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殊教育的希望在哪里

 昵称3532736 2011-07-26

特殊教育发展的希望在哪里

————由重庆特教论坛所想到的
禅茶一味

71618日,为期三天的“灵山新教育第三届特教新视野网络论坛”已在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顺利落下帷幕,感动与震撼之余,留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一、论坛:特教科研俱乐部

这是一次纯粹“民间”性质的论坛活动,基于网络,由“教育在线·特教论坛”的“守护者”——苏州市盲聋学校方红副校长等发起组织,新教育研究会主办,重庆师范大学承办,新教育基金会、灵山慈善基金会协办。参加的对象主要是网络论坛的部分“网友”,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特教一线的教师,还有北京联合大学、辽宁师大、厦门大学、重庆师大、香港银枞教育中心等院校特教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许家成、张文京、张宁生、肖晓燕、郑璇、吴玲、杜升如等,更多的是大批活跃在国内外残疾人事业方面的杰出聋人代表以及聋人的朋友,共约百人。基金会提供全部的会务费、代表食宿费用。国内特教领域的最高行政长官谢敬仁处长应邀参加,朱永新先生远程致贺。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大家围绕“我理想中的特殊教育学校”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21场大小专题讲座、报告和演讲,2场课堂教学演示与研讨,4场研究成果展示,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异彩纷呈。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这样一个源于草根,服务于草根的论坛活动,本真,务实,其层次、品位、质量和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次官方的活动。据介绍,“教育在线·特教论坛”的创办已历时九年,这样的论坛活动已经举办了三届,都很成功,影响一次比一次更大,很不简单。

的确不简单,“教育在线·特教论坛”是一个网站,更是一个特教俱乐部,已然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特教科研新平台,一个内存无限庞大的特教资源库,一扇特教新视野之窗。其他哪个类别、层面的教育能够做到!值得我们每个与特教相关联的人加以积极地关注。

二、观念:除了听,聋人什么都可以做Deafpeoplecandoanythingexcept hear.

长期以来,对于残障孩子培养目标的一般定位是: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劳动者,而不再是社会、家庭的“包袱”。因为,以健全人为主体的社会人群惯常的观念就是:残疾人的本质特征就是“残”和“疾”,只要能生活自理,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融入主流社会,就不简单了;特校办学,没有质量和升学压力,只要平平安安、和谐稳定就可以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反映在我们的日常办学行为上,第一是把这些孩子“管住”,安全稳定别出事故;第二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三是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第四是开展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学生经过九年或十二年的基础教育,顺利进入相关福利企业,找到一份基本的工作,社会、学校、家庭似乎就算尽到了义务,完成了任务。

若要说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错在哪里?似乎也不尽然。但相对于健全人群,相对于普通教育,似乎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这次重庆论坛的见闻,给了我们不小的思想冲击。

根本的问题还是习惯观念的偏差。世人,健全人,对于残障人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得还很不够,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残障人的生理缺陷,视他们为区别于健全人群的“特殊”人群。例如——

聋人可怜;十聋九哑;聋是一种必须矫正的疾病;聋人性格脾气怪异;聋人喜欢小偷小摸;会说话的聋人了不起;聋人只要有一点文化就可以了;聋人没有必要上大学,更难以成为高层次人才……类似的偏见时常可见。

事实上,中外聋人群体中,杰出的人才比比皆是,不少人的成就已经远非我们一般的“健全人”可比。这次论坛上就来了一大批,分布于国内外若干个行业,被我们称之为“残障牛人”。最为突出的是重庆师大特教系的郑璇副主任,这是一位杰出的聋人朋友,幼年失聪的聋人女博士,武汉才女,早已走红网络,闻名中外。她现身说法,高调喊出了聋人的心声:“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残疾不是不幸,而是不便;除了听,聋人什么都可以做;聋听融合必须是双向的融合;要把‘聋人’当作与‘听人’一样平等的人。”“聋人需要的不是支离破碎的手语,不是怜惜与惊叹的目光,不是个别二独特的优待。”一首《谁是残疾人》更是震撼人心:

谁是残疾人?

如果您视而不见那个人的优点和长处,

只看到他的残障部位和短处;

那么谁的视力有问题,谁是盲人?

如果您听不见你的兄弟姐妹们在为正义而呼唤;

那么谁的听力有问题,谁是聋人?

如果您拒绝与你的兄弟姐妹交往和相处;

而把他们赶走,让他们住到与社会隔离的机构去;

那么谁的智商有问题?谁是智障人?

如果您不能坚定地站在为所有人争取权利的立场上;

那么谁的腿有问题,谁是肢残人?

我以为,这首诗应该成为所有特教校园内最醒目的文化布置,要让所有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充分的理解与接受。特殊教育切不可“特殊化”,需要参照普教的一些做法,办学目标的定位需要、也必须体现多元化;特殊教育在实施普适性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个别化教育,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三、手语:聋校的第一语言

本次论坛关注度最高的是手语,最具特色的是手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手语。

第一,发展聋人自然手语,加强聋人与听人间的无障碍沟通,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话题。郑璇博士发表了题为“聋听交往中聋人所遭遇的文化冲突”的专题讲座;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吴玲教授发表了题为“理想的聋师,理想的手语”的专题演讲,并介绍了新近研究成果《聋人手语500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仰国维先生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中国手语词典》及其使用方法;厦门大学肖晓燕教授带领她的研究生团队,介绍了他们在手语传译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管理员李俊鹏和武汉大学音乐艺术人张鹏合作演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自然手语的空间概念》……于是凝聚成一个核心的命题——“自然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推论——“自然手语应成为聋校的第一语言”。

我们以为,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些偏激,但并不无道理。据统计,当前我国2800万聋人中,会说话的不足1%99%的聋人与人交往中完全依赖手语。又据了解,各地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的冲突,健全老师使用的是基于有声语言语法规则的“文法手语”,聋生熟悉并使用的是基于模拟事物形状和活动情节的“自然手语”。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用聋人不懂的语言教聋人不懂的知识” ⑴,这也就难怪特校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学生发展层次不高,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了。

因此,吴玲教授提出,“理想的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有“理想的手语”,即聋人自然手语。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高度一致的赞同。香港中文大学邓慧兰教授认为,聋校教育语言模式应该是“聋人自然手语”加上“汉语书面语”;普特融合教育的语言模式应该是“聋人自然手语”加上“整套口语(言语和书面语)”。

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专业素质、我们的校园文化,还存在着多么大的差距啊!发展特教,必须从师生自然手语基本功培训做起。自然手语应用水平应该成为聋校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第二,本次论坛又是一次聋人和听人的聚会,因此,会议语言自然有两种:口语和手语。真诚友好的交流中,口语与手语交相辉映,成了一道道特别的风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熟练的手语基本功,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也难怪乎有人(当然主要是聋人朋友)提出, “手语要成为特校校园的第一语言,并逐步发展到校门之外的社会”,“聋人自然手语可以作为一门外语推而广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全实现聋听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无障碍。也许,这还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但作为特教人,没有理由不努力着。

第三,外语的同步传译是高级外语人才的一门专业基本功,实现聋人自然手语与听人口语的现场同步转译同样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技能。本次论坛上,便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历时三个整天,他们轮番上阵,自始至终,手语与口语在不断的同步对译转换,使得聋听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准确流畅而优美,令与会的所有代表叹为观止。这支团队的核心成员便是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唐勤、北京平谷区特教中心的曹秀丽、南京市公安系统的张泽欣以及苏州市盲聋学校的方红等。这次论坛上,吴玲教授还向大家推介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教科研团队专门为唐勤老师制作的《手语培训》专辑,已经公开发行,正向全国推广。另据了解,唐勤和方红老师还曾是北京残奥会手语传译团队的骨干成员。

作为一名基层的特教人,手语基本功水平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实在是奇迹,也是所有特教人的榜样。当然,他们的工作是极其辛苦的,据张勤老师讲:一天工作下来,眼前已经全是手,头直发晕。太不容易了,大家倍受感动。

四、师资:聋教育呼唤聋人教师

本次论坛活动的聋人朋友大多是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如江苏聋人协会主席谭京生先生就是苏州盲聋学校的一名教师;编撰了《中国手语词典》的仰国维,创作轰动出版界著作《从聋到龙——聋人生活必读》的陈少毅等等,都是来自特教一线的聋人教师。据初步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开展聋教育的特校中,约有1/2的学校配备了聋人教师,为实施双语教学(聋人自然手语加书面语),提升聋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于聋人教师于聋教育的重要性,辽宁师大教授、博导张宁生先生早在2007年就已经专门著文大声疾呼“让聋人教师走进特教学校”⑵。张教授表示,依据已有的实践,也依据相关的理念,聋人做教师的意义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①聋人从事教师职业,是改变聋人社会形象的重要一步,是弱势群体在社会上获得尊严的象征;既有助于实现聋人作为平等的社会一员的人生价值,也是聋人争取社会权利的一种体现。

②教师是许多聋人喜欢的职业,是最能发挥聋人优势的岗位;其他工作充其量只能做得与听人一般好,而无优势可言。

③手语是聋人的母语,聋人教师使用手语与聋童沟通具有独特的优势。

④聋人教师既是手语娴熟的使用者,也是手语的传播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手语是聋人文化的核心,正是聋人教师担当了聋人文化的传承者。

⑤聋人教师是年幼聋童的榜样。所谓“榜样”,一是成功者的榜样,二是身份认同的榜样,三是日常行为模仿的榜样。

⑥聋人教师是实施双语聋教育的必备条件。双语聋教育的理念主张,在实施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聋人的参与,需要聋人与听人的合作;而且认为,聋人的作用是听人无法替代的。

据了解,目前还有很多的学校尚未能配备必要的聋人教师,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聋人资源不足,聋人师资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特教高等院校聋人毕业生、引进社会优秀聋人、本校毕业生留用再培训。而现实的情况是毕业生数量及其有限,社会优秀聋人可遇不可求,自产培训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一时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二是政策瓶颈制约,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要求,教育及人事部门在人员编制配给、待遇落实等方面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范。因此,一段时期以来,很多地方特校聋人师资的配备只能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加以解决。

什么时候,我们也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呢!

五、方向:走理想的特教之路

特殊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作为地级市特殊教育中心,今天该怎么做,明天将向何处去?走入特教一年多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次重庆之旅是令人振奋的。

特殊教育的本色是关怀,关怀的境界有三:基于怜悯的同情,基于耐心的宽容,基于责任的唤醒。

发展聋人教育,应重视视觉需求,将自然手语作为聋人教育的第一语言;应该从娃娃抓起,以培养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为第一要务,让聋童尽早获得一种完整的语言;应变封闭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身份认同感;应该提供足够无障碍支持,消除聋听交往中的隔阂,让聋童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理想的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有理想的校长、教师,有理想的教室、课堂和校园文化环境,有理想的学前教育、教材和考试制度;还要有“理想的聋师”、“理想的手语”,实施双语教学,实现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关键词:关爱、文化、和谐、发展;让每个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

718上午,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院长许加成博士的讲座《中国特殊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最为系统深刻:昨天,起步艰难;今天,30年内浓缩了国际上200年的发展;明天,民族复兴中的中国特教当以“支持性教育”为主流,关注残障儿童的生活质量。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不断强化,特教服务对象和服务年限不断扩展,特教发展将展现出新的格局,特校将成为特殊教育的骨干系统,通过资源中心,为普校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建设,为社区、家庭的个别化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特教人要做的、可做的事情必定还有很多,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路在脚下,希望在前头!

 

注:①《聋人大学生汉语课程的开发》华夏出版社,张会文、吕会华、吴玲著。

②《让聋人教师走进特教学校》(《中国残疾人》第6期)作者张宁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