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策略“三环结构模型”的理论探讨

 梦中家园 2011-07-30

认知策略“三环结构模型”的理论探讨

www.  2002年01月15日  来源:

宋广文    高伟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

【正文】

摘要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内部定向技能。认知策略的三环结构是定向结构、能力结构、反省结构。定向结构是学习者预期目标达成的肯定性结构。能力结构是认知策略执行的支持因素。反省结构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的清醒认识和自控的能力。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关于认知策略的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已从认知结构的理论研究转向了应用研究,并导致了教学论的改变。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已被运用于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但我国对此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我们不揣谫陋,试图对认知策略的结构作些理论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1

认知策略是认知科学的最新概念之一。由于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不同,关于它的定义也就难以统一。认知策略的研究先驱者布鲁纳认为,认知策略是获得、保持和利用达到一定目标的信息的决策模式。加涅突破了布鲁纳仅在思维领域运用这一概念的局限性,进而将学习和记忆策略含概其中。他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起来的,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过程的技能。到了1985年,他对这一概念又作了修订,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概念和规则使用的技能。里加尼(J·WRigneg)将认知策略定义为:“学生用于获得、保持和提取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作业的运算和程序。这些程序与运算可以是认知的信息加工,也可以是受认知控制。”而福雷斯特和沃勒(Forrest&Waller)则认为认知本身就是一种策略。也有将认知结构等同于认知策略的看法。尽管我们尚找不到一个可以普遍被人接受的定义,但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看法却是比较集中的,即强调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和调控能力。因此,将其定义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内部定向技能”,似乎较为全面。

2

对事物内部结构的认识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关于认知策略结构的研究,的确已有人做出过贡献。丹塞路(Danserean)将认知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里加尼则分之为独立的认知策略和包容的认知策略。我国的罗清旭根据认知策略在一般化水平、可教性、对记忆的要求、自动化程度四个维度上的相异性,将之分为大、中、小三种策略,即从具体到一般的路向确定认知策略的结构模式。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些理论还只是对认知策略的表面结构的静态分析,还没有深入到认知策略的内部,尤其对其动态结构特征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提出认知策略的“三环结构论。”(图1)详述如次:

(附图{图})









图1

(一)定向结构

定向结构即学习者预期目标达成的肯定性结构。它指内部形成的思维定向。

1.影响定向结构的因素

影响定向结构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1)学习者所面临的材料和指导。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意义性,是影响学习者定向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的性质和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关系,决定了学习者如何采用及采用什么样的认知策略。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技术即是明证。他认为先行组织者的功能即为了促进类属性的学习,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的桥梁,使学习更有意义。同化和顺应则是最广义的认知策略。在研究中还发现,被试的策略直接影响概念关键特征的获得。劳林(Lorrine)曾证明了保守性集中在概念获得中是最有效的。威特罗克和奥弗林(M.CWittrock&Overing)提出“概念的学习和迁移可由于要求或‘鼓励’适当的口头反应而变得容易些”。萨波斯(Suppose)提出在儿童学习的时候给他们一种“策略提示”,并要求他们说出这种策略,这些儿童的成绩远远超过控制组的儿童。我国的杨治良1985年通过汉字假设测验模型也证明,接受指导语的一组成绩高于未指导组。看来,指导语起到了减少错误信息并使之转变为正确信息的作用。

(2)外在的环境压力。教师的提问、某一个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问题情境等,促使学习者采取切实的认知策略,这都被证明是有效的。

(3)行为结果。定向,是动态发展着的,既是上一步行为的结果,又是下一步行为的开端。学生直接认知行为结果或被告知行为结果,将促使其认知策略的肯定执行或重新定向。

(4)个性或偏爱。奥森(Olson)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3、5、7岁的儿童鉴别图形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莫舍和霍恩斯比(Mosher&Hornsby)也证明了同样的结果。他们发现儿童在处理:“20个问题”的游戏所使用的策略有质的转变。希瑟(Heath)也指出:“其兴趣不在于学生能否纠正或承认信息,而在于他们怎样理智地处理这些信息”。虽然我们尚未见到更深入研究的报告,但可以肯定地说,存在着个性的认知策略,国内外关于认知方式的系列研究足以表明认知策略的个性化特征。

(5)年龄。阿尔伯兹(Alberts)发现年龄小的儿童方块辨别迁移量最小,而年龄较大的能将概念作更广泛地推广。和语言学所证明的一样,儿童在句子理解上存在着“事件可能策略”、“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等。但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结构后,会使他们的认知策略更符合语言实际。

2.定向结构的原则

定向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它一旦形成,即在定向的执行过程中,为什么是A策略而非B呢?这说明学习主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一些原则。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则:

(1)经济性原则。包括保证在遇到最少的例子后获得概念;在保证获得概念的同时,减少对推理和记忆能力的负担。

(2)效用性原则。包括保证一个概念的获得而不管为了获得这个概念必须检验的例子的数目;在获得一个概念前将错误分类的数目尽可能地减少。

(3)回忆性原则。除学习新的认知策略外,学习者还不断增加原有的认知策略。他们通过学习新的思维技巧、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原有认知策略作进一步地推动或扬弃。

(4)自调性原则。认知策略的定向与问题解决并非一一对应。认知策略本身具有可调性,即当学习者发现A策略受挫后,会自动提取B策略,正如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一样。傅玉兰、何海东的问题表征过程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认为问题解决与对问题的信息加工相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二)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是认知策略的主体,即对认知策略执行的支持因素。认知策略表现出功能水平上的差异,是其能力的充分表现。我们认为认知策略的能力结构存在递进的层次关系。

1.信息检测和加工:信息检测和加工包括感觉信号的检测、模式识别、字母单词识别和注意四个方面。感觉信号的检测是指学习者如何对环境信息作最初级的加工,它由“材料驱动”。模式识别包括模板匹配、原型识别、特征分析等,它由“概念驱动”;字母和单词识别包括知觉的广度、熟悉度、字母确认、语境等。字母单词识别有三个假设:字母编码假设(Bower1970;Kolers,1970;Ra-yner&Posnansky,1978)、音素编码假设(Rubenstein,Lewis&Rubenstein,1971)和双重编码假设(Baror1973;Laberge,1973);注意是心理努力对感觉或心理事件的集中,包括注意的选择性和广度、注意的早期或晚期选择、注意的唤醒和分配策略、注意的加工性等。

2.记忆:记忆是认知心理学家所面临的重大困惑之一。沃和诺曼(Waugh&Norman)曾得到一个初级记忆的模型:R(i)=P(i)+S(i)-P(i)S(i)。阿特金森和希夫林(Atkinson&Shiffrin)得出记忆系统模型(感觉登记、短时储存、长时储存的关系)以及它与复述缓冲器的关系模型。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Lockhart,1972)提出“加工水平”理论(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保持程度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塔尔文(Tulving,1972)将记忆分成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两类,并认为情节比语义更具有遗忘的敏感性。

3.更高级的认知策略:第三部分是以感觉和记忆为基础的,它包括表象、语言、认知发展和思维。信息加工系统的特征在于用能指的符号形式表示外部和自身的过程,也就是用信息论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信息编码的三种理论分别为:佩维奥(Paivio,1965)的双重编码假说,安德森和鲍尔的概念命题假说,布尔斯基和谢泼德的完全表象说。在认知发展上,主要有皮亚杰的研究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思维和早期的研究成分结合成一个信息加工和认知的一般模型,如关于逻辑和推理的实验、概念获得的研究、问题解决等等。

(三)反省结构(MetacogintiveStructure)

反省结构是指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的清醒认识和对之能够自控的能力。加涅认为:“认知策略就是执行的控制过程。”我们以为,预期是一个定向的问题,而执行控制正是一个反省评价的问题。反省是对认知策略及其执行效果的再认识。它包括:一个人知道他的认知策略是什么,控制或监督这种认知的能力。反省结构的功能决定着加工系统作用的发生水平。实验已雄辩地证明,反省结构的缺乏给解决解决问题带来一定困难。徐芒迪的优差生组织策略水平的比较研究证明,优生有一定的组织策略水平而成绩优于差生。反省行为从启动模式上看,有以下几种:1.知识性反省:它指一种理性反省,当学习者处于不明情况中难以做出行为抉择时,一般趋向于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面临的问题,并与以往的经验相联系,以使思维更具有系统性和广阔性;2.体验性反省:它侧重于主体的总体和快速的概念化;3.目标性反省:即通过对问题解决的总目标或子目标的达成与否来反思认知策略的反省水平。反省结构的功能是控制、调节、监督认知策略的执行情况。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点。A·P鲁利亚根据神经心理学研究,区分出脑的主要功能机构:调节张力或觉醒的结构;接受加工,保存来自外界信息的结构计划、调节、控制心理活动的结构。

定向结构、能力结构和反省结构,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认知策略的结构整体。任何部分的缺乏,都会造成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困难,这是显而易见的。

3

我们认为,认知策略在结构上有以下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于认知策略的培养无疑是有意义的。

1.从认知策略的存在形态上讲:认知策略是一个假想性存在。能指的物理信号系统夺取了神经冲动的王位,成为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2.从认知策略的历史性来看:认知策略具有发展性。一是沃特斯等(H·S·Wators&O·Andressen)认为的个体是从有限的、有具体内容、常是不一致的策略使用向更广泛、更一致、脱离具体内容的策略使用方向发展变化;一是认知策略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维度上的发展变化。

3.从认知策略的构成维度上看:认知策略具有系统性。认知策略是整体地参与信息加工过程并且是学习主体的整体性参与。这也决定了认知策略具有可理解性、可追寻性的特点。

4.从认知策略的主体维度上看:认知策略具有差异性,包括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历史差异、文化差异等。而且文化差异正成为人们感兴趣的问题。郑雪、陈中永采用认知测试、查阅人类学资料、现场调查和多种方法探讨了我国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地区和民族460名成人的分析综合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及其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结果证明,在操作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斯特普威斯(S-tepwise)方法的多重回归分析也表明,生态环境艰难程度、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食物贮存程度、社会结构的紧密性、社会化的倾向性和现代化倾向是影响被试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有效因素。

参考文献

1罗清旭:《认知策略及其培养》,《回顾与探索一论若干教育理论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版。

2〔美〕罗伯特.L.索尔索著,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钟启泉、李其龙:《教育科学新进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H·加登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8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徐芒迪:《优差生组织策略水平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1994年第3期。

10郑雪、陈中永:《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心理学报》1995年第27卷第2期。

11杨宁等:《中小学生记忆组织的发展》,《心理科学》1994年第6期。

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70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