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文献自拟清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

 淄水渔夫 2011-07-27

自拟清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

作者:郑雪君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健脾活血理气 清萎方
    笔者近年来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用自拟清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清萎方组成:太子参30g,丹参18g,玫瑰花6g,蒲公英15g,杭白芍15g,炒六曲12g,生甘草3g。加减:胃脘胀满加炒枳壳、佛手花;胃阴亏虚加南沙参、川石斛;肝气郁结加柴胡、制香附;胃脘嘈杂加淮山药、大枣;胃脘疼痛加徐长卿、元胡;胃酸缺乏加山楂、木瓜;伴不典型增生加地鳖虫、地龙;肠化生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用法:每日1剂,用水煎服,分2次早晚服。3个月为1疗程。
 
    临床应用:30例患者均由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届消化系病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0~72岁,平均46.8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22年。其中伴胃脘胀闷22例,胃脘隐痛20例,嗳气纳差者18例。合并不典型增生5例,肠化生1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17例,胃窦炎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汤4例,胆汁返流2例,胃角溃疡2例,返流性食管炎1例,幽门功能障碍1例。
 
    疗效评判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标准分为显效、好转、无效3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灰白区消失,呈红白相间或以红为主,未见蓝色血管区;病理活检萎缩伴“肠化”消失或由重度转为轻度。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胃粘膜灰白区缩小,蓝色血管网减少;病理活检萎缩伴“肠化”轻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稍好或无改变;胃镜检查粘膜无明显改变;病理活检仍见萎缩伴“肠化”或反见不典型增生。[1]
 
    治疗结果:显效4例(13.3%),好转21例(70%),无效5例(16.6%),恶化0。总有效率83.4%。
 
    典型病例:马××,男,52岁。初诊:1996年2月15日。主诉:胃脘不适15年,加重5天。患者为某公司经理,经常因工作奔波和焦虑。饥饱无时,冷暖失宜,伤及脾胃,以致胃脘疼痛,食后即觉胃部胀满,嗳气频频。1994年5月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糜烂型)。病理检查为:(胃窦)粘膜慢性炎症,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胃角)粘膜慢性炎症,伴中度肠上皮化生。曾经中西医药治疗,但症情反复迁延不愈。近日来因工作不顺,又使病情加重诊时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胃脘部稍有压痛,言语间还时时嗳气,口有异味。自觉平时畏寒怕冷,纳食不馨,大便溏薄,日解1~2次,小便清长,夜寐恶梦纷扰。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弦。此乃思虑过度,暗耗气阴,肝气郁结,横逆犯土,脾胃受损,气机紊乱,失其职守所致。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助运为主法。给予清萎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同时嘱患者放松情志,劳逸结合,饮食规律,避免辛辣煎炒食物。二疗程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病理检查:(胃窦)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无肠化。患者精神振作,面色转润,夜寐安睡,大便成形,日解一次。继续调理,巩固疗效,至今未再复发。
 
    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上以胃脘胀闷,疼痛,嗳气三大症状为主,中医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2]缘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致健运失司;或因忧思恼怒,情志欠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食壅气滞,中焦被伐,运化无力。资料显示以中年以上为好发年龄段,人体气阴本已虚衰,加之病程日久,反复消耗正气,致病邪深入络脉而成难治之病。[3]故健脾活血理气当为首选法则。清萎方中重用太子参健脾养胃,气阴双补;丹参活血化瘀,推陈出新;杭白芍酸甘化阴,敛肝舒经;玫瑰花芳香辟邪,柔肝醒胃;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甘草健脾缓中。诸药各守其职,相互配合,并行不悖,冀使损伤之中洲得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闫肃,等.一贯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陕西中医,1999,(4):161
 
    [2]王天龙.辨证结合辨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江苏中医,1998,19(3):25.
 
    [3]张镜人,等.122例慢性胃炎的证治探讨.新西中医,1984,(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