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 拓展学生思维

 天雷教育 2011-07-16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全力构建适宜学生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问题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人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体思维的起步。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推动个体思维、个体能动的强大动力,它将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创造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要使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式教学得以拓展,需要教师在课前下大功夫,深入研究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特别是深入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其接受能力,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确保设计出的问题饶有兴趣,面向全体,难度适中,易于落实。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目标,从而品尝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

  第二、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前后衔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

  第三、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第四、问题设置应疏密有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第五、问题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六、问题的设置要讲求解决的过程,不能仅仅让学生简单地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果是怎么得来的,通过解决问题,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问题的设置要有阶段性、艺术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第八、问题的设置要有创新意识,要体现开放性。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发散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难点,从题眼处切入,设疑、启发引导学生排疑破难。在此过程中,引诱其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由自发走向自觉。如讲述《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节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处于怎样的地位和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的根源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源于实力的正确结论后,再具体剖析不同时期美苏实力消长及对外政策的变化,最后将问题向深广推进:回顾近代典型的国际关系史,联系现在国际关系的特点,谈谈你对影响国际关系重要因素的领悟。这样,学生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提高了理论水平。

  问题式教学还需注重五个原则:打好基础是根本;培养能力是核心;解决过程是关键;自主问答是升华;师生互动是要义。

  总之,在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不但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也有利于拓展思维。一朵思维的火花一旦被点燃,会照亮整个课堂,形成群情激昂、你追我赶的教学情境。问题式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人,以学会为手段,以会学为目的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