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官窑与汝官窑瓷的不同点

 芷萱图书馆 2011-07-25

北宋官窑与汝官窑瓷的不同点

2007-08-07 18:57:5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汝瓷有段尘封的历史。

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钟情汝州青瓷。他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他对雨后天空那种颜色非常喜欢,要求“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赵佶的刻意追求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的瓷器内置玛瑙,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浑厚,含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似津梨的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

汝窑也因此成名,故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汝窑为魁”之说。然而,随着金兵入侵,汝瓷自然窑空烟冷。一代名瓷由兴到衰仅有30年的光景。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工艺失传,无一成功,汝瓷从此断代。

1、 釉色不同。汝官窑有八大釉色,月白、粉青、虾青、豆青,主色是天青、天兰,无纹汝瓷的釉色是梅子青和葱绿。北宋官窑瓷的釉色有月白、粉青、青灰、青绿等。无纹官窑瓷的釉色为大绿,因釉中兑入了金粉,成色偏鳝鱼黄。

    2、 釉面开片及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不同。汝瓷开片细密,釉色晶莹多变,釉下气泡随釉色变化而变化,或廖若星辰,或相对密集,大小不等。汝瓷开片多变,釉面有鱼子纹、蟹爪纹、鱼鳞纹等。北宋官窑瓷开冰裂纹片,大器小片为贵,小器大片为奇。北宋官窑瓷釉下气泡密如攒珠,或如聚沫攒珠,与汝官窑瓷开片和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有较大的差异。

    3、 胎质不同。汝官窑瓷胎色灰白或白片灰,北宋官窑瓷有灰白胎和灰褐胎两种,这一点应引起高度注意。灰白胎瓷与汝官窑瓷胎质非常相似,笔者推断,灰白胎官窑瓷的瓷土极有可能来自汝窑。灰褐胎瓷土经笔者多年研究发现来自汝州临汝窑,这一点不会有什么疑问。北宋官窑不存在红胎瓷土,大部分北宋官窑瓷足部有较浓的氧化铁红色,那是瓷土中含铁量较大高温氧化所致,但胎质是灰褐胎,正是这部分瓷使北宋官窑瓷呈现了紫口铁足的重要特征。而灰白胎瓷土的北宋官窑瓷并没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公元十世纪,中国陶瓷史上,升起一颗冉冉晨星─汝窑。显赫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宋代即已定评「以汝为魁」,至今犹然。汝瓷以其寥若晨星,珍如拱璧为历朝宫廷、历代藏家所重。汝器的绚烂神采与神秘隐晦,为瓷史留下了扑朔迷离的诸多不惑的疑团。

    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宋叶置《垣斋笔衡》)宋赵皇朝钦命开窑,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将作少监萧服监设汝州窑务」。因此,汝窑作为「官窑」,从来只有共识,没有疑义。但是,汝窑的历史沿革,作品断代,釉胎特质,传世作品,以至窑址等等问题,则是议论不断,莫衷一是。而延续几代流行的争论,主要是:所谓「汝瓷传世不足百件」。有的甚至说「全世界总数只有六十件」;未见陪葬出土汝器;汝窑烧造年代;官(窑)民(窑)之分,承传和分野……历史学家、陶瓷学者、收藏鉴赏家,虽经艰辛,不懈穷究。但始终未能圆满地解答汝窑的关键疑团。这与学者们的学力、毅力无关。陶瓷的学术研究,没有足够的实物为依据,(所谓传世汝器不足百件。公私度藏珍如拱璧,多以学者能够有缘接触?醰)仅从几则有限的文献、古籍来回传拟、引申、发挥。所据论点,往往难以圆说。论据勉强,有懈可击,固难服众。

    中国解放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多次调查、初步发掘。河南清凉寺宋代汝窑官窑中心烧制区遗址的发现,汝窑的研究才有若干实质性的进展。1987、1989年,特别是2000年第六次考古发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青龙寺,宋时属古汝州),发现房基和作坊五座;灰坑和澄泥地八个;窑县二百一十余件;各类完整和可复原瓷器、碎片上千包……虽然,汝器成品不多,河南文物考古所仅藏四件,且非典型代表作。但是,此次考古发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汝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奠定了深厚的科研基础:

    首先,为解决北宋官窑遗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肯定了汝官窑的确切窑址。

    其次,成千上万的遗存碎片,说明矜贵的汝瓷烧制过程中,钦点监窑官(北宋称「典御」)在窑场下「供御检退」。成品中百中取一、二。器形不规,产品变形,釉质不纯,发色不佳,釉色晦暗等等,均打碎废弃。(难怪存世汝器皆精美绝伦!)然而,大量碎片对于汝瓷釉色种类,釉质分类,特别是胎质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根据。文献记载,汝器「胎质细密而坚致」,带深浅不同的灰褐色,称「香灰胎」。存世汝瓷均「裹足支烧」,里外满釉而不露胎、现代人谁也未见汝器胚胎个中为何物?清凉寺的发掘,大批碎片,首次从实物中见证「香灰胎」(图一)的「庐山」真面目。

    第三,清凉寺发掘出土二百余件窑具中,有许多「环形支垫」,证明汝瓷是中国,以至世界陶瓷史上瓷器「满釉钉烧」工艺的滥觞。具有首创性、开拓性的历史意义。

    第四,文献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尤难得。」(南宋:周辉《清波杂志》)。「汝窑用玛瑙末作泑(釉),当时只供御,绝难得……」(李日华《紫挑轩杂缀》)。言之凿凿。唯汝窑究竟是否以珍贵的玛瑙末配方为釉?历来传而无据。此次清凉寺考古,从遗留碎片化验、分析中,证实汝器釉中确有玛瑙成分的确切结论。更重要的是,清凉寺(古汝州)考古现场附近,发现了多处玛瑙矿场遗址。从而证实了汝瓷「玛瑙末为釉」的物质基础。

    汝瓷工匠正是聪慧地利用此有利的物质基础,实践中不断提炼,不断总结。从还原焰中,控制较低温度。再经过一段保温慢冷过程,使釉中大量长钙石,短针状晶体(或为玛瑙成分)析出大量气泡团,形成汝瓷乳浊状态。神奇地烧成堪称一绝,千古绝唱的享誉千载的汝瓷!

    第五,此次考古发掘,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与现有公私庋藏,互相印证:官汝窑的烧瓷年代,上限为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下限不迟于「靖康之乱」(1126)。清凉寺汝窑,开烧于宋初,北宋晚期鼎盛,金元续烧,熄火于元末。同时说明,宋朝南渡迁杭州后,汝官窑为南宋「修内司」(窑遗址尚未发现)和「郊坛下」官窑所代替。《垣斋笔衡》说南官「袭故京遗制」是有根据的。南宋官窑承接汝窑余绪。由于材质、技术和人才诸多原因,南宋官窑部分继承汝窑的「支挣」(唯钉较大且粗),烧制技术,另创「紫口铁足」,是为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最后,肯定了汝窑既有官窑也有民窑,「官」、「民」并烧的情况。而且,宋朝官汝因南迁熄火,民窑续烧,唯产品有文野与精粗之分。一般理论界只提汝窑年期短暂,实际上忽略了民汝的存在的历史意义。佚名收藏家珍藏中除北宋官汝外,另类两件汝尊,可为民窑汝瓷「树碑」。尊器工整,形制规范。天蓝釉坚致透亮。尊底铭「宋仁宗」长印刻款。其实,仁宗时代,汝窑并末开窑。而且,历来无「宋仁宗」铭款的形制,也从未见着录。民间工匠可能认为所作产品精致,或为提高制品价值,或因知识所限,兴之所至,率意为之。有趣的是,古时收藏家见猎心喜,如获至宝,珍而重之,不惜以鎏金套装镶饰,郑重珍藏。

    对于汝瓷,作为文物爱好者,可谓情有独钟。每次到台湾公干、旅行,必到外双溪故宫博物院。于瓷器展厅汝瓷陈列柜前,以朝圣的虔诚对着汝瓷。特别是温润如玉的天青釉水仙盆和三尊。多少次,屏息凝视,心仪赞赏,百看不厌。可是,隔柜如隔山,眼看手勿动,徒呼奈何!

    一次偶然的机缘,拜访了一位佚名的古瓷收藏家。承蒙错爱,谬为知音。不吝尽出珍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世纪的珍藏。特别是精致完美的多种别致形制的北宋官窑汝器。开始,我觉得像在「做梦」。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几件、八件、十件……这真的是汝瓷吗?不是说存世不足百件,难道除着录在案的(注一)都跑到这里来?醰摆在眼前,单从形制上看,可以说,此批珍藏,足以汇成汝瓷的「族群」。天青、天蓝、粉青等釉,式式俱全;形制除一般盘、洗、碟等之外,一些尊壶、瓶、盘其独特造型,严谨、纯朴、典雅而高贵,则是前所未见的。其中特别罕有而珍贵的竟有历史着录记载的铭款:「奉华」(注二)、「蔡」等。

    在这些珍品面前,令人激动不已之余,第一个念头就是:既入宝山、勿忘探宝。这是千载难逢的欣赏、学习、探索、研究的机会。我们花了近半月的时间,沉醉其中。翻查文献,对照着录。特别是与其它宋代名窑藏品,眼观手摩,实物对比,互相参照。初步理出头绪,印记了汝窑的主要特征:胎质薄而细密坚致,轮削精致釉汁精纯。釉光莹润如玉,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汁水莹厚如堆脂然。」釉片细碎、浅色,呈隐约的蟹爪纹、冰片纹。「裹足支烧」,「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器皿通体敷釉,内外满釉,釉质丰润均匀,绝无挂釉、泪痕和厚薄不匀现象。颜色不论深浅,经千年氧化均不甚光亮。更呈稳重、敦厚、纯朴之大气、釉中半透明、模糊的气泡,即「棕眼」(注三)。气泡稀疏,结晶如晨星。为了验证汝釉玛瑙末成分、结构。我们用40倍显微放大镜「管中窥豹」。反复仔细观察,证实了文献记载「寥若晨星」的说法。汝釉「晨星」──光点浮在釉的上层,聚散有序,排列自然。妙不可言的是,每粒光点结构极为清晰闪亮:点的外围发光形成圆光圈,中间出现一小圆点,像鱼的眼睛。神奇的是无例外粒粒如是。为了鉴别,我们同时以同样方法,观察南宋官窑、哥窑、龙泉的戟、尊、玉壶春瓶等,情况却大不相同。官、哥、龙泉气泡。密布无序,圆点不闪,更无晶亮光点─鱼眼。证实汝窑其釉光与钧窑的「乳光」,南宋官窑、龙泉窑的「脂光」都不相类似。所谓「聚物攒珠」的特征正与汝窑绝然相反。经此审察,釉质差别,云泥互见。至于文献记载「钧汝不分」之说,谬之千里,真是「不如无书」了。

    经此实践启发,对于广为流传的一些说法,恐怕有重议的必要。如汝器传世不足百件的论断,可能缺乏调查,而根据不足。至少对于「藏宝于民」、「汝藏于民」、「陪葬于墓」等估量不足。至于汝器绝无陪葬品,也是属于未见多怪的议论。佚名收藏家藏品中,宋官汝器中有的即留有一些明显的土沁痕迹。肯定为出土汝器。但是,保存非常完美,形器工整无瑕。我们分析,拥有汝瓷的古人非富则贵。以其对藏品极其珍惜、厚爱,陪葬是有理有据的。只是多数陪葬品置于大墓墓室供奉,而非埋于土中。至于有的藏品中土沁痕迹,估计是,有的大墓因某种原因,意外坍塌,土埋不深,且得幸于北方黄土高原干燥气候,干土环境。同时,由于汝窑本身胎、釉极其坚致精密,不易深层侵透。与南方潮湿地带出土的陶瓷,具有完全不同的状态:表面土浸甚浅,几乎不入釉层,多是局部、小面积土沁。表面呈浅浅的金黄橙色沁痕。状态极佳,美态犹存,更增强了汝器的历史感!

    椭圆形菊瓣浅盘。北宋汝窑。20×15.2×4.2公分。天青釉、薄胎。造型规范,器作四十八菊瓣形。瓣瓣造型工整一致,绝对均称,工艺精美绝伦。器形轻盈,潇洒利落,典雅秀逸。天青釉工质幼润,薄而不干,不失温润本色。开细小蟹爪纹片。「裹足支烧」,盘底八粒精致芝麻钉,布局均匀。此盘保存土沁痕迹:浅浅的金橙色,由盘的左上方有序的散开,如行云流水,彩霞在天。交织着柔美感和历史感。此器为北宋官窑汝瓷少见的艺术上炉火纯青的经典作品。开创性的为明清菊瓣形制器皿,树立典范的开山之作。可否认为是菊瓣瓷器的滥觞?

    龙壶。北宋汝窑。23.5×12.5公分。天青釉。釉采温润如玉,釉厚如「堆脂」。内外满釉。釉色洁净,?淡微绿。壶口、壶颈处呈淡淡的金黄橙色土沁,飘逸清雅。开细密纹片,状如蟹爪。圈足,支钉烧制。壶底五颗芝麻钉,均匀精致。此壶造型,明显从唐代双龙耳盘口壶原型演变而来。汝瓷工匠大师创造性地改双龙为独蛟;改平口为鹰嘴口。造型为之改观:去平滞为潇洒,弃笨拙为灵动。鼓腹束颈,腹的上部特饰以乳钉,脱俗高贵,雍容典雅。为传世北宋官窑极为罕见之神品。

    三尊。北宋汝窑。22×13.2公分。天青釉。釉厚润而透明。侈圆口,收颈。颈饰刻花宽带一匝,间以弦纹二匝。胎骨较厚。腹由三三面围绕。六足踏于六角形镂空底盘上。足各有三条线纹,形制规整,满釉钉烧,呈蟹爪纹。底盘釉厚润而平整。仅有三颗芝麻钉,符合重器少钉,薄皿多钉的传统。此尊造型有青铜吉金之严谨、典雅而稳重。形制、釉彩、工艺均上乘,为北宋汝窑经典名器!

    荷叶形蜥蜴尊。北宋汝窑。19×15公分。天青釉。浑厚温润,如玉似脂。圈足钉烧,底部五颗芝麻钉,精致均匀。此尊形制别致精绝,造型独特典雅、稳重、空灵、敞口,以飘逸柔顺的荷叶形饰口。配合鼓腹上矫健、诡秘的蜥蜴,生猛跃动。满釉覆盖,若隐若现,充满神秘感。此类纹饰汝器中极为罕见。至今仍不明宋人寓意为何!

    尊器敦厚,线条飘逸。鼓腹下部饰以等距离精致乳钉。这是汝瓷艺术大匠神来之笔。随手拈来,变平板为活泼,去呆滞为典雅。去乳钉即显平淡苍白,加则平添审美情趣。造型为之改观。此尊为罕见之神品。汝瓷之造型、釉采、纹饰堪称三绝!

    梅瓶。北宋汝窑。21.5×14分分。天青釉。小口缩颈。内外满釉。散布零星「棕眼」(注三)。底部支烧芝麻钉三颗。梅瓶本为传统一般的形制。此瓶造型却突破传统,另创新猷。大胆采用大弧度构图夸张腹部,收缩下部。线条顺畅,充满韵律感。在夸张的鼓腹中间,两边加饰锯齿形条饰,造型别致,活泼如添双翼,充满动感。这是汝瓷艺术家,不甘平庸,不事因循,敢于突破传统,另立新意。充满创造精神的大胆创新设计之佳作。

    椭圆形水仙盆。北宋汝窑。19.5×14.3×5.7公分。粉青釉。敞口,四元宝足。釉厚如堆脂,温润如青玉。薄胎圈足。底计八颗芝麻钉。水仙盆为汝窑传统制品,传世作品较多。虽然作为日用品烧制,以其珍贵,甚少用于实用浸种水仙,而多为陈列饰品。干隆弘历多次题诗刻于汝窑水仙盆,其矜贵可知。此品粉青釉温润如玉,兼有千年氧化形成的乳晕。其形稳重,其神潇洒。显微处见精神,简洁中显神韵。

    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开青瓷文化一代新风,为后代明、清单色瓷树立典范,为瓷器发展竖立丰碑。汝窑没有流光溢彩之姿;却有淡雅清幽如润玉之美。像空谷素女、沉实、大度而宽厚;如羞花闭月,静穆高华,淳朴敦厚。汝窑诸多佚名艺术家,以他们的聪慧和睿智,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正是这种嬗变,汝窑才攀上了艺术的高峰。研究汝窑,从美学的高度切入。我想,应是学术界一个新的课题。我们企盼,汝窑艺术研究的学术成果,丰收季节的到来! 注一 汝窑瓷的收藏,记录有据,计:

·台北故宫博物院,廿二件。

其中干隆御题诗十三件。「奉华」铭款三件,其它各类铭款 六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九件。

其中干隆御题诗一件。「寿成殿,皇后阁」铭款一件,其它各类铭款三件。

·上海博物馆,七件。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六件。

·河南文物研究考古所,四件。

·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

·大英博物馆,一件。

·英国路易斯美术馆,一件。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一件。

·香港罗桂祥先生,一件。

{11}英国艾尔雷得.克拉克夫人,一件。

{12}其它已知两件「天青釉花口洗」,藏处不详,待查。

注二「奉华」铭款,为南宋高宗赵构宠妃──刘妃的居宫殿名。为她烧制精致的摆设汝瓷,多刻「奉华」铭款。

注三「棕眼」。实际上是瓷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瑕疵──气泡。一般瓷器多爆裂。汝瓷釉质、胎质坚致精密,气泡形成而不爆裂,且为厚釉所盖,形成「棕眼」。此特殊现象竟成鉴定汝瓷的特征之一。

 笔者历经二十余年对汝窑的研究、仿制和对汝窑窑址的寻找,认为对汝瓷的鉴赏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了解汝窑的发展史。汝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历经萌芽、发展阶段到鼎盛阶段,直到宋、金战乱而失传。在唐代,当时的汝州境内有著名的鲁山花瓷和黄道窑花瓷。到宋代,汝州境内有供民间生活用的众多临汝窑,产品多为盘、碗之类,釉色大致分四种:一是豆绿,多印花,少刻花;二是天蓝,色素无花;三是月白,色素无花;四是葱绿,色素无花。豆绿釉是一种半透明釉,适应于胎上刻花和印花装饰,而天蓝、月白、葱绿是乳浊釉,不适应胎上刻印花。临汝窑的配釉技术和当时其它宋窑配釉技术一样,属高硅低铝配法。而汝窑配釉技术在宋代独树一帜,属高铝低硅配制。汝窑之所以能称魁于世,这与其高超的配釉技术不无关系。所以要鉴赏好汝瓷,不但要了解汝瓷发展的各阶段,要了解汝瓷独特的配釉技术,更要了解汝窑的釉色。清凉寺汝窑窑址发掘后,有一种“盖棺定论,千年谜案已解决了”的模糊倾向,认为汝窑正色仅是天青(含淡天青)一色。其实宋人徐兢(jing1)在《奉使高丽图经》中已告诉了我们汝窑还有其它色泽:“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类”。这从现在汝州文庙、张公巷汝窑遗址出土情况可以充分得到证实。笔者经过多年对汝窑釉色的研究,认为汝窑的正色有三种:1、天青(含淡天青);2、豌豆青(宋代汝州新窑器);3、重豆青偏天青。至于其它色泽应具体对待,一种可能是汝窑釉料,烧成不当,一种则根本不是汝窑釉料。

    鉴赏汝瓷,首推釉色。宋庭为什么垄断汝窑,就在于汝窑釉色的自然美。当时没有纯净的化学原料,完全是自然矿物调配而成。细品汝窑的三种釉色,其共同特点是含蓄美,就像隔着轻纱看内含,隐情百态,回味无穷。

    在唐、宋时期,段店窑鲁山花瓷生产规模宏大。段店窑不但生产花瓷,而且早期汝瓷也渊源于此,规模很小,属汝州的萌芽阶段。直到现在,花瓷瓷片俯首可得,而汝瓷片难得一见。早期汝瓷制作非常精细,瓷胎较薄,呈香灰色,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烧成温度约在12700C——13000C,施釉薄而均匀,釉面开片纹呈柳絮纹,底部支钉痕如芝麻粒大小。观其釉色,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重豆青稍现天青色,釉面油质感非常强,用30倍带光显微镜观其釉层内涵,呈现密密麻麻如针头大的泡粒叠摞悬浮其中,偶尔混有小米粒大的泡粒。目前传世品非常少见,能看到的只有汝州市汝瓷博物馆现存的两件洗。代表产品有洗、深腹凹足支烧盘等。

    宝丰清凉寺遗址发现后,经历十余年六次发掘和1998年秋大规模盗掘,遗址面貌基本上大白于世。出土实物比较丰富。从出土实物看,清凉寺汝窑应处于汝瓷的发展阶段。产品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足部外卷,瓷胎呈现香灰色。观其釉面,基本上是天青色和淡天青色,此两种色泽实是一种釉料,只是在烧成过程中因气氛的不同而形成色泽深浅的不同。天青是青中带蓝,蓝中有青,好像雨过天青所出现的蔚蓝色,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这种釉色是复色釉,它随不同光线折射出不同色泽,从早到晚观察,色泽都不相同可以说它的色泽随天色变化而变化。其釉面开片如蝉翼,但也有蟹爪纹和柳絮纹开片。这些片纹刚出窑时开得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继续进行,只是较慢而已。即使宋代汝瓷片方在现在,还会偶尔听到开片声响。由于汝瓷釉料配方不同于其它瓷釉料配方,属高铝低硅配法,并且有玛瑙入釉,所以汝瓷的釉面呈现玉石感,似玉非玉。用放大镜观察其釉面,有的部位偶然能看到釉中的气泡,寥如晨星。汝瓷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既有支钉支烧,也有垫烧,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胎和釉结合部位,迎光观察,微现红色。

    1989年3月,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挖土时,发现一批窖藏汝瓷,约二十余件,现大部分存于宝丰县文化馆内。这批窖藏汝瓷和清凉寺出土的汝瓷相类似,如色泽、质感、釉层厚薄、开片纹、制作工艺及支钉痕几乎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这类产品烧成温度很低,约在11000C——11700C之间。大部分器物瓷釉已部分腐蚀脱落,胎体稍微用力,就可掰碎。而清凉寺出土器物烧成温度在12500C左右,胎和釉结合得非常牢固,虽经近千年岁月,仍坚实如初。若说蛮子营这批瓷器是生烧,却釉面玻化很好,所以这批窖藏汝瓷是否出自清凉寺,还有待考证。清凉寺汝窑代表作有各种笔洗、盘、荷花熏炉、水仙盆、刻花鹅颈瓶、盘口瓶、细颈瓶、瓷盒等。

    汝瓷由宫廷垄断以后,技术更加成熟,管理更加严格,进入了鼎盛时期。南宋周辉《清波杂识》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通过笔者十余年来对汝州城内汝窑遗址得寻找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两次试掘所出的实物可以充分得以证明。在汝州城内文庙汝窑遗址出土的天青釉瓷片从釉色上看更加纯正,施釉薄、面均匀,刻片纹更清晰,支钉痕细小,胎料仍是香灰色,仅是釉料在宝丰清凉寺汝瓷配釉基础上稍有改进。近经复旦大学承焕生教授测试,两种同为天青色,但化学组成有区别。其器型也和清凉寺汝窑一脉相承,以碗、盘、洗、荷花熏炉、弦纹尊、瓷盒为代表。在汝州文庙汝窑遗址还出现另一种釉色的汝瓷,其色泽既不同于越窑,也不同于临汝窑和耀州窑,传世品几乎见不到,其色泽如刚成熟的豌豆那样,笔者暂称它为豌豆青色。这种青釉产品色素无花,除釉色不同于清凉寺汝瓷外,胎质、制作工艺、支钉痕大小都和清凉寺汝窑一样,器物有笔洗、弦纹尊等。在汝州城内张公巷汝窑遗址已经一次试掘出土一批汝瓷片,这类瓷片制作非常精细规整,有的釉和胎厚度仅2毫米,胎色白,足矮而小,并且修得很窄,垫饼烧成。有的足窄高反而支烧,支钉痕非常小,釉色呈现豌豆青色,用30倍带光显微镜观其内涵,就像棉絮中布满小珍珠。这类汝瓷传世品极少见,除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荷花碗有可能似这类汝瓷外,上海博物馆的4件青釉标本与此类汝瓷相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