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内功真经之“内功与打坐之关系”

 武宗 2020-06-20

打坐一事,无论道家、释家,皆视为极重要之法则。在道家为内观,练胎息长生之道;在释家为禅定,修明心见性之功,虽志趣之不同,实异源而同果。

打坐者,实从静中以求自然之机者也。儒家亦曾云: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此可见静之一字,其功之妙矣。练习内功之人,本与外功相反,外功皆从动字上做功夫,内功自当从静字上悟妙旨,此所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者是也。

夫吾人生于今世,事物纷繁,情感杂沓,声色攻于外,憎爱萦于中,自然之机,渐被蒙蔽,而至于消灭。在此时而欲其摒七情、远六欲,举一切贪嗔痴爱之事而绝之,返本还原,使四大皆空,三相并忘,六根清净,此非难而又难之事乎?若非苦行修持,曷克臻此。打坐者,即忘机之妙法也,故道家、释家皆重视之,而练习内功者,尤当于此入手。

内功之主要关键,固在于凝神、敛气、固精三事。若心如明镜,一尘不染,一念不生,一念不灭,则神自凝、气自敛、精自固。若心中杂念纷投,憎爱起灭,则神耗、气散、精败矣。于此而欲收摄,非借力于坐忘,不可得也。且内功者,固以柔之刚之法也。以安详之态度而克敌人之暴动,是欲得其安,必先能定;欲得其定,必先能静;欲得其静,更非坐忘不为功。由此观之,则打坐一法在内功中,所占地位之重要,固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唯吾人处身尘俗,欲其忘怀一切,本非易易,故在入手打坐之初,其意念必不能立刻即达静止之境,犹不免有纷扰之虞,然必设法以驱除妄念,使心境明澈,达于止境而后可。其法为何,即自观而已。

昔人谓打坐之人,必具三观。三观者,即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是也。在打坐之时,必集吾人之意于此三观,然后杂念可渐远矣。或谓不必定念三观,即默念阿弥陀佛,或数一二三四等,皆无不可。盖所以要如此之故,欲其意志专一,不生杂念也。非必一定三观,或三观于此,具何法力也,此不过初入手时之一种方法。及至心意渐坚,杂念自然远去,而达于自然之境。功夫既深之后,非但杂念无由而生,即我自己之躯体,亦置之意外,而至物我俱忘之境,则静止极矣。功行直刺,则利欲不足以动其心,荣辱不足以扰其志,心地明澈,泰然自适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