CTM及MRI检查

  可清晰地显示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形态及其与脊髓受压的关系。CT检查主要显示骨组织,而MRI检查则对软组织显像较为清晰,因此二者结合起来最为理想,不仅有利于诊断,更有利于对椎管内组织状态的判定,以决定治疗方案及术式的选择。

除外诊断

  可根据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除外颈椎其他相似病变。

编辑本段治疗

  对不典型的病例首先应采用非手术疗法,如卧床休息、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治疗等。同时应避免着凉与过劳,以促进神经刺激之症状恢复。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典型病例,应考虑手术治疗。[1]
  手术以全椎板截除,彻底减压为主。所谓彻底减压是指在截除椎板时不但要够高够宽,而且要解除椎体后部(椎管前部)和侧隐窝的增生骨质,以便彻底解除马尾及神经根的一切压迫。
  对轻型病例可采用理疗、制动及对症处理。多数患者非手术疗法往往症状获得缓解。对脊髓损害发展较快、症状较重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后路手术。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在临床的基础上充分借用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术前应明确椎管狭窄、颈脊髓受压部位,做到哪里压迫在哪里减压,有针对性的进行致压节段的减压是原则。对椎管前后方均有致压物者,一般应先行前路手术,可有效地去除脊髓前方的直接或主要致压物,并植骨融合稳定颈椎,达到治疗效果。如无效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3~6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手术。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应合理选择。

前路手术

  前路减压手术分为两类:一类为摘除椎间盘突出物,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纤维环彻底刮除;另一类是摘除硬性突出物减压,把突向椎管或根管的椎间盘连同骨赘一起切除,或将椎体开一骨槽,并同时植骨。

后路手术

  全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 可分为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和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
  1.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一般切除椎板不超过3个,术中切断束缚脊髓的齿状韧带。脊髓受挤压较为明显时,可以不缝合硬脊膜,使它形成一个光滑而松懈的脊髓包膜。
  2.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适用于发育性的或继发性的颈椎管狭窄患者,其颈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或在10mm~12mm而椎体后缘骨赘大于3mm者,或脊髓造影显示颈脊髓后方有明显压迹且范围较大者。一般切除颈3~7的5个椎板,必要时还可扩大切除范围。如关节突增生明显压迫神经根时,则应部分切除关节突。本术式可直接解除椎管后壁的压迫,减压后颈脊髓后移可间接缓解颈脊髓前方的压迫。但由于术后疤痕广泛形成和收缩,导致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满意,而远期常可症状加重,还可因颈椎后部结构切除广泛而发生颈椎不稳,甚至前凸或后凸畸形。
  一侧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 该手术目的在于即能解除颈脊髓压迫、扩大椎管,又能保留颈椎后路大部分稳定结构。手术要点:椎板切除范围从棘突基底部至外侧关节突基底部保留关节突。纵向切除长度为颈2~7。该术式能保证术后颈椎的静力和动力学稳定。有效持久地保持扩大的椎管容积。CT检查证实,术后硬膜囊从椎体后缘向后移动,脱离椎管前方的致压物。术后形成的疤痕仅为新椎管周径的1/4。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鉴于预后路全椎板切除的许多弊病,各国学者进行了各种椎板成形术。由于日本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率较高,成人X线普查为1.5%~2%,所以日本的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岩崎洋明提出一种改良的椎板减压术,称之为椎板双开门椎管扩大术。1984年宫崎在此基础上提出椎板双开门及侧后方植骨术。实验研究证明,开门术后椎管矢状径增大而呈椭圆形,疤痕组织较少与硬膜粘连,故不致压迫脊髓。由于保留了椎板,可以进行植骨融合术,使椎管的稳定性增加。
  1.单开门法:将椎板向一侧翻开并将其悬吊于下位棘突尖部,即所谓“单开门法”。开门的方向根据症状而定。通常取颈部后正中切口,暴露颈3~7椎板,剪去下两个棘突,每个棘突根部打一孔,在铰链侧小关节内缘的椎板处用磨钻(或尖鸭嘴钳)做一纵行骨槽,保留底部骨质厚约2mm。对侧椎板相应位置全层咬开椎板,向铰链侧开门约10mm,将每个棘突用丝线悬吊缝合固定于铰链侧的肌肉和关节囊上,用脂肪片盖住骨窗。
  2.双开门法:切除所要减压的颈棘突,而后在正中部切断椎板,在两侧关节内缘,用磨钻或尖鸭嘴钳去除外层皮质作成骨沟,保留底部骨质厚约2mm,两侧均保留椎板内板,做成双侧活页状。棘突中间劈开向两侧掀开,扩大椎管将咬除的棘突或取髂骨,用钢丝固定在两侧掀开的中间部。
  3.棘突悬吊式: 1979年都筑行颈脊髓、神经根广泛减压,其要点:①剥离一侧椎旁肌,切断棘突基部并推向对侧;②切除椎板及椎间关节1/3~l/4;③减压范围之棘突原位固定(颈置中立位),用黄韧带加强相应的棘上,棘间韧带。行手术27例,平均随访16.6月,症状改善。1983年有马及大森等先后报告与上述原理近似的术式,其不同点:①双侧椎板切断,棘突缩短;②棘突悬吊:有马以保存头侧棘间韧带,切断尾侧棘间、椎板间韧带,拉紧棘突与尾侧正常棘突骨钢丝固定,大森则以棘突基部钻孔穿线拉紧,与头尾侧正常棘突固定。前者手术10例,平均随访21月,后者手术35例(1985年),随访13个月,于术后2O个月,椎板切断处有骨性愈合,二者结果满意。但终因椎板切除及小关节切除影响疗效,这一术式目前极少使用。
参考资料
开放分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