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货膨胀形势、潜在增长率与宏观调控的挑战(上)

 昵称4735378 2011-07-29
通货膨胀形势、潜在增长率与宏观调控的挑战(上)

无忧会计网 www.
时间:2008-4-7 9:01:00   作者:张晓晶   来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关键词]通货膨胀,潜在增长率,宏观调控
 
  自1993—1996年经济软着陆以来,中国经济几乎没有遭遇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除了2000年有一个月份及2004年有四个月份通货膨胀率超过5%),倒是常常被通货紧缩所困扰。就是在一两年前,还有人把通货紧缩当作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现在形势突然变了,通货膨胀不期而至。2007年下半年(7月份),通货膨胀率突破5%,此后各月份都是在6%以上,11月份更是达到6.9%,创11年来新高。并且,通货膨胀似乎在全球蔓延。比如,2007年10月份,俄罗斯通货膨胀率达到10.8%,印度为6.7%,美国为3.5%,巴西为3.3%,韩国为3.0%,欧元区为2.6%。各国都在经历物价的快速上涨,全球通货膨胀有卷土重来之势。正是面对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央提出了两防,即“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那么,通货膨胀形势真有那么严重吗?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才算合适呢?宏观调控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本文的主旨;文章最后是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展望。
 
  一、对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
 
  应对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着力点和方向,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就成为重中之重了。
 
  1.如何看待食品价格上涨。当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即主要都与食品价格上涨有关。比如2007年1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高达18.2%,非食品价格上涨只有1.4%。显然,未来物价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品价格的走势。那么,如何看待食品价格的上涨呢?这要做具体分析。
 
  (1)过去的40年中,全球食品价格相对于非食品价格都是下降的。2005年,IMF的食品价格指数还略低于1974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以实际价格计算,食品价格在最近的30年中下跌了四分之三。不过,一篇以“廉价食品时代的终结”(Buntrock,2007)为题的文章指出:这些已经成为了历史。近期食品价格高涨,不是出现在供给不足之时,而是全球粮食产量创新高之际。空前大丰收之所以无法抑制价格上涨,原因在于,中印财富增长和美国乙醇产业发展两大根本性变化改变了世界需求。仅仅是美国乙醇项目的玉米需求,就占到了全球粮食供求缺口的一半以上。预计廉价食品时代将随之终结,农产品价格还将在高位保持十年左右。和这样的判断针锋相对,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持乐观态度。他指出,食品价格仍会继续上一个世纪的走低趋势,但需要考虑两大不确定性:一个是供给方面的,即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得粮食产量减少;另一个是需求方面的,即对于生物能源的追求(即更多的粮食用于生产生物能源),导致对粮食需求上升。上述两大不确定性都会使粮价走高,从而食品价格走高;但它们如何发展会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兑现。并且,就中长期而言,供给面(特别是技术方面)会对食品价格走高作出反应。
 
  (2)不必过于担心国际粮价的传导。中国粮食净进口占整个粮食产量的5%左右,不算高。现在不是去担心国际粮价的传导,事实上,如果能够进口较多的粮食,反而能够缓解国内粮价上涨的压力。因为总体上国际粮价要低于国内粮价。比如(按2007年4月份价格计算),国内玉米价格比国际高23%,大米(晚籼米)集市价格比国际大米出口价格高25%左右。不过,考虑到粮食安全,我们对于粮食进口一直较为慎重。
 
  (3)虽然种种原因导致国际粮价大涨,但由于世界主要产粮区(如阿根廷等国)还有不少可耕地,从而可以对高粮价做出积极反应(比如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这些有助于平抑粮价。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粮食食品价格上涨这么快,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要大于外部原因。就未来看,外部因素的传导会起作用,但推力不会太大。如果解决好内部问题(比如猪肉等食品的供应),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2.如何看待全球通货膨胀。很多人在谈论通货膨胀风险的时候,绝不忘提一下这是全球性现象。那么,全球通货膨胀真的卷土重来了吗?看宏观问题,绝不能只在一个时点上,而要有纵深、有历史感。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在过去的一些年中,全球通货膨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形势。 




  表1显示,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的时候,全球通货膨胀率高达14.1%,而到2000年初的时候,通胀率只有4.1%。这种变化,当然是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努力有关。除了转型经济国家通货膨胀是上升了(价格自由化改革的结果),其他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拉美国家下降最多。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率的大幅下降?这里有多种解释。比如,制度层面上,全球市场化的推进,导致产品供给大量增加,特别是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再加上全球化的竞争,都使得这些产品价格维持在低水平;再有政策层面上,央行应对通货膨胀的决心与艺术都在不断提高,以及意识到财政纪律的重要性,不搞赤字融资等等。
 
  进入新世纪,将全球化与通货紧缩联系在一起已经是一项新的课题,并产生了很多成果(如Rogoff(2003))。在当前我们谈论全球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这样的大背景。并且,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向下趋势。尽管2007年不少国家或地区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走高(其中亚洲与中东最为明显),但2008年的预测表明,除了拉美,其他地区的通货膨胀都是下降的。这应该和全球增速放缓有较大关系。
 
  粮食、原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确实构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对此也要具体分析。一方面,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剧烈,这和初级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投机因素(如一些初级产品期货市场上存在的大量投机)都有关系,有时候短期的波动并不意味着长期的趋势。另一方面,根据IMF的预测,2008年初级产品的价格并没有上涨,相反是趋于下降的。此外,雷曼兄弟能源分析师在2008年展望报告中也指出,目前的油价还远没有达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源危机时期的水平。2007年美元的走软意味着以其他货币计价的油价涨幅较小,同时,全球的石油消耗量在减少。1980年创造1000美元实际GDP需要消耗0.9桶原油,而现在只需不到三分之二桶。因此,对于高油价也不必过分担心。
 
  由此,我们认为,判断全球通货膨胀卷土重来还为时尚早。
 
  3.如何看待成本推动的压力。现在很多人提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即企业面临着社保成本、环保成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能源价格的上调,这些必然对未来通货膨胀形成巨大压力。中长期而言,这种成本推动的压力会逐步转化成物价上涨。但短期而言,这种转化是有限度的。一方面,上述各类成本的上升是缓慢的、渐进的,另一方面,由于产能过剩问题的存在,使得成本上升向通货膨胀的转化受到很大的抑制。我们认为,这种成本上升将更有可能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不是抬升了产品价格。
 
  产能过剩一直是前几年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甚至指出产能过剩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但实际上,通货紧缩并没有发生。这当然跟我们的大量出口以及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关。不过,产能过剩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以上的消费品在国内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显然,产能过剩的格局会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形成巨大阻力。考虑到2008年经济增速的放缓(见后文的分析),产能过剩问题将会变得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下,爆发全面通货膨胀的几率很低。
 
  综合以上分析,2008年爆发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但这并不表明当前对于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视是小题大做。因为:其一,即便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也可能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通货膨胀产生的分配效应,导致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的下降等)。其二,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未来通货膨胀必然是一种压力。第三,全面通货膨胀不会爆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未来经济增长速度能够放缓。如果不能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对潜在增长率的判断
 
  “两防”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货膨胀,一个就是经济增长。这两个问题,究其实质,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刚好把这两个问题关联在了一起。当现实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即产出缺口为正),经济就会过热,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当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即产出缺口为负),经济就会过冷,就会出现通货紧缩。那么,如何确定潜在增长率?怎么知道现在是偏快还是过热呢?
 
  所谓潜在增长率,是指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正常限度地充分利用却又不引发严重通货膨胀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按说,资源充分利用一般不会引发通胀。但要做到各类资源同时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比如说,在中国就很难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要达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哪怕是80%的充分利用,经济非过热不可。因此,这里的正常限度地充分利用是相对的,并且还要将没有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作为限制条件。
 
  如何测算潜在增长率有多种方法(参见刘树成等,2005)。这里只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对当前的潜在增长率做一下估算。我们采用的数据是1978—2007年的年度数据。其中,2007年为估计数。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2007年GDP增长率为11.5%,通货膨胀率为4.6%。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我们可以建立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伪回归,先对通货膨胀率CPI与GDP增长率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二者都是平稳变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看,各变量系数的t统计量都很显著,DW值为1.95,搬为67.9%,调整的R2为63.9%,计量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回归方程的经济含义是:
 
  1.CPI上涨率受其自身的影响。滞后一期(即上期)CPI上涨率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同向变动近1个单位,这符合适应性预期假说;同时,滞后两期CPI上涨率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反向变动0.37个单位。综合起来,过去一期和两期CPI上涨率的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同向变动0.62个单位。
 
  2.CPI上涨率受GDP增长率的影响。GDP增长率变动1个单位,导致当期CPI上涨率变动0.95个单位。这恰恰反映出通货膨胀率变动与GDP增长率变动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经济是否过热,即GDP的增长是否过快。
 
  根据这个回归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稳态通货膨胀率水平下的GDP增长率(见表2)。所谓稳态,是指增长率保持不变。稳态通货膨胀率,即没有加速通货膨胀。根据经验,社会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在5%以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41%。通货膨胀率为0时的GDP增长率为7.39%。根据表2,我们不难发现,稳态通货膨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与GDP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是相对应的。 

 




  需要说明的是,2007年的估算数可能是不准确的,因此会影响到计量结果。但我们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计量结果是相当“稳健的(robust)”,即便是不同的GDP与CPI组合[如(11.5%,4.7%),(11.5%,4.8%),或(11.6%,4.7%),(11.6%,4.8%)等],对潜在增长率的估算结果影响也不大。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法得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41%(假定可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为5%),对于这样一个结果,乐观人士一定还嫌低。其实根据最新数据得出来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比我们此前的研究结果高出0.5个百分点,当时的数据样本期是1978—2004年(刘树成等,2005)。这或许正体现了一些学者认为的“潜在增长率的提高”?
 
  对于潜在增长率到底为多少,见仁见智之说很多。但我们还是倾向于接受9.41%。这不仅是由于我们这个结果完全来自于经验数据,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一些人的拍脑袋),还在于:中国经济高增长已经持续了30年,期待未来10—2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还维持过去30年的速度是不太现实的。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的边际收益可能会递减;人口老龄化因素;加上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好字优先”等等,所有这些,都会使得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是有所下降而不是上升。尽管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可能会推升潜在增长率,但还难以抵消上述所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判断:现实的平均增长率,在未来5年,将维持在9.4%的潜在增长率(近两年将在潜在增长率之上一个百分点,即10.4%左右);再往后的5—10年,将维持在9.4%的潜在增长率之下一个百分点(8.4%)。即便以这样的速度,中国也必将创造最伟大的奇迹。想一想,我们的目标——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增长率只需要达到6%左右。

                 作者:张晓晶 来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