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北宋官汝窑——韦氏古风汝窑瓷鉴藏

 了了斋主 2012-11-27
       
                                                                  
                                                         韦氏古风文化研究室  韦雪槐

序言
     1987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宝丰县清凉寺首次试掘,“总共发现了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于是确定宝丰清凉寺窑为官汝窑遗址。1988年对外宣布,官汝窑遗址已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找到”( 《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主讲)。
      清凉寺古窑址分布范围很广,为河南瓷窑址所罕见;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共分为四个发掘区,这次发掘仅限于约4800平方米的汝官窑烧造区的西北部。根据《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提供的考古资料可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队2000年6月至12月正式发掘,共布5米×5米探方48个,揭露探方2个,面积500余平方米,清理出窑炉15座,作坊2座,过滤池,澄泥池各1处,排列有序的陶瓮,大口缸20余个,釉料坑4个,灰坑22个和水井1眼,并获得多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出土一批形制比较完整且品种丰富的天青釉汝瓷和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对揭示天青釉汝瓷的特征,性质以及烧造工艺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取得了汝瓷考古的重大收获。
     特别是在5号窑炉的火膛内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天青釉汝瓷占99%以上,釉色纯净,器形有圈足洗、平底深腹洗、碗、盘、盏、盏托、钵、套盒、盆、方壶、椭圆水仙盆、梅瓶、盘口折肩瓶、细颈瓶、鹅颈瓶等。更重要的是在1号釉料堆积的最下层清理出1枚宋哲宗时期的“元符通宝”钱币,为1号釉料堆积地层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哲宗元符时期为公元1098——1100年,处于陈万里先生考证汝州烧造宫廷用瓷时间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之中。
     不久,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一、汝窑瓷的源流印记
     南宋前期九华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
     叶寘所谓的“汝窑为魁”无疑是针对同时期烧制青瓷的河北窑、唐邑窑、邓州窑,耀州窑而言。现在被一些人断章取义,误导成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品质之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叶寘的这句话和考古发现基本可以证明:清凉寺汝窑最晚也是在神宗元符年间成为皇家定点烧制官瓷的名窑,它的性质与明朝出现的“官搭民烧”类似。
     叶寘的“ 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这句话很重要,它间接证明汝州官汝窑还经历了北宋大观时代(1107年——1110年),到了北宋的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才被皇家建立的官窑所取代。
     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此言说明:“官搭民烧”的汝瓷在“供御拣退”(皇家挑选退回)后可以在民间买卖流通。这与清代文献记载的清代人谷应泰“常见之”形成了证据链。
      明代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云:“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明代人曹昭、王佐在《新增格古要论》云:“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
      清朝人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云:“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谷应泰用自己的眼见为实证明了高濂的说法不虚。但是,高濂、谷应泰把棕眼形容成蟹爪,显然与我们所谓的蟹爪纹、棕眼是两码事。
     清朝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云:“汝亦汴京所辖。宋以定州白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色近雨过天青,汁水滢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二种。《格古要论》云:汁中棕眼隐若蟹爪者尤优。《辍耕录》云:河北、唐、邓、耀州悉效之,而汝窑为魁。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当时珍尚。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屑玛瑙为油(即釉),如哥而深,微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然无纹者尤好。”
     清朝人朱琰在《陶瓷?古窑考》云:“宋汝窑。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油(釉)。”
并引《留青日札》:“色如哥而深,微带黄。”
      又引《博物要览》:“汝窑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同时指出:“按汝本青器窑。《留青日札》云色微带黄,《博物要览》云色卵白,似立异论,然合之可得淡青色也。”
      民国北大教授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云:“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尤佳。豆青、虾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乃真物也。其色纯静深穆。”
      许之衡基本是重复前人的说法。   
      民国博古大家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云:“汝窑有厚薄两种……釉汁中有如樱眼及蟹爪纹,及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为真。真伪多以此辨。然据内行言,以无纹者为佳。其未上釉者称为铜骨,因其土中含有铁质,故呈淡红之色,颇似羊肝……釉汁不满,露骨之处甚广”。
赵汝珍显然很有主见,没有人云亦云,把棕眼(即“樱眼”)和蟹爪纹分成两种现象提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谈汝窑云:“汝官窑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面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
      如: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出现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状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摘自互联网)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主编的《宋元瓷器鉴定》(2007年版)云:“汝窑瓷器的胎大多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施过釉处微显粉色,这是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铜所致。汝官窑瓷注重釉色本来的纯正淡雅。对于汝瓷釉色,历代文献都有描述……釉色有天青、粉青、天蓝、月白、豆青、卵青等。”
      该书同时指出:“由于汝官瓷以玛瑙作釉料,釉层光亮蕴润,鱼鳞状的开片密布器身。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中气泡周围闪现出的玛瑙结晶体呈珍珠状亮点,是与其他瓷器迥然不同的特征。”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在《宋代官窑瓷器》云:“据传世官汝瓷,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粉青、月白、豆青、卵青、蟹青等,多以天青为正品,色重者为天蓝,浅淡色为月白,微绿色为粉青,偏绿者为豆青……
      官汝瓷无纹片者极少。在已公布的官汝瓷传世品中,无纹片的只有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椭圆形水仙盆。宝丰清凉寺官汝窑窑址出土的300多件官汝窑青瓷中只有两件不具开片装饰。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虽然只是他个人或明代一部分鉴赏家的审美意向,但传世及出土的汝瓷实物表明,宋代汝窑陶艺家追求的主流是开片的自然天趣。”
从上述资料可以得到官汝瓷的几个主要特征:
      一、有棕眼;二、普遍有细小纹片(蟹爪状或鱼鳞状);三、满釉支烧的底部有芝麻形细小支钉痕迹(垫烧的无此特征);四、釉面光亮润泽,多显红斑(粉红)。五、釉中气泡周围闪现出的玛瑙结晶体呈珍珠状亮点(用高倍放大镜观察)。

二、汝窑瓷的仿制
      在北宋时,就已有杂窑仿汝瓷。赵汝珍在《古董辨疑》指出:“杂窑中之唐邑窑、邓州窑以及河北窑等完全以仿汝为主,佳者均可乱真。”
这些宋代窑口仿汝瓷即元末陶宗仪在《辍耕录》所说的“河北、唐、邓、耀州悉效之”。
      赵汝珍还在书中明确指出:“唐邑窑。制青瓷,质釉皆仿汝器。邓州窑。一律出青瓷,亦完全仿汝器,与唐邑窑相仿……河北窑。出河南卫辉,器同汝制”。
      明朝,宣德窑也仿烧汝窑。《明清瓷器鉴定》中记载:“仿汝窑——永乐时景德镇就已开始仿造宋代名窑瓷器,而仿汝釉则以宣德时首创,并且明代仅于这时期有此品种,以后到清代雍正时才又重现……但胎体不够坚硬(类似浆胎)。”
      清代,亦有仿汝瓷。《景德镇陶录?镇器原起》记载:“汝器——镇陶官古大器等户,多仿汝窑釉色。其佳者,俗亦以雨过天青呼之。”
“镇陶官古大器等户”指景德镇烧制官古器(质量如同御窑厂官器的民窑精品)、大器等窑户。
      到了民国,有无仿汝现象。有人认为有,根据是民国文献《饮流斋说瓷》的记载——“汝窑托杯,制与时式不甚相远,而蚓纹深黝,釉汁莹润,后世殆无其匹,仿者甚伙,然终不能神似。”并说“这是民国仿汝瓷的见证。”
      民国文献谈仿汝不等于民国有仿汝,这是两种概念。此外,文中所言“蚓纹深黝”对汝瓷而言令人生疑。众所周知,北宋均窑釉中才有蚯蚓走泥纹。笔者认为《饮流斋说瓷》的作者许之衡是误把均窑托杯当作汝瓷了。
      邵蛰民、余戟门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云:“汝瓷传世亦少,殊不易见。惟清宫所藏尚有数种瓶、尊,式极古朴。”因此,目前说民国仿汝瓷还没有可信的证据。
      再看看现在官方仿制的情况。河南汝窑研究所报道仿烧故宫三足奁的文章记载:“科研人员多次到故宫观摩审视珍品,请专家讲述要点,并以汝窑三足尊为模式,开始反复试烧的艰苦实验工作,釉里也加入玛瑙末,烧成后釉表光滑很润,有一种油腻感觉,在放大镜下釉泡互相叠压,连成一片,好像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

三、官汝窑瓷的时代特征
      1、胎的质地疏松,断面干涩,没有玻璃光泽。
现代汝瓷工艺大师(汝州亨通汝瓷研究所所长)李廷怀先生认为:汝官窑瓷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质地疏松,没有很好烧结,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别多,有时还可看到断层。
      这些特征一般用肉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如果用放大镜或50倍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就更加清楚。在观察这些特征的时候,必须采用新打碎的断面而不能采用受泥土污染的断面。
      根据有关资料,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汝官窑胎是用高铝黏土配制而成,其含量介于27%~31%之间,助熔剂含量在2.6%~4.9%之间,像这样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但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判断,大多数汝官窑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
      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所以大部分汝窑的胎都没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过烧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说明没有完全致密化。
      与同时期的其他名窑青瓷相比,汝官窑瓷胎的烧结程度明显较差。例如有些致密化程度较高的北宋钧窑瓷胎,虽然也存在少量闭口气孔,但断面上已经出现明显的玻璃光泽;大多数临汝窑瓷胎的烧结程度也比汝官窑的高。
汝官窑上述几种断面特征的存在,一方面说明烧成温度不够高,另一方面还说明汝官窑对胎泥的加工并不十分讲究。
      2、“香灰胎”(灰白胎)。
      汝官窑的胎一般都称之为“香灰胎”,因其色调与香灰比较接近之故。李廷怀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发现:
      窑址**土的汝官窑碎片,其断面色调接近土黄色,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这种土黄色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把碎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虽与汝官窑的色调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
      另外,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低的胎比烧成温度高的胎显得略为灰一些,这是因为烧成温度低不利于游离碳等杂质的排除之故。其实,汝官窑的胎色与龙泉窑白胎青瓷更加接近,但从来没有人把龙泉窑白胎青瓷的胎称之为“香灰胎”。作者认为,即然汝官窑“香灰胎”之称已经约定俗成,不妨还是这样称呼,但是必须对其真正的胎色心中有数。
      3、釉面有棕眼。
      范围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的《宋汝窑古瓷亲历记》中写道:汝窑器“其显著的一点就是有缩釉点,特别在一些器物的口沿部分缩釉点比较多,而且常常能够见到胎骨,这也是为什么在一部分皇家用器上面常常见到用金属器包裹口沿的原因。而现在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大小不同的缩釉点”。
      范先生所见到的汝窑器正符合明人高濂所说的“汁中棕眼”,也和乾隆御题汝窑三足奁一致。
      4、多数为蟹爪纹。
      《饮流斋说瓷》指出汝瓷的纹片“有铜骨鱼子者,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
      《宋代官窑瓷器》中说:“官汝瓷大多器表有纹片,无纹片者极少。釉面开片,本来是烧成过程中的一种缺陷,即胎、釉膨胀系数未能匹配而使釉产生裂纹……传世汝窑器有冰裂纹片、浅开片及白色短线纹。这些不同的纹片,皆为短线纹的‘鱼鳞状’开片,无纹线较长的开片。”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爪纹者,谓器有裂痕略如爪状,或由沸水所注,或由窑风所侵”。
      古玩的很多词汇大都根据其所类似的形、色而发明,可以顾名思义。蟹爪纹即瓷器的纹片象蟹爪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汝窑天青釉三足洗的细小开片就属于蟹爪纹(见《宋代官窑瓷器》P60图片)。显然,蟹爪状不同于鱼鳞状、鱼子状,汝窑器的开片除了鱼鳞状、鱼子状,多数还是蟹爪状。
      5、满釉支烧的有芝麻花细小支钉痕迹。
满釉支烧的官汝瓷器出窑后要取掉支钉,因钉尖被釉粘连,取掉支钉时也带掉了钉尖的釉层,因此在汝瓷底部留下了支钉尖的痕迹。由于这种痕迹类似芝麻形状,且如同芝麻细小,并多以5个或6、7个的数量基本均匀分布(并不完全等距,也有3个支钉的),类似花瓣状。明代人高濂所谓的“芝麻花细小挣钉”大概就是因为如此。
      6、汁水莹润,釉有厚薄。
      汝瓷釉面光亮润泽。器物釉层有的厚,有的薄。从底部露胎处可以观察到。釉汁厚如堆脂是古人根据自己所见到的汝瓷所作的比喻,不宜认定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薄釉汝瓷绝不存在“汁水莹厚如堆脂”的。
      7、釉中有玛瑙。气泡很小、稀少,寥若晨星。

四、笔者收藏的一件汝窑瓷(天蓝釉镂空座高足菊花盘)
      官汝瓷自北宋哲宗时代至北宋大观年间不断地产生,经历了20多年沧海桑田直到今天,流传下来的大部分收藏在官方博物馆。但是,20多年“供御拣退”的次品也会不少(假设每月一批100件,每批退5件,一年就有60件,20年就有1200件)。因此幸存在民间未被损坏的,也时而露出真容。在某地古玩市场,一件天蓝釉镂空座高足菊瓣形盘就被笔者发现了,并且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经过观察研究,此盘基本具备了上述官汝窑瓷器所有的特征(见附图):
      ⑴胎的质地疏松,断面没有玻璃光泽。这从底部支钉痕露胎处可以看出。
      ⑵是“香灰胎”。准确地说,是灰白色胎。
      ⑶釉面有棕眼,特别是在口沿也有棕眼。
      ⑷有蟹爪纹。但是有的纹片颜色深或较深,有的很深。这是曾经久埋土中,由于各个部位承受土壤的压力和接触的物质浓度不同所造成的。若是人为,颜色的深浅应该基本一致。
      ⑸满釉底部有五处芝麻形细小支钉痕迹。每个支钉痕都不是一样大小。
      ⑹汁水莹润,釉面光亮润泽,釉层较厚。
      ⑺笔者用80倍放大镜观察,乳浊釉中,气泡很小、稀少,寥若晨星,白絮状物质紧紧包围着气泡,如同云环。四周釉中闪现珍珠状亮点。因见识不够,本人看不出釉中是否掺有玛瑙。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断定:笔者收藏的这件汝瓷不仅到代,而且极有可能属于官汝窑的产品。
      
      2011年4月4日改于柳州(已经在多家网站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