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师范大学之“国培十日”

 特教梦 2021-08-22

重庆师范大学之“国培十日”

路钧

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

第一日(20)报到

为了顺利完成国培培训任务,我提前几天就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购票,经咨询,从昭通到重庆的交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火车,另一种是汽车。火车是夜间250发车,第二天下午430到站;汽车是下午230发车,晚上830到站。由于是异地出差,我怕夜间不能辨别方向,就选择了下午到站的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在网上购票,只有硬座和硬卧,便购了硬卧。

在朋友的陪伴下,终于熬到凌晨250分,检票开始,朋友才回去,感觉有点为难朋友,不坐车却为等我坐上车熬到半夜。

终于上了车,找到自己的位置,111号上,在顶层的一个狭长的空间,我目测了一下,宽约0.6米、高约0.8米、长约2米,对于一个稍微发福的中年汉子,这个空间刚好能够平躺,可能是熬夜的缘故,躺在如此狭窄的空间竟然也熟睡了。

车到宜宾,早上7点,车内的灯亮了,我却没有想动的感觉,邻床一位胖兄阵阵鼾声扰得我实在没有养神的兴致,睡意顿消,小心下了床,上了一次厕所,才轻松了些,又洗了脸,才清醒了不少。广播里传来餐厅供应早餐的声音,食欲便被打开,我从旅行袋内拿出妻子准备的昭通苹果和一个火腿月饼,开始补上中秋佳节未完成的课题,身边弥漫着浓浓的方便面味,一种幸福感慢慢升起,还是妻子细心为我准备了如此美味的食品,不然也成了方便面的主人。可能是车速较快,加上视线不开阔,从不晕车的我也感觉有点眩晕,忙吃完东西,又躺回狭小的空间,车已到了内江。

睡意已无,躺着难受,又无法坐立,翻身又困难,突然感觉是一种受罪,赶紧转移注意力,从挎包里掏出培训通知,研究一下火车到站后的行走路线,思绪稍微平静一些,突然又发现通知上要求交身份证复印件,又惆怅起来,以前我居然没有注意,对于一个自我感觉细心的人,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含金量的低级错误。火车又一阵摇晃,广播中一个软软的声音通知“即将到'汶川’站,要下车的旅客请提前准备。”我的胃一阵翻腾,赶紧闭目、静气,调整呼吸,再看看电话上的时间才1130,还有近四个小时的旅途,闭目,广播中的歌星不知疲倦地抒情,让我有点心烦,管它的,闭目,让意念处于无意识状态。

歌声终于停了,耳边只有轰轰的火车动力声,算是寂静了,邻床胖兄的鼾声一阵阵扑过来,一浪浪地递过来,实在无法,又下床在过道的椅子上坐一坐,漫无目的地看窗外。却发现一路的绿,这一路的绿很自然,路边的人家也参差错落,砖屋土屋混杂,也没有统一把外墙抿白,看上去自然得多,完全可以以房屋的外表推断家庭的贫富,这看上去是极不自然的,道路两旁的居民应该是一个地方的脸面和形象,怎们能任其自然呢?又一想,人民自然生活,这才是最真实的一面,何须千人一面粉饰太平呢?

时间终于到了230,行程快要达到终点,内心开始慢慢回到现实。

到站了,十三个小时的躺着旅途终于结束,接下来的便是站着的旅行。先找到沙坪坝的车,黑的、摩的很热情,一个劲地问到哪里?稍一打听,说六十元包送到学校大门口,由于上过黑的的当,我就不敢再坐黑的。绕了半圈,决定打的,到学校一看计价器,24元,让我感慨,水货比行货贵,翻倍的贵,我在重庆见到了!

报到之后,发一袋资料,送到叫“橡树林”的酒店,行程结束。

到此本该结束了,但还需补充几句:报到时为我们服务的聋人大学生,他们来来回回地为参加培训的教师运送行李,很辛苦。

吃完饭,已是1050,洗漱完毕,躺在床上,翻翻本次培训的资料,电视正在播叙利亚核武问题,美国伐叙阴谋暂时受挫。

关灯睡觉。

之第二日(21)开班

上午9,国培计划-2013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重庆师范大学聋教育班开班典礼在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教学楼2033室举行。

会议由特教学院院长林长春致开幕辞,教科院副院长李祚出介绍学院情况,本次培训专业班主任徐静博士对培训作了总体要求,东北师范大学聋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发言,本次培训教学班主任唐世源老师作了具体培训要求。

开班仪式结束,是所有培训都有的一个议程-合影留念(不知是不是每个学员发一张),以图书馆为背景,也许这是主办方的深意,大学中,知识最渊博的是图书馆,里面有很多无声博学的大家,希望本次合影也沾上大学的灵气,将来合影者都成为学识渊博的特殊教育专家。

合影结束,回到班上选举班干部,不知谁出了个馊主意,让男同志多做点贡献,居然得到班主任的同意,将仅有的十二名男教师挑出来,选出六名班干部,50%的入选率,我被推选到班干部中—副班长,本想推托,但转念一想,男子汉不能把底丢到他乡,硬着头皮承担下来。

成年人的学习和学生学习不同,班委也就是多服务一下,这是我乐意做的事,为了特教事业,服务一下是应该的,也就乐意了。

选举结束,自己安排午餐,由于时间紧,环境不熟悉,在路边的小饭馆吃饭,每人11元—随吃,吃完才后悔,感觉就是农民工吃的(不是贬低农民工),每个菜都极咸,数量虽不限,但质量较差,有的还有淡淡的馊味。不过,就这个价格,在我县县城也勉强就是这标准,养家糊口不易,也就理解了。

午睡。

下午是破冰活动,也就是学员之间增强了解、加深印象,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语言、语言加动作、语言加动作神态、最后以说唱艺术的形式介绍),以不同音乐配以舞蹈表演。舞蹈者,难也,外行,弄得我手忙足乱,狼狈不堪,好在每组活动的二十余人,滥竽充数过关。

始明白特教人应该是多专多能,要音乐、舞蹈、康复训练、知识技能等都要具备,要蹲下身来,以孩子的心态面对生活,善于发现、善于夸奖,用放大镜看有点,用老花镜看缺点,放下成年人的架子,放下所谓的自尊,轻松生活。

之第三日(22)特教梦

上午,由成都市盲哑学校原校长曹照琪老师以互动形式主讲专题《我的特教我的梦》。

曹老师以四十余年的特教人生诠释了老一代特教人的苦乐人生,让人嘘唏,让人感叹!特别是曹老师介绍的以亲身经历的际遇和反思为我们新一代特教人解除了教学中的很多困惑:聋教育的教学目标问题,聋生的培养方向问题等,曹老师以所教学生为实例诠释了聋教育要解决“源”的问题,为新入门的特教同行解除了困惑,指明了发展方向。

接着分四个组以图画的形式诠释“特教梦”。

经过半个小时的酝酿,四个组都拿出了自己的蓝图,并通过代表展开描绘:特教需要国家的支持、特教需要社会的关爱、特教需要家长的付出与培养、特教需要教师的无私与厚爱等等。

最后,曹校长点评:是学员们的精彩发言成就了本次特教梦的讲座。在轻松愉悦之间,时光流逝,下课时刻既到。想起了一句话:选择了特教,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特教,就是选择了平淡;选择了特教,就是选择了无私。在平淡的岗位上成就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境界。

明白特教岗位上的“误人子弟”是剥夺他人生存权和生命权,是谋财害命!想有一声呐喊:在特教岗位碌碌无为就是谋财害命的刽子手,是间接置特殊儿童于死地!

下午是华东师范大学张宁生教授的专题讲座《听障教育动态与发展趋势》,张教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听障教育发展的现状,地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听障教育发展的现状,以睿智的眼光开门见山地为教师们解读了当前各学派对特殊教育听障教育的发展方向。

听张教授的讲座,豁然开朗,对聋教育发展由点上的认识变为了面上的了解,让我们对聋教育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其间还出传达出了一个让我们畅快的信息,社会对聋人的接受心理在改变,以人为本、尊重人格、理解差异的良好社会风气正逐渐酝酿与形成。

张教授做学问的严谨态度还深深地打动着我,张教授在解读《中国特殊教育新发展(2000-2010)》时,对“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一词的“咬文嚼字”,建议改“提出”为“预测”,一词之改,字里行间的逻辑及表达效果自然提升,恰到好处。并预测,未来“不是特殊教育适应社会,而是社会要适应特殊教育”。一主动、一被动的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特教人的企盼,也是特教人的企盼和心愿。

之第四日(23)榜样在身边

上午,由重庆特殊教育学院郑璇博士作《手语语言学理论及在聋教育中的应用》的讲座,感慨良多。

郑教授首先引用海伦·凯勒的话“盲隔离了人与物,聋隔离了人与人。”作为导语,引出聋人与听人交流的困难。

郑教授从中国聋教育的发展开始介绍,让受训者对手语语言的发展有了粗略的认识,然后对中国手语、《中国手语》、自然手语的相互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让受训者对其各自所具有的利弊有了准确的评价标准。接着是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聋生学习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应对策略做了相应的介绍,并指出聋教师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榜样力量。同时,分析聋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困惑及困境,给参训教师送上了处理聋生学习语言困难的技巧。

郑老师的讲座,既有思想指导的高度,又有实践操作的力度,既有翔实的资料,也有合理的推理,让人如沐春风。难能可贵的是郑老师本人就是一位听力受损严重的聋人,她用自己不懈的拼搏和奋斗改写了一个“常识”——聋人说话,“铁树也开花”,郑老师本人的奋斗史同她的学识一样征服了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家在心里尊敬她、钦佩她,甚至敬畏她!

见郑老师内心充满将为人母的喜悦,我么全体学员向她致以最真诚的祝福,吉人天相!并向仍坚持在工作岗位的郑老师致敬。

下午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沈剑娜老师关于《听障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及案例》的讲座,从沈老师严谨的论述中,可以感受到沈老师是一名很有责任意识和钻研精神的教研员。

沈老师对个别化教育,特别是对个训的IEPITP介绍较为详细、还对个训操作实践作了经验总结及成果共享,让教师们对个训教育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们的操作能力。

沈老师用为我们培训的郑旋老师作为听障个别化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更增添了个别化教育可行性的说服力。

对听障儿童的关心、关照,沈老师从大处思考,从细处入手,从生活中的关照到学习中的关照,从生理的关照到心理的关照,很多是被我们教师淡漠和忽略的细节,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反思。

之第五日(24)“大家”之声

早上,到教室外较早,还没开门,便在三楼看张贴在走道上的日制学生写的选修课程心得,自得其乐。

早上的培训是由重庆市聋哑学校教师唐洪梅老师主讲的《听障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及案例》,唐老师首先就艺术的界定进行了介绍,指出狭义艺术与广义艺术间的关系,然后探讨听障教育中广义的艺术教育。

在前半段的听课中,有些意犹未尽,总感觉“没有突破艺术教育的功能及价值”。或者说,理论层面站的不够高,听着听着才发现,原来唐老师别有用心,由浅入深。

接下来,唐老师疏理了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列举各国特教学校在办学中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重点分享重庆市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开展的经验和所取得的骄人成果。然后分享艺术教育在各学科的融合,特别是艺术与数学教育的融合,让我大开眼界,如此新颖而直观的教学融合(把新知识圆的面积转化为已知的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是把这样的思路放在普校也是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好课。“九的乘法口诀”也是让人赞不绝口的,唐老师将乘法口诀与手指语相配合计数,堪称一绝,如能再找出其他乘法口诀规律用手指语表示,将是对聋教育的一大贡献!

一言以蔽之:因为爱之,所以乐之;因为乐之,所以成之。

之第六日(25)大音希声

上午,来自江苏教育报刊杂志社的特教专家沈玉林老师为我们作《以聋生为本:构建聋教育可课程新体系》。

沈老师从制度层面厘清了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从背景角度剖析了各个时代的特教特征,重点对2007年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可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解读,概括了新课程“一切为了聋生,为了一切聋生,为了聋生的一切。”的“三个一”特色,并为特校教师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

沈老师的讲座知识容量大,涵盖古今;所涉范围广,国内国外。理念先进,从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研究深入,一语中的。叙述中娓娓道来,尊重传统但反对守旧;鼓励创新但反对作秀。强调“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走自己的路,千万别把他人的方法当思想。”,并对语文课的本质进行论证,指出语文是:由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四个循序渐进的部分构成,根本上是语言文字,目标是形成语言文化。

学到此时,感觉到时间太紧,希望一天有48小时,可以有时间安排写收获和反思,不然,所学知识还未来得及消化,新的知识又景接踵而至,苦于分身无术。想在课堂上完成反思,又觉得有点舍本逐末,课后完成呢,又苦于无时间,只能忙里偷闲,尽量做吧。

下午,是吴安安老师的讲座,吴老师是爱德基金会(中国基督教于1985年发起的非盈利性民间机构,总部设在南京,其宗旨和目标是促进我国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作贡献)团队队员,基金会关注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教育,倡导双语(聋人自然手语和口语)教学。

吴老师从1880年法国米兰第二届国际聋教育会议主张“在聋校推行口语教学”开始分析世界聋教育的发展,介绍2010年温哥华第21届国际聋教育大会主张“手语教育”,并推翻了米兰会议“聋校以口语教学为主”的决议,向决议“给聋人群体带来的伤害”致歉,然后阐述温哥华大会“走进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方法。

吴老师的专题信息量大,脉络清晰,表达到位,爱德基金在中国艰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让特校教师动容,特别是“双语”教学的实验,单是项目的推进就解决了30多位聋教师的编制,带动就业的就更多了,让聋教师和听教师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便是至功一件,更不用说聋教师加入聋教育队伍使聋生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对聋教师细致入微的关心更是对聋师的认同和尊重。

教师们的价值观有了新的变化。

之第七日(26)他山之石

今天上午的讲座由江苏省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琦老师主讲,专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聋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王校长既是一名校长,又是一名优秀的手语翻译员,还是一名特殊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教师,她的讲座是学院派与实践派的有机融合,很受用。

王校长从“特殊教育的尴尬处境”(社会的“关心”和“关注”)入手,从《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谈起,对数学课程价值的解读“数学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保护学生权益、利益的一种工具。”这是大部分数学教师都未想到的,更未思考到的。王校长对课程标准的创新解读贯穿于整个讲座中,其间,他的一些见解很让人反思。

“没有声音就没有人关注你,特殊教育需要有声音。”必须加强宣传。“欢迎各位同仁到扬州做客,到扬州特校做客。”“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为扬州作了一千多年的免费广告。”我知道,只有对家乡充满爱的人才会把家乡介绍给他人,只有对学校充满爱的人才会把学校介绍给他人。

王老师的讲座理论结合实际,风趣有个性,贴近教学实际,理论严谨,实践灵活。有思想,幽默风趣;有理论,深入浅出。将学院派理论与实践派个案有机结合,无缝对接,其所授课程得到一线教师的热捧,正如优秀的教师要研究学生一样,王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所以投其所好,当然效果就不错了。

下午的课分三段,主要谈谈“手语沟通”课。

这是一节我从未见过的课程,来源于爱德基金实行的“双语实践”。由扬州特校聋教师戴曼莉对聋生实行语言教学——讲故事。

戴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自然手语表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内容,便于检查学生理解画面的情况,在要求学生用自然手语转述课文内容时,适时点拨,让学生思考。学生听完故事后,有复述、有联想,能够完整地叙述所“听”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这是一节让听教师汗颜的完整的语文学习课。

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之第八日(27)醍醐灌顶

台湾籍学者方武先生的讲座颠覆了常规思维,给同行们带来了一餐饕餮盛宴,但却是以小菜的方式呈上来的。

“婚礼的仪式是酒店制定的,可却让结婚的小夫妻言听计从——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旧意识去做事,典型的形式主义。”

“道德有文化、宗教、哲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很多层面。”

“人的一生,上帝都会给您一个信封,你可以从中不断拿出东西,当你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完时,你就会失去支撑力,你才会发现人生的精彩已不在,所以要把握住人生,尽量延迟把信封掏空的时间——留给自己一些念想和机会。”

“人,最难舍的就是你熟悉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们留念生惧怕死,因为死很陌生,没有任何人告诉过你死的经验。”

“死刑不可能降低犯罪率,也不能给受害人家属带来心理安慰,但宽恕可以。”

“减肥靠节食是没有用的,要靠运动。”

“目标太远就会让人轻易放弃。”

方老师的讲座高屋建瓴,娓娓道来;风趣幽默,自然贴切;深入浅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让教师们要知道珍惜年华,勇于承担责任;特殊儿童能就业就要敬业,不就业就要敬重生活!

之第九日(28)余音绕梁

今天是国培的第九天,快接近尾声,主办方开始筹备相关收尾资料,十日的培训,作为成年人,看到大家如此认真,真的有点感动,可见大家对特殊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多么需求!

虽然是短暂的班级,但对各地的同学印象都较为深刻,待以后慢慢谈。

下午重庆市特殊教育学校周训红老师的聋生语训课很有可操作性,大家学得很认真,特别是对助听器的操作,一部分老师还真是第一次触摸、分解、组合它,实在有意思。

之第十日(29)总结

获得一个结业证外加一个优秀学员证,不虚此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