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十三》

 淄水渔夫 2011-07-09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十三》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7日        已经有124位读者读过此文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十三》
(二十四)脱疽

例一王××,男,45岁,干部。住院号:32243。住院日期:1973年3月25日。1958年冬季在某地工作时,两足冻伤,以后即局部隐痛,寒冷时加重。1962年开始间歇性破行,足趾发紫、发冷、苍白,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虽经数次治疗,症状仍逐渐加重。到1965年冬,左足第2、3、4趾已先后溃烂。近半年来疼痛剧烈,常全夜不能入睡,抱足而坐。某地拟行高位截肢术,病员不愿,故特来我院中药治疗。一381一检查:两下肢肌肉萎缩,皮肤温度明显减低,汗毛脱落,趾甲变厚,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胫后动脉和腘动脉搏动也减弱。左足第2、3、4趾端溃烂,脓水较多,肿胀漫延前足背,周围皮色暗红。左手食指不能伸屈,指端呈干性坏死,两侧桡动脉搏动减弱。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3.3克,红细胞46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3,500/立方毫米,中性85%,出血、凝血时间2分钟,血小板计数10万,红细胞沉降率12毫米,抗“O”333单位。脓液涂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绿脓杆菌生长。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治疗:第一阶段(一个半月,1974年3月25日起):脱疽已坏死,疮面脓水淋漓,臭秽不堪,疼痛剧烈,夜不能眠,苔薄舌红。仅右手桡动脉搏动微弱,呈细数(88次/分)。寒湿郁久化热,已成火毒,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先拟养阴清热,和营活血。元参12克生地30克银花9克四季青30克蛇舌草30克川牛膝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野赤豆18克虎杖15克生山楂15克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泡后,再敷红油膏掺九一丹。第二阶段(一个半月,自5月10日起):脉管炎健康组织与坏死处分界明显,腐肉尚未全脱,疼痛大减,再拟前法出入。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野赤豆18克川牛膝12克粉萆薢15克生甘草6克第三阶段(3个月,自7月1日起):脉管炎疮面腐肉大部分已脱,脓水极少,疼痛亦止,肉芽新鲜。苔薄润,脉濡细。病久气血两亏,拟加调补之品。生黄芪12克潞党参12克全当归9克赤芍15克杜红花9克生地30克元参12克蛇舌草30克忍冬藤30克生甘草6克外用:红油膏、九一丹。共经6个月治疗,疮面收敛全愈。病员在院内经功能煅炼,可自动步行一里,后出院。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例二焦某,男,34岁。初诊日期:1973年9月9日。左足发凉麻痛三年,近四个月剧痛难忍。三年前,发现右足麻痛、发凉,不能远行,走路则疼痛加剧,左小腿胀麻、沉而酸。某医院诊为脉管炎,经治疗未见好转,症状日益加重,四个月前,左足1、2趾剧痛发黑,继而肿胀,五天前自行破溃,血水渗溢,剧痛难忍,昼夜难眠,食欲大减,五天来大便未解,小便短赤,遂来北京中医医院就医。检查:面色晦暗,痛苦表情。左足掀红肿胀,1、2趾已干枯坏死。趺阳脉、太溪脉均不能触及,足部皮温增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郁热的阴,血瘀蕴毒(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皿期)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镇痛。方药:元参30克石斛24克银花60克公英30克连翘30克地丁18克元胡9克当归18克赤芍12克红花12克桃仁9克川军3克白芷9克桔梗9克甘草9克牛膝9克生芪30克川楝子18克野菊花24克罂粟壳15克每日之剂,每六小时眼药一次。外治法:消毒后凡士林纱条包扎患趾。9月12日

(复诊):按前方服药6付,大便已解,其他症状同前。上方去桃仁,加云苓15克继服。9月23日

(四诊):仍有疼痛,左足1、2趾坏死,界限已分明。方药如下:元参30克石斛30克生地18克银花60克公英30克连翘30克当归15克地丁24克野菊24克牛膝9克生芪30克云苓15克赤芍12克党参18克红花9克元胡9克甘草9克罂粟壳15克9月28日

(五诊):在局麻下,将左足1、2趾切除,术后情况良好,继服前方,外用止痛生肌散,于上截趾创面,纱布包扎。10月8日

(七诊):疼痛已止,肿胀已消,左足焮红已退,皮温不高,伤口缩小,已有新肌生长,自觉腰痛。继服前方,改为一日一剂,煎三次,早、午、晚各服一次,外治法同前。10月15日

(八诊):伤口继续缩小,新肌已平,自觉腰痛减轻,脉沉细,舌尖红。治以温补脾肾、通经活络。方药如下:元参30克生芪30克银花15克党参18克石斛18克云苓18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牛膝9克甘草3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10月31日

(九诊):伤口已愈合,表面结薄痂,左小腿行路多则有酸沉感,腰痛已消失。11月17日

(十诊):创面结痂已脱落,局部有轻度痒感,能走一,二站路,继服五子衍宗丸,每早服2丸,肾气丸每晚服2丸,以巩固疗效。(《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脱疽在《灵枢经·痈疽》名为“脱痈”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由肢体感受寒湿所致。

例一由于寒湿郁久而化热毒,热甚阴伤,复有经络痹阻,气血凝滞,局部已现坏死,故治以养阴清热、和营活血为大法。此例在治法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内服方是以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方)加减为基础,并吸取了民间草药,其二、外治方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点。方洽较为周密。

例二辨证为郁热的阴,血瘀蕴毒,内服方与例一大致相仿,因属Ⅲ期,足趾已坏死,故配合截趾,病程后期,以温补脾肾、通经活络为大法。此案源流俱澈,遣药标本兼到,可资临证参考。

(二十五)破伤风朱××,男,32岁。1951年左脚掌被锈钉刺入约4分深,但出血不多,是晚回家用草药敷包局部,并不十分疼痛。在第三日忽感咀嚼不便,吞咽困难,颈部亦觉不自由,当晚10点钟发生痉挛一次,至第四天,痉挛次数增多,颈部、脊、腰均呈强直状态,由人介绍来所求治,上下包车均需人扶持始能勉强行动。体温39.6℃,脉搏跳动甚速,大小便如常,神识清醒,不异常人。在诊察刚毕时又痉挛一次,但不严重,约三分钟即恢复正常。当将患部包扎草药除去,洗洁患部,见伤口呈肿硬状态,即以玉真散厚撒伤部,外用纱布绷带包扎,另给药散3包,每包重9克,命其回家时用热黄酒调服,每隔3小时一包。次日由人抬来复诊,揭示伤口肿硬较昨日初诊时减退约1/3,据称服药3包后,痉挛次数大减;洗净患部后,仍以玉真散撒布伤处包扎,仍给玉真散3包带回服用。至第三天来诊时伤部僵硬已完全软化平复,惟伤口尚未愈合,当即易以生肌收口药散,吞咽已恢复如常,痉挛次数大为减少,发作间隔延长,发作症势已转轻缓,内服玉真散如前,惟每包减量为6克,如此延续服用,计十二天而完全恢复正常。附方:玉真散:白附子320克生南星(姜汁炒)明天麻羌活防风白芷各30克蝉衣90克共研细未,贮瓶备用,不可泄气。

(张觉人:玉真散对破伤风的疔效,《中医杂志》8:421,1956)

【评按】玉真散(《外科正宗》方)为治疗破伤风常用方,功能祛风镇痉。张氏运用此方内服并配合外治,甚见功效。已故余无言氏在其《金匮要略新义》中介绍,用蝉衣(去净头足)为极细末,另以黄酒半斤,将蝉衣末15~30克放入酒内,文火多煮数沸,一次顿服。一般患者于服药后,周身淅淅汗出,其汗胶粘,其气腥臭,微汗颇久,一汗之后,邪去而病乃可愈。此方原见明·龚信《古今医鉴》,方名脱凡散,治破伤风良效。如患者有便结内热,再以承气汤下之。

(二十六)静脉炎马x、女,28岁。初诊日期:1974年9月29日。患慢性痢疾了年余,住××医院治疗,曾静脉输液,出院已数天。近三天来左侧腕部疼痛,活动受限,左上肢起一条索,肿痛,睡眠不佳。检查:左前臂直至上臂,有一明显条索,长28.5厘米,质硬,触痛拒按,沿条索皮肤潮红,左前臂微肿,左腕及左时屈伸略受限。苔白,脉弦略数。辨证:湿热凝结,血瘀阻络(西医诊断:左上肢浅静脉炎)。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方药:银花24克公英24克连翘18克茵陈30克条芩9克猪苓9克元参18克泽泻9克炒山甲15克赤芍9克归尾12克车前子9克红花9克元胡9克川楝子18克升麻9克甘草3克10月6日

(复诊):药后肿消,痛轻,夜寐安,皮肤潮红已退,但局部条索同前。前方去黄芩,甘草,加地龙15克,泽兰叶12克继服。10月17日

(三诊):疼痛已止,条索变软,无触痛,缩短至20厘米。方药如下:三棱9克赤芍9克莪术9克半夏9克元参18克炒山甲15克连翘15克生芪15克鸡血藤18克云苓12克红花9克炒僵蚕9克桃仁9克归尾9克酒军3克升麻9克10月31日

(四诊):条索基本消失,按之已不明显。改服活血主力丸,每早服5丸,八珍丸,每晚服2丸,以巩固疗效。(《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诊为左上肢浅静脉炎,局部条索状,皮肤潮红,左前臂微肿。中医辨证属湿热凝结,血瘀阻络。由于湿热证现于外,单用活血化瘀则病本难除,故治以双管齐下,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并举。从方药分析,首诊时清热利湿居主导地位,其中银、翘、公英、茵陈等用量较大。俟痛止,肿消、潮红退,改用活血、调补气血法以竟全功。案中在掌握祛邪扶正的分寸和步骤方面,较为得体。

(二十七)手术后合并症

例一周××,男,74岁。病历号:2837。患者于1961年8月21日下午5时许,突感恶寒发热,随即伴有阵发性腹痛,局限于右上腹部,恶心呕吐,吐出物为食物残渣,鲜黄色稀软便一次,于次日下午皮肤出现明显黄疸,意识稍有朦胧,体温39.3℃,淋巴11%。大小便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于24日下午四时半在局麻下作胆囊造瘘术。术后至次晚八时,尿总量不到5毫升,患者处于半昏迷状态,呼吸深而速,脉搏70~80次/分。血压95~75/50毫米汞柱,巩膜发黄,心肺无特殊异常,腹略胀满,肠鸣正常,膀眈区呈鼓音,血液检查:白细胞20,900/立方毫米,中性89%,嗜酸性1%,淋巴10%,红细胞311万/立方毫米,血色素9.5克,血钠279.2毫克%,非蛋白氮112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24.6容积%。白手术后即开始输液、输血,以纠正酸中毒及调整电解质平衡,但仍无排尿;又曾经二侧肾囊奴佛卡因封闭及针灸等治疗,均未见效果。自膀胱导尿,亦未排出尿液。乃于8月25日晚请中医会诊。会诊记录:患者神智时或昏沉,喃喃自语,周身及两目如橘黄色,口有秽味,身有微热,四肢发凉,全身浮肿,时出冷汗,小便已二日未解,大便不通,面色稍赤,口干舌燥,脉滑无力,舌苔白腻而垢、中心黄黑。辨证:肝胆湿热未清,因年迈体虚,以致湿热弥漫三焦,入窜心包,有正不抗邪之势。治法:养阴补血,滋肾通关。方药:西洋参麦冬当归各9克白芍30克大生地、天花粉各15克钗石斛、川贝、益元散(包)各12克炒知母、黄柏、枯芩、车前子(包)、全栝蒌、丹皮各9克茵陈、银花、赤苓各15克紫肉桂0.9克为引,煎服2剂。于当晚10时眼药后,至次日晨5时许,尿量达500毫升;至上午10时许,尿量达900毫升。尿常规:比重1.015,反应酸性,蛋白(+),糖(一),镜检:上皮细胞少许,白细胞1~2/高倍,红细胞0~1/高倍。至8月27日晨尿量多达3600毫升/日,病人神智清醒,诉有饥饿感,要求进流质饮食,血液检查:非蛋白氮67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32.3容积%,血钠290.8毫克%,病情有明显好转。8月27日下午复诊:发热已退,黄疸渐消,精神亦有好转;尿量正常,尿常规检查已无异常,脉滑数,舌苔稍黄。拟再进清热利湿,调补气血之品。在原方上去肉桂、黄柏、丹皮、车前、枯芩、益元散、栝蒌,加北沙参18克、地骨皮9克、蒲公英15克,再服二剂后,一般情况好转,尿量正常,血压120~130/70~80毫米汞柱,各项血液检查结果亦已接近正常。

(关幼波治验,危北海整理:医案选录——手术后无尿症一例,《中医杂志》7:27,1962)

例二李××,已婚,女,50岁。因上腹部疼痛4天,于1958年6月21日,急诊入北京××医院。患者十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苏打后而缓解,疼痛多与饮食有关,近四日上腹部疼痛复作,以两肋缘为甚,入院前一日,疼痛加重,持续不解,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如常。既往史从略。一389一检查:急性病容,痛苦表情,皮肤无黄疸。头部器官阴性,颈软,心肺(一),腹壁普遍板硬,井有压痛,肝脾不易触及,膝反射存在。血压100/20毫米汞柱,血象正常。临床诊断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入院后施行手术,术后尿闭,呈半昏迷,肌肉抽动,非蛋白氮150毫克%,乃请中医会诊。患者神志欠清,时而躁动,手抽肉颤,尿闭,脉细肢凉,乃用真武汤加减,回阳利尿。药用西洋参、杭芍、白术、云苓、炮附片、生苡米。一剂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温,肉颤筋惕亦止。二诊时用红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牛膝、泽泻、苡米、玉竹,经过三诊之后,诸证好转,血压恢复正常,非蛋白氮降至37.5毫克%,后痊愈出院。(《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孙××,女,52岁。因子宫颈癌,手术后发生呕吐不能食已五天,医院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曾服中药微予通利,虽便泄数次,但呕吐仍不止,病清严重,西医施行输液及胃肠减压,未见好转。诊时患者头痛目眩,耳鸣口苦,心中疼热,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大便先泄而后闭,肠鸣、不矢气,小便短黄,唇黯红,舌苔薄黄,脉弦。辨证: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治法:酸苦辛甘合剂,从乌梅丸化裁。方药:乌梅9克川连6克花椒3克西党9克当归6克黄柏9克干姜3克代储石15克橘皮4.5克竹茹4.5克水煎服。一剂呕吐即止,涎沫减少,能进饮食,心中疼热亦减,腑气得行,并下蛔虫一条。但仍口苦溺黄,脉细弦,苔黄舌质红,知其胃气渐降,而肝胃阴伤,余邪未清,再以原方去花椒、储石,加玉竹9克、丹参6克。四剂后,精神食欲好转,头晕耳鸣减轻,口苦除,但觉晚间腹部灼热,出汗后则渐舒,大便结,小便仍黄,脉细弦,舌苔根部薄黄,此乃肝胃渐和而气阴未复,最后仿炙甘草汤意调治:党参9克白芍9克丹参6克玉竹9克麦冬9克火麻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6克四剂后,诸症大减,精神食欲均大有好转,呕吐从不再作。

(杨志一:医案扎记,《江西医药》9:29,1963)

【评按】

例一为手术后尿闭,神志时明时昧,口秽身黄,肢凉浮肿。患者年迈体虚,而肝胆湿热未清,弥漫三焦,入窜心包,以其正不抗邪,故治以养阴补血,滋肾通关,清热利湿法。药后尿闭得通,热退黄消。关氏对此案能细勘病机、斟酌虚实以疏邪扶正,其方药变化较有法度。

例二为手术后尿毒症,症见尿闭,半昏迷,肌肉抽动,脉细肢凉。肾为胃之关,肾阳因阳气式微而闭,故用真武汤加减以回阳利尿,肾关得阳则开,后以健脾气、利尿之剂投治,患者神清,排尿自如,岳氏以利尿法贯串全案,足见利尿在治疗尿毒症中之重要性。

例三于宫颈癌手术后产生不全性肠梗阻,并见头痛目眩,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心中疼热等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的症候,治以苦甘辛合剂一乌梅丸化裁,功能平调寒热、敛肝熄风,调和肝胃,清热化痰。全案辨证明晰,方证契合。

(二十八)天疱疮郑××,男,58岁。初诊日期:1977年7月18日。患者半年前先从躯干发生散在水疱,以后逐渐增多,大小不等,破后流水,久不愈合,自觉微痒,以后发展到四肢,迅即扩散到全身。曾在××医院诊为“寻常性天疱疮”给以“强的松”治疗,每日量30毫克,病情未能控制,后强的松每日量加到60毫克,病情稍有好转。但时轻时重,偶有新疱发生,延续数月,遂来我院治疗,来院时躯干、四肢仍有散在少数水疱及糜烂面,强的松每日量仍为60毫克。检查:一般情况尚好,体壮,面孔呈满月形,全身皮肤散在少数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疱膜松弛,尼可氏征阳性,并见胸背部有多块指盖至五分钱硬币大的糜烂面,基底潮红,部分融合成片状,表面结有污灰色痂皮,口腔无损害,不发烧。苔白腻,脉弦滑微数。辨证:素有蕴湿,郁久化热(西医诊断:寻常性天疱疮)。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方药:苡仁31克生扁豆15克生芡实12克冬瓜皮7克冬瓜仁7克六一散、川萆薢、绿豆衣、干地黄各31克莲子心12克苦参9克龙葵9克车前子、草各15克局部治疗:祛湿散

(方附后)100克,六一散100克,龟板散30克外扑。甘草油(方附后)清洁用。8月8日:前方进10剂,病情较前好转,但仍有新发水疱,便干。舌苔白兼腻,脉弦滑。仍用前法加减:加入大黄9克,桃仁3克,野菊花15克,连翘9克,白藓皮31克;去生芡实、干地黄、苦参、龙葵、六一散,再进10剂。强的松仍维持每日量60毫克。8月25日,皮损较前干燥,仍有少量新疱,大便已调,一般情况好,强的松每日量60毫克,舌苔白兼腻,脉弦微缓,前方不变,再进10剂。10月20日:病情稳定,未见新发疱疹,强的松每日量已减至15毫克,舌苔白,脉缓,改服丸药调理。除湿丸:每日6克。白术膏:每日一匙。参茸卫生丸:每日1/3丸。本例共服汤药60剂,历时92天。附方:

(1)法湿散:大黄面30克黄芩面30克寒水石面30克青黛面3克②甘草油:甘草10克植物油100毫升,甘草浸入植物油内一昼夜,文火炸至焦黄,离火滤过,去渣备用。

(3)白术散:单味白术炼蜜成膏。(《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赵炳南治案,张志礼等整理)

【评按】天疱疮以其疮形如水疱,皮薄而泽,发病又与天行时气(多为风热暑湿之邪)有关,故名。其发病内因多属心火,脾湿蕴蒸,常发于儿童。此案的治疗不论内服外治,均着重于除湿清热。但在治疗后期则适当照顾脾肾,培补先天、后天,有利于成人患者疔效的巩固。

(二十九)丹毒

例一应××,女,37岁。初诊日期:1972年4月27日。患者前天左足背及左小腿红肿胀痛,局部发热,行走时胀痛加剧;口渴,思冷饮,不思食,时而呕逆,尿短赤,大使三日未行,伴有发热。既往无类似病史。检查:体温39℃,呈昏睡状态,问之不语,表情痛苦,面赤唇焦;左足背及左小腿下1/3皮色红赤,形如云片,略肿,局部扪之的手。白细胞计数20,300/立方毫米。脉弦数一393一有力,舌尖红,苔黄。辨证:湿热下注,火毒攻心(左小腿丹毒)。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护心。方药:银花24克公英24克大青叶10克连翘18克黄连6克生栀子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20克猪苓10克灯芯炭10克薄荷3克川军10克(包)绿豆衣10克陈皮6克每日2剂,每六小时服一次。另服梅花点舌丹,每次一丸,每四小时一次。外用:外敷雄黄软膏,每日二次。4月12日

(复诊):服上方3剂,神志清,呕逆已止,疼痛减轻,大便已通,稍能进食,局部皮肤赤红变浅。体温渐退(37℃),白细胞计数:12,000/立方毫米。舌苔薄黄,脉弦略数。依前方加减:银花20克公英25克连翘2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生栀子10克猪苓10克川军3克车前子10克牛膝10克甘草3克生地15克条芩10克黄连3克每日一付半,每八小时服药一次。外用:外敷芙蓉软膏,一日二次。4月15日(诊):一切恢复正常,左足及左小腿皮色亦恢复正常。嘱继续按前方服药四剂,每日一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四年,未再复发。(《房芝萱外科经验》)

例二商××,男,47岁。病历号20092,初诊日期:1957年11月4日。患者近十年来每于感冒,劳累或步行过多后,左小腿即骤然掀红肿痛,同时恶寒身热,体温高达40℃左右。每次用抗菌素治疗后,病情始见平伏,初发时每半年发作一次,随后渐趋频繁,甚则每月发作二次。这次来诊已发病六天,右小腿焮红肿胀,灼热疼痛,体温39℃。左侧鼠蹊部淋巴结肿痛。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辨证: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为流火(西医诊断:慢性丹毒,急性发作)。治法:利湿清热,凉血解毒。方药:丹皮4.5克赤芍4.5克黄芩4.5克忍冬藤9克生苡仁9克泽泻9克二妙丸9克(包)六一散9克(包)赤苓9克大贝母9克水煎服。11月8日

(二诊):服前方3剂后,红肿渐退,又继服二剂,改为每日口服二妙丸9克,共半月。服药期间,焮红肿胀全消而愈。一年半后追踪,丹毒未见复发。(《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

例一、例二均生于胫腿部,一般称之为“流火”,例一辨证属湿热下注,火毒攻心,房氏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护心法为主,佐以凉血活血。另服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集》方)及先后外敷雄黄软膏、芙蓉软膏者、功能消肿定痛。例二为慢性丹毒,反复发作已有10年,虽在治法上亦宜利湿清热、凉血解毒,但疏方与例一有所不同。朱氏治慢性丹毒,常用二妙丸入汤剂中煎服,而其主要经验是在急性发作后,继续常服苍术膏(有两种配方:①苍术1000克,②苍术1,000克,当归90克,白藓皮60克。制法:上药加水连熬三次取汁,文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调和成膏),认为苍术健脾澡湿,能增强患者抗病力,防制其发作,亦即“缓则治其本”之意

(三十)蛇窜疮王××,女,33岁,病历号:11931。初诊日期1958年4月4日。左腰部及左大腿出现集簇小水疱,剧痛已三天。七天前左腰部及左大腿外侧出现大片红斑、小水疱、刺痛加重,不敢触碰,坐立不安,虽服止痛片亦未解痛。大便干结。检查:左侧腰部及沿左大腿外侧,相当于腰1~2节段,可见成片集簇之小水疱,部分为血疱,基底潮红。脉弦而带数,舌苔薄黄。诊断:蛇窜疮(西医诊断:带状疱疹)。辨证:心肝二经之火内郁。治法:泻心肝之火热。方药:川连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大青叶9克番泻叶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9克花粉9克青黛1.5克水煎服。外用玉露膏。4月6日

(二诊):服二剂后,水疱已见结痂,刺痛明显减轻,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黄糙,脉弦数。方拟通腑泄热。生川军6克(后入)黄芩9克焦山栀6克大青叶6克连翘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忍冬藤9克2剂。4月8日

(三诊):疱疹大部干结,疼痛基本消失,大便畅通。前方去大黄加花粉9克。2剂后治愈。(《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蛇窜疮多发于腰肋部,又名缠腰蛇丹,西医名带状疱疹。中医认为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致。此案所用系清营泻火、凉血解毒法。后因患者便结,参入通腑泄热之品,辨证确而用药当。外用芙蓉膏,可加强清热缓痛之效,全案证方较为熨贴。

(三十一)湿疹

例一徐调,男,30岁。初诊日期:1971年4月12日。患者半月前腹部出现红色疙瘩,搔痒,晚间尤甚,搔后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海拉明”,静脉注射“溴化钙”局部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也有类似皮疹。脉沉细稍数,舌苔薄白。辨证:湿热蕴久化热,发为急性湿疡,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凉血利湿。方药: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茵陈15克紫草根12克地肤子15克茅根15克生甘草6克上方服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血凉肝之剂。胆草9克黄芩9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茵陈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2克刺蒺藜15克生甘草6克上方继服15剂,皮损消失,临床治愈。(《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张某某,男,47岁,初诊日期1971年3月23日。患者六年前开始全身泛发暗红色丘疹。检查:全身泛发暗红丘疹,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角化,皮纹理增粗、肥厚,有色素沉着,呈深褐色,散在明显的抓痕血痂,脉弦滑,舌苔白腻、舌质红。辨证:湿毒内蕴,发于肌肤(西医诊断为泛发性湿疹)。洽法:除湿润肤,解毒止痒。方药:全虫9克白藓皮45克地肤子30至川槿皮9克干生地30克威灵仙15克槐花30克苍耳子9克苦参15克陈皮6克外用龙胆草90克豨莶草30克川椒9克。水煎,外洗。4月3日,服药三剂后,痒稍有缓解。其余未见好转,改用清热除湿法,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克川军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川槿皮30克生白术15克赤苓皮15克白藓皮60克干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苍耳子9克。外用大枫子油2瓶,如意金黄散4袋,外扑。5月5日前服10余剂,变化不大,改用秦艽丸方加减:秦艽15克乌蛇9克防风9克黄芪15克苦参15克漏芦9克黄连6克白藓皮30克威灵仙30克连续服用20余剂,明显好转,皮损面变薄、转软化,搔痒基本消失。以后改用秦艽丸服半月余,6月中旬复诊时,全身皮肤已恢复正常,痒止,近期临床治愈。(《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三朱××,女,32岁,病历号:129809,初诊日期:1967年1月3日。一月来先于脸颊皮肤潮红、浸润,并见细薄鳞屑。脉弦细,舌淡、苔薄布。辨证:面游风,风燥伤血

(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治法:养血祛风。方药:生熟地各9克丹参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藓皮9克枇杷叶9至桑白皮9克忍冬藤9至生甘草6克五剂。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1月9日

(二诊):药后,脸面脱屑减少,瘙痒亦见明显减轻,但双前臂又见新起斑丘疹,近日来腰疼,转侧不利。仍宗前方去忍冬藤,加川断9克,狗脊9克,再服5剂,基本治愈。青白散:青黛30克,海螵蛸末90克,煅石膏末370克,冰片3克,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后加煅石膏末研和;冰片入研钵内轻轻研细,加入上药少许研和,再加全部药末研和用。(《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湿疹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病久则易耗血、生风生燥,风燥郁滞则肌肤失荣,而使湿疹呈现慢性发作的情况。例一为急性湿疹,辨证属湿热蕴久化热,由于热重于湿,故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法,后佐以凉肝之品。证方贴切。例二为慢性继发性湿疹,剧痒6年,初诊辨证为湿毒内蕴,洽以清化湿毒为主,佐以养营通络之品,曾一度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乏效,后治以祛风通络为主,清化湿热为辅,方用秦艽丸(《证治准绳》方)加减而效。此案三易其方,以患者全身泛发,皮损剧痒,说明邪郁干表不散为其主要矛盾,湿毒为次要矛盾,故改秦艽丸加减,例三为脂溢性湿疹,发于面部者,中医名为“面游风”,证属风燥伤血。治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治颇为对证。外用青白散有收湿止痒、消炎退肿之效,除主治湿疹外,亦可用于过敏性皮炎。

(三十二)风癣杜××,女,39岁,工人,病历号:217683。初诊日期:1967年8月24日。全身泛发皮癣二年。二年来先后干颈后,两时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度,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皮肤检查:颈后、双时伸侧、前胸、下肢等处,有较为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脉弦细,苔黄腻。辨证:风癣,血热内盛,风胜化燥(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洽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药:皮癣汤(经验方)加减。生地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防风6克茜草9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苍耳子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水煎服,每日:剂,二次分服。8月31日

(二诊):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眼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外搽苦参酒而治愈。苦参酒:苦参310克百部90克野菊花90克凤眼草90克樟脑125克将前四种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或白酒)5000毫升,泡七天后去渣,加樟脑溶化后备用。(《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此案西医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辨证为血热内盛,风胜化燥。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为大法,立法切合此证的病因,病理变化。所用皮癣汤加减为朱氏经验方,局部外搽苦参酒,有灭菌止痒之效。此酒外用尚能治脂溢性皮炎、皮肤搔痒症、单纯糠疹等病。

(三十三)白疤风

例一张××,男,31岁。初诊日期81970年5月31日。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覆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脉弦滑,舌质紫红,苔薄白。辨证: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中医诊断:白疕风,西医诊断:银屑病)。治法:凉血清热,活血祛风。方药: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当归15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紫草3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防一4ol一风6克蝉衣6克水煎服。6月5日

(二诊):服5剂后,部分皮损已明显消退,痒感亦显著减轻,未见新起皮疹。嘱服前方10剂。1970年8月随访:未见复发。(《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例二包××,女,52岁。住院号:29458。寻常型银屑病,十八年来反复发作,初冬重、夏轻,以后皮损夏季也不消退,曾经多方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于1972年2月住院,全身遍发红斑,先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剂。生地18克赤芍12克丹皮9克草河车15克蒲公英30克山豆根9克紫草12克仙灵脾、补骨脂、菝葜各30克生甘草9克三周后皮损变平,瘙痒减轻。苔薄、舌体胖,脉濡。前方去草河车、山豆根,加补肝肾之肉苁蓉、菟丝子、白蒺藜各15克。又服一月:皮损几乎全退,仅留少数损害。苔薄舌红,脉濡细。拟养阴清热,调补肝肾兼顾。生地30克肥玉竹、小胡麻各12克菝葜30克紫草9克蛇舌草30克补骨脂12克肉苁蓉9克锁阳12克加服外科蟾酥丸5粒,每日之次,以巩固疔效。《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疕风或称松皮癣,西医名为银屑病,亦即牛皮癣。中医认为系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营养所致。其症皮损状如松皮,或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缠绵难愈。

例一风热郁久、化火伤营,近二月来加重,为复受外风新邪之征。患者症现血热瘀滞,治疗除重用凉血清热,兼用活血化瘀之药外,以其有外风,故佐用疏风清热之品,审因察病,至为精细,立方颇周到熨贴。例二病已十八年,求诊时因全身遍发红斑,血热毒盛是其主要矛盾,故先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此为基本治法,因患者兼有肝肾不足,复诊时兼补肝肾,后又参入养阴清热法。案中方药加减变化,缜密合拍。蟾酥丸(《外科正宗》方)原为治疗疔痈名方,此处用以配合治顽癣,亦属经验用方。

(三十四)白癜风王××,女,23岁。门诊号:759784。初诊日期1975年7月12日。患者额上一处白斑已3~4年,近6个月来逐渐发展,向两面颊漫延扩大,目前已有掌大一片。其他无不适。苔薄,脉平。豨莶草9克苍耳草9克浮萍草9克补骨脂12克川芎9克红花9克白芷4.5克桂枝3克赤芍12克8月11日

(二诊):服药1月,无显效,白癜风四周色稍紫,苔薄舌红,脉平。久病入络,加重活血法瘀,祛风通络之品。当归尾9克赤芍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桂枝9克乌梢蛇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至豨莶草9克10月6日

(三诊):药后1月,中间已有色素岛出现,目前已有70%色素沉着。前方续服。1月后痊愈。(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白癜风又名白驳凤。由风湿搏于肌肤,久而不去,以致血气失和所致,临床以局限住皮肤脱色变白为特征。治疗当以法风湿,调和气血营卫为主,久病者参入通络祛瘀之品。此病除内服方药外,再以25%补骨脂酊外涂,则能增强疗效。

(三十五)扁平苔癣张某、女,30岁。初诊日期:1972年8月4日。患者从1971年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痊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疤,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后明显减轻,但停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诊断为扁平苔癣。脉弦细,苔薄白。辨证: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西医诊断:急性泛发性扁平苔癣)。治法:先以法风、除湿、清热。方药:乌蛇9克蝉衣6克羌活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6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嘱服7剂。9月8日

(二诊):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去风。服5剂。1974年8月10日

(三诊):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身又起散在之类似损害。仍嘱服上方6剂。8月24日

(四诊):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6剂。1975年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来犯。(《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扁平苔癣属于“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多由风湿热毒郁于肌腠,气滞血瘀而成。故此案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其中祛风药除荆、防、羌活等药外,更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二诊时并揉入活血之品。方药的配伍加减,斟酌合宜,是以效验较为巩固。

(三十六)玫瑰糠疹梅××,男,40岁。初诊日期81972年10月26日。患者一周前发现躯干两胁部起两块环形皮疹,色红,有薄鳞屑,痒感明显,两天以后发现前胸后背、四肢密布同样皮损。经××医院诊为“玫瑰糠疹”。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内服扑尔敏、维生素等药,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门诊。检查:躯干、四肢皮损呈环形、椭圆形皮疹,色红浸润,表面有微薄细鳞屑,胸背部皮损长轴与肋骨平行。脉弦滑,苔薄白稍腻。辨证:血热,外受风毒湿邪。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除湿。方药:白茅根30克干生地30克大青叶15克粉丹皮12克尾连6Q克黄芩9克紫丹参15克白藓皮30克猪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包)12克10月30日:服上方四剂后,皮损红色明显消退,痒感减轻。于上方中加地肤子30克,继服5剂。11月6日:大部分皮损消退,呈现淡红色半环状皮损,中心消退,边缘稍有浸润,痒感已不明显,脉缓,苔薄白。改用养阴凉血,除湿止痒为法:干生地30克粉丹皮12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克紫丹参30克苦参9克花粉15克二冬12克生苡米30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9克全当归15克11月13日:上方连续服6剂,皮损全部消退,呈现色素沉着,临床痊愈。(《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评按】玫瑰糠疹多由风热血燥闭塞腠理所致。此案辨证为血热,外受风毒湿邪。赵氏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为主,方治的重点明确,药物的用量、配伍均有特色。

(三十七)瓜藤缠李某,男,36岁。初诊日期:1963年7月10H。患者6个月前,发现两胫部有赤豆大小的肿块4~5个,因胀痛而行走不便。曾诊为“结节性红斑”。就诊时,患者两目红丝攀晴,且有作胀之感。两足胫跗及足背、足底均有紫褐色肿块7~8个,如黄豆大小,轻按头形尖而硬,重按则感热痛,履地重滞,胀痛兼作,午后足跗肿胀。脉弦数,舌苔根部浊腻。辨证:湿热下注,气血凝滞。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方药:赤白芍各4.5克桃苡仁各9克杜红花2.4克丹皮0克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9克制苍术4.5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9克丝瓜络9克碧玉散12克(包煎)3剂。7月13日

(二诊):足部肿块热痛略减,唯大便稀薄,泛吐酸水。上方加陈皮4.5克再服5剂。7月20日

(三诊):两足跗红斑肿块尚有续起,且感胀痛。泛吐酸水已减。乃瘀湿不化也。仍宗前意出入。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9克苡仁9克杜红花2.4至丹皮6至紫丹参4.5克黄柏4.5克川牛膝9克制苍术4.5克陈皮4。5克忍冬藤12克板蓝根9至丝瓜络9克6剂。7月27日~8月3日

(四~五诊):迭进清营化瘀利湿之剂,两足跗、胫红斑肿块日见轻减,入暮足肿亦退,唯舌苔根腻、化而未尽。再予原方继服10剂。8月10日

(六诊):两足腔跗红斑肿块均已消散,仅留褐色斑痕,按之亦无痛楚,鼻准及两颧焮赤亦见轻减。脉弦数较缓,舌质红,苔根部略腻。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6克苡仁6克川牛膝9克焦白术6克丹皮6克杜红花2。4克紫丹参4.5克忍冬藤6克丝瓜络6克黄柏4.5克板蓝根12克服5剂后,继以丸药作善后调治。三妙丸90克,日服两次,每次4.5克,用温开水送服。(《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张赞臣医案,郑昌雄等整理)

【评按】瓜藤缠为湿毒流注之绕腔而发者,与西医所称之“结节性红斑”相类似。此

例辨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法瘀,方中黄柏、苍术、牛膝、苡仁、碧玉散、板篮根等清热除湿以治其因;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法癖以治其果。若局部溃破,可配合外刷“龙马丹”(《外科真诠》方,地龙粪、炒黄丹、赤克脂各9克,马齿克、伏龙肝、陈石灰各6克,生黄柏15克,扫盆粉3——JO7】一克,上四六1.2克。先研细未,用桐油调刷)。

(三十八)硬皮病邱××,女,52岁。住院号:29161。住院日期:1972克12月30日至1973年5月17日。患者子1965年秋,发现两手指端发冷、发白、发绀,伴有关节酸痛和全身不适。1966年秋,症状加重,前臂皮肤浮肿、紧张、按之无凹陷,皮肤呈淡褐色,有搔痒针刺感,额颊也发生“浮肿”。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硬皮病”1967春,皮损扩展到胸背、腹部,且不出汗。1970年起,每逢冬季,手指尖发生溃疡,以食、中指为主,并且足趾也发白、发冷、发紫,偶有胸闷。1972年春,两大腿发生褐色肿胀之皮损。检查:血压140/80毫米汞柱,呼吸76次/分。面部、颈、额之皮肤硬肿,间杂有色素减退斑点。两手臂硬肿,以前臂到腕部显著。手指肿胀发亮,食、中指尖有黄豆大小之凹陷溃疡。胸背、两胁、腋下皮肤绷紧,颈,腹两大腿硬肿,四肢关节活动不利。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初诊:硬皮病6~7年,皮损以四肢末端、额、颈、胸、背为主,不出汗,吞咽顺利,呼吸尚可,腰脊关节活动不利,伴有酸痛。苔薄舌淡,脉沉细。辨证: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阻于肌肤,络脉痹塞不通,营卫不和。治法:温经散寒,补肾阳,和营卫,开腠理。方药:净麻黄9克大熟地18克川桂枝9克杜红花9克全当归9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锁阳15克补骨脂15克菝葜30克生甘草9克外用:川楝子60克花椒30克食盐炒后布包,乘热时熨。二诊:眼药1月,病情稳定,考虑经期发病,与冲任不调有关。前方加鹿角粉30克(分吞)。复方当归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日一次。三诊:服中药2个月,自觉肌肤发热,额部出汗较多,胸、腋下、手背皮肤较前柔软,身体汗出,以药后为明显。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好转,唯关节仍酸痛,乃血脉失养,风邪仍留之故。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前方去锁阳、蒙英。加丹参15克,炙地龙9克,加用低分子右旋醣酐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周2次。又一周,手指溃疡愈合,各种症状均好转,出院门诊随访。

(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评按】硬皮病是胶元病中的一种,西医属于内科病范畴。此例发病以肾阳不足,卫外不固为重要内因,复有风寒阻于肌肤,络脉闭塞不通,营卫不和诸证。故用鹿角、苁蓉、灵脾、锁阳温补肾阳,丹参、当归、红花、地龙活血通脉;麻、桂温散风寒。方药主治明确,照顾全面。并配合低分子右旋醣酐以增加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