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我读《论语 为政》“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二章

 stany112 2011-07-07
我读《论语 为政》“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二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2 y/ s* D# t8 ^6 r9 R! ^  o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 Q. E2 U1 O+ A  d9 `  樊迟曰:“何谓也?”
4 S4 U( y" y3 X2 A0 Y$ I" K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 f3 Y# M" ]& k& x% Z' f
  
: @7 t! T' u2 p. C" o$ c                                                 --------《论语 为政篇第二》第五章# C; v. B$ ]5 K5 D3 k* q6 v; W3 a
  & I4 i( F& R& _, k
  孟懿子问孝,夫子何以答曰“无违”?; @: Q" Y$ D1 E; k! G
  东汉王充在《问孔》一文中对这一章颇有非议。王充认为孔子回答“无违”过于含糊其辞。如果樊迟不是追问“何谓也”,简直不知所云。所以王充怀疑连孟懿子本人都根本不知道孔子在说什么。当局者与旁观者都不知所云,一向喜欢特立独行的王充从置疑孔子的说话方式进而批判孔子和他的儒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就会人云亦云。甚至很可能就被煽动得大呼“砸倒孔家店”了。事实也是如此,在“文革”中,王充先生的这篇文章做为儒法斗争的名篇被广为传印。8 c6 V6 B6 w5 q) Q
  我们必须要借助一些史料,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2 C3 [9 ?6 m# P& J) S" {  据《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孙氏家臣救季氏。孟懿子见势不好,倒戈一击,三家合伙把昭公赶到齐国,从此昭公客居齐国、晋国长达七年之久,最后客死异乡。这么长时间,鲁国国内一直处在没有国君的状态下。其间,孟懿子还率兵攻打过昭公。在齐国的干预下,鲁昭公几次有机会回到国内,都被季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昭公的灵柩运回鲁国后,季氏甚至不让葬在鲁国国君的寝陵里面。直到若干年之后,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昭公的寝陵才得以迁葬。所以,整个事件,孟懿子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注:“三桓”之中,叔孙昭子本人但未参与此事,反而回国责问季平子,最后义愤自杀)。
! e/ O) A; n8 P1 P5 d# D  由此看来,孟懿子可谓不忠矣,有什么资格问“孝”?!对于昭公生时不能“事之以礼”,死后又做不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违”的真正用意。
" P' f. y* n0 t# s  所以我认为:孟懿子是相当聪明的人,响鼓不用重槌敲,他很清楚孔子是话中有话,绵里藏针。孟懿子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又怎么会自讨没趣再往下问呢?王充先生《问孔》一文中的责难,要么是孤陋寡闻,要么就是哗众取宠。
% f% _* I. e1 o/ h) G* D  关于这些史料,《左传》、《史记》等文献描述得生动翔实。所以最好是读史学原著,可以“附骥尾以至千里”。我是老牛拉破车,新瓶装旧酒。有时水掺多了不免勾兑得变了点味道。
  |& o% A! q8 z0 E, c; W+ E  (按:《左传 昭公七年》载:孟僖子死的时候,嘱咐孟懿子师事孔子。有论者以为孔子回答孟懿子“无违”,是暗示孟孙不要违背其父僖子临终时的遗言。如此解圣人之言,则孔子即一俗人也。)
) C; Q& E, U8 m7 |1 {" ~  
  |. M0 f2 \& ?  v$ m$ V2 B9 X6 e. Y7 u  相关摘引:
8 I3 X% }: F9 K4 i' l  
5 M5 B4 Z' D% `' T0 t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即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E0 Q7 Z/ }' b. }
                ——————清 张潮 《幽梦影》
! T6 g6 P9 v1 F; q: b7 J                                   昭公奔齐
8 N- ^  J! l' |% w  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臧、郈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弗许。请囚于鄪,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子家驹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合谋。”弗听。郈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谓其众曰:“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 : k# b. W  Q9 ~# A  }0 U* I( a: T
    戾曰:“然,救季氏!”遂败公师。孟懿子闻叔孙氏胜,亦杀郈昭伯。郈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
. L0 J+ m2 l: d2 V% A: G                                                  ——————《史记 鲁周公世家》, `/ X: k7 a2 ?8 l, s
                                        孟孙伐郓  T' f' \7 E8 x7 V
  孟懿子、阳虎伐郓。郓人将战,子家子曰:“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众也。天既祸之,而自福也,不亦难乎?犹有鬼神,此必败也。乌呼!为无望也夫,其死于此乎!”公使子家子如晋,公徒败于且知。
$ p0 V% p! w8 }. R1 X$ G                                                  ——————《左传 昭公二十七年》
+ f1 p5 B; H! P0 ^6 k8 ]. G                                       昭公之丧
4 a8 z) g1 {8 @( O) N7 l' w. w  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季孙使役如阚公氏,将沟焉。荣驾鹅曰:“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纵子忍之,后必或耻之。”乃止。季孙问于荣驾鹅曰:“吾欲为君谥,使子孙知之。”对曰:“生弗能事,死又恶之,以自信也。将焉用之?”乃止。 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为司寇也,沟而合诸墓。4 r9 I8 O4 K/ _' N# u: K, L
                                                   ———————《左传 定公元年》
1 v5 A8 n  [$ a  l" V  / A, a/ j$ J! d: S# k, u
                                    王充非孔4 d) }' ~+ e8 S, \1 R2 {* y
  孟懿子问孝。子曰:“毋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 f5 p/ t' {' X+ d/ z  问曰:孔子之言“毋违”,毋违者,礼也。孝子亦当先意承志,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无违志乎。樊迟问何谓,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故《论语》篇中不见言行。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哉?
5 p, k: Z) C$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武伯忧亲,懿子违礼。攻其短,答武伯云“父母,唯其疾之忧”,对懿子亦宜言难水火之变乃违礼。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才也,告之反略。违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难,何哉?如以懿子权尊,不敢极言,则其对武伯亦宜但言毋忧而已。(但)〔俱〕孟氏子也,权尊钧同,(形)〔敕〕武伯而略懿子,未晓其故也。使孔子对懿子极言毋违礼,何害之有?专鲁莫过季氏,讥八佾之舞庭,刺太山之旅祭,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懿子极言之罪,何哉?且问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对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迟。 9 w3 w+ b! k6 ~, R: G
                                                       —————王充《问孔》1 c& @, h0 n0 _$ o4 j6 b+ {5 N# |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7 G: A6 k' y7 e5 P! a
                                                       ----------《中庸》 # Q' ^2 B9 X8 ?) q# }0 V
         + U( d) I6 h' H8 P1 W
) X, q% s4 B2 n, N; y

6 |& b  T, p0 A% Z " ?$ v2 Y  G3 y, e. z, a4 v
8 O; K/ a% @; t1 V: k' ?

. d- x5 k4 L. X1 M% G0 L: `$ X1 B3 R ' Z4 R% R; I. F3 \7 Y$ ]) c4 q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T) }6 z# E( Z9 X
  $ p5 |) K6 p/ [2 w
                                             --------《论语 为政篇第二》 第六章0 e7 U3 C7 h/ ~' r$ L9 m( n
  
; ]) ~; ^1 e# t  5 r1 m1 B  _% K* j9 {! g9 P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到底是说父母担忧子女,还是说子女担心父母?
" M7 M  D# B6 r, f& `  如果望文生义,一般理解为:我们要经常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以他们的疾病忧心。这样就是“孝”。
+ p5 v  u& ~6 o* x  我以为本章应该理解为:做儿女的,除了生病,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这才是更高境界的“孝”。假如是儿女担心父母身体健康,那么按照文言文的语法习惯和表达方式应当为――――7 d9 h/ E* s- l% v4 P
  孟武伯问孝。子曰:“唯父母之疾是忧”。
6 \: k8 D: E: w( L1 i4 S. a$ w" y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做子女的不让父母担忧操心就是孝顺的表现。但是疾病却不完全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故而夫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Q  {$ P& t& \: H8 {8 l* D  其实,儿女尽孝道的内容有很多,孟武伯问孝,孔子何为偏偏只说“做儿女的除了生病最好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担忧”?
9 u: M4 h4 _5 [6 S3 H: I* Z  起初我猜测一定与孟武伯的所作所为有关。后来读《左传 哀公十四、十五年》,果然找到事证:孟武伯在年轻时候,曾经干过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成邑是孟孙的世袭封地,孟武伯(当时还未继位,故《左传》称之为孟孺子)想要在成地养马,成邑的长官(公孙宿)不答应,孟孺子一怒之下,大耍少爷脾气,带着随从想要偷袭成邑,这种小儿科的游戏当然以失败而告终。可孟孺子还是余怒未休,等到成邑的使者到孟懿子那里汇报工作的时候,孟孺子把使者鞭打了一顿。不久,孟懿子就死了(也可能是被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气死的),孟孺子不让成邑奔丧的人进来吊孝临哭。人家向新主人表白忠心,表示愿意听从驱使,少爷也不答应。孟孺子摇身一变,成了孟武伯,成邑大夫公孙宿担心受打击报复,就以成邑叛变到齐国。
# E" v: h0 q2 Z6 m- G  仅仅因为养马不成,就激起这么大一场变故,孟武伯此人的品行就显而易见了。
. L$ V7 D( h& R  二、上下章关联:
$ u1 g! \# M* |6 b  第五、六章是父子“问孝”。
6 u* b6 i' j( W* J  上章“问孝”的孟懿子是本章孟武伯的父亲。二者绝非一时一地,《论语》的编排者把这两段放在一块是用心良苦的。父子俩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似乎是“大相庭径”。
1 l0 w0 ]' U* o9 t7 H8 Y; Z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有时却惊人的相似。当年孟懿子伙同季平子把鲁昭公逐出鲁国,后来孟武伯伙同季孙氏、叔孙氏攻打哀公,致使哀公外逃,死于道路。(见“摘引”《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这个时候,孔子已逝世十一年。但《论语》的编纂者耳闻目睹了这段历史,故而把“孟懿子问孝”与“孟武伯问孝”放在一起,一前一后,相映成趣。% V$ z4 R% R( T9 W- ?) V. }, |' i2 g$ F
  " |* f6 k% W4 B2 K/ B& M
  相关摘引:
3 B6 {7 T3 x. V  E( {

) O% O8 I- s- T4 h
                                        逼反成邑* C& T6 V' E9 F8 u6 F5 y; S
  初,孟孺子泄将圉马于成,成宰公孙宿不受。曰:“孟孙为成之病,不圉马焉。”孺子怒,袭成,从者不得入,及反。成有司使,孺子鞭之。
1 q+ B( N! w$ T- L7 r# T3 {" g) z) i  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丧,弗内。袒免,哭于衢。听共,弗许。惧。不归。
* l' _7 Z* q; N/ A! d! f, _  十五年春,成叛于齐,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

9 ?* H' S% t8 E2 q' K  r3 [' s               ————《左传 哀公十四、十五年》
+ r# Z: X. M( ~! _: F  
$ }& g6 g0 X. j" O8 H. }4 m- r1 ?! Z3 G                                    君臣交恶8 Z0 c) b3 w# |
  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郭重仆,见二子,曰:“恶言多矣,君请尽之。”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于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 : ?' P; j( R* c" F4 j/ f
                ————《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0 V* I( T; X; |7 Q
  
4 |; y  R8 B! ^# |  (康子,名肥。孟武伯,名彘。彘,就是猪。我们知道,古人对于起名字是很讲究的。从古至今猪都是贪婪、好色、肮脏的象征。堂堂世家公子,偏偏用猪来命名,本身就是一个问题。)1 s, P/ |1 F4 b  ^* V0 n
  
  m' F0 g0 d* \7 A" d                                          起名的学问% u" R3 }" X7 j8 X  z# m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9 d9 O: a9 K6 V5 U5 [9 b2 E$ o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5 Z8 B/ r2 u! [6 l
                                                           ————《左传 桓公六年》
+ x2 H9 b2 x" {+ z& R! _4 \  (孟武伯以“彘”为名,很可能是小时候体弱多病,其父孟懿子就为他取了个贱名,以图好养活。就象现在农村也有这个习俗,为儿子取名叫阿猫阿狗(比如狗剩子)之类。孟武伯当公子哥的时候不但身体不好,心理也不够健康。大概常常招惹是非,闯了不少祸。等到继承了爵位,有权有势,昔日小打小闹的孟武伯,所作所为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1 o# {, }1 ~7 _& i1 |8 d  Y2 ~
  上面所引的《左传》,就是用名字来相互开玩笑,结果玩笑开得有些过,激化了君臣矛盾。孟武伯问郭重:“你为什么长得这么肥?”听了这话,季康子不高兴了。因为他名肥。于是反唇相讥说:“还不是猪肉汤喝得太多了。”鲁哀公趁机说:“一个人常常自食其言,能不变肥吗?”于是君臣之间几乎撕破了脸皮。这件事成为后来哀公被逐的一个导火线。在对付鲁君的时候,肥和彘迅速忘掉不快,钻到一个裤裆里去了。
: K' J5 N8 ]  v4 w3 H9 A' j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本章的意思就更为清晰:孔子说做儿子的除了生病,就不要再让父母为他操心。所以,孔子对于孟武伯的批评是相当严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孔子的眼光也相当独到,预见到孟武伯绝不是什么好鸟,不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对于君主还什么事做不出来呢?)
9 v* w4 ~& ~/ z* |4 _; G  鲁哀公不甘心受制于人,就想借助越国的力量先发制人,最终象他的伯爷爷(鲁昭公)一样逃出鲁国客死他乡:
, ^* _9 w+ w) z" j2 n                                      哀公奔越
0 p( v/ q" z) v$ u* r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氏之衢,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对曰:“臣无由知之。”三问,卒辞不对。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孙有陉氏,因孙于邾,乃遂如越。国人施公孙有山氏。 3 z: h. l' a  L; L; |
                        ————《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
( r/ G- N+ ^" t" l/ |  刚强直理曰武。, S" Z  U8 x+ m' P0 _- ?" [
                 ————《谥法》3 I; z: n+ C  F6 g. h- ?
 
0 ?' @6 ]; |: ]% y. @0 j                                        谁为谁忧?/ M& i7 }* N$ ~5 R; n, U0 ~
  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 o& ^0 k% K. F
  (附疏: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有疾病,然后父母忧之耳。”)+ J; T+ d5 `" G8 ~
                                                —————朱熹《论语集注》
$ M% |; g+ P% }1 a: `  (虽然我比较讨厌朱熹,但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一章的注解――――很可能是抄袭马融的见解――――还是准确的。)
, t' o0 B+ n0 b$ c; b- u0 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