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葫芦岛市“十一五”中期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天雷教育 2011-08-04
 

 

葫芦岛市“十一五”中期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葫芦岛市地处辽宁西部,在全省属于整体教育质量偏低的地区。据2008年4月统计,我市现有中小学、幼儿园(不含民办幼儿园1,069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20,488人。其中,小学10,930人、初中7,004人、高中2,175人、幼儿园320人、特教59人(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17人,达标率28.81%)。
  依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辽教发[2006]16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遵循省教育厅提出的“以德为首,学历牵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整体推进”的原则,葫芦岛市教育局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全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
  照省中心的统一要求,现将我市“十一五”中期教师培训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十一五”中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1、科学规划、全面部署,构建培训总体框架
  遵照省教育厅文件要求,2006年伊始,市教育局组织人力开始研究制定《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方案》,该方案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学历学位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外语教师素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水平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 、幼儿园教师园长培训等十大主要项目工程。2007年4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了《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教师培训工作文件》(葫教通字[2007]12号),文件的20个附件涉及“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我市“十一五”期间教师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也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培训工作的文件。龙港区教育局陆续颁布《中小学教师“十一五”期间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继续教育评估检查制度》、《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骨干教师考核方案》、《校本培训实施细则》、《校本培训暂行管理办法》、《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并结合本区实际积极探索“研训一体,管训结合,自学反思、参与互动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绥中县也先后出台了《“十一五”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十一五”教师培训计划》、《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十一五”新教师培训计划》、《教研员量化考核方案》、《县级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制度》等指导性文件。
  2、规范过程管理,改革培训模式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严密的实施计划是教师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为严格规范教师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我们于2007年先后出台了《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和《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
  为改变多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只抓考试、忽略培训的状况,真正把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在坚持通过调研、征求基层意见与反复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开展“二级培训者”培训的工作思路,以培训基地脱产培训与校(联片)本培训相结合为主要培训模式。
  全市各县(市)区结合市里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龙港区地理区域小、教师人数少,他们就积极探索了“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跟踪、全体提高”的培训办法,在全区开展“青年教师擂台赛”,全区35岁以下教师全部参赛,很好的促进了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和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兴城市教育局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组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讲师团。讲师团成员由教师进修学校研训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每名成员有针对性的准备1—3个专题讲座,并依此建立了“兴城市教师培训专题讲座菜单系统”。“菜单式”培训以满足教师的工作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和促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从而确立了教师既是受训者、又可成为培训者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
  3、扎实推进、面向全体、凸显重点
  两年多来,按照《葫芦岛市“十一五”期间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方案》的整体规划,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正在积极、稳步的向前推进,特别是我市独具特色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⑴教师全员培训
  我市现有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20,488人,参加全员培训的教师总数为19,970余人,占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7.47%。目前我市小学、初中学段已累计完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读本》(20学时)、《备课新思维》(20学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0学时)、《课堂教学》(20学时)、《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30学时)等省、市必修、选修课程100学时。高中学段还结合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陆续完成了110学时的相关培训。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是我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工程遵循分级负责、全员覆盖、务求实效、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构建了总计28个模块的4个等级的学科专业素养标准。  2007年7月,市教育局召开了县(市)区教育局、进修学校领导及教研员、兼职教研员等260多人参加的“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启动大会”。2007、2008年暑期,我们组织158名培训者分赴各县(市)区对全市小学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初高中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研训教师进行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累计6天的免费离岗培训,办班216期,培训累计近20,000余人。中小学各学科培训者目前已编写完成培训讲义220余万字,并由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新课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培训丛书(一级)》36册。
  ⑵骨干教师培训
  “十一五”期间,我市继续实施“1123”园丁计划,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实行“以评(审)促训、管训结合、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操作模式,进一步规范骨干教师队伍管理,以开展区域教学研讨、送教下乡、教学技能竞赛、特级教师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十一五”以来,全市推荐省级骨干教师212名,占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3%;考核、补评市级骨干教师(其中市级学科带头人39人)1,828人,占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8.92%;县(市)区级骨干教师总数为2,720人,占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3.28%。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十分注意为骨干教师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依托骨干教师到农村开展区域教学研讨、送教下乡等活动。尤其是在我们开展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培训工作中,158名培训者全部来自省、市级骨干教师。
  ⑶研训教师培训
  研训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市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除组织市、县两级研训教师参加常规培训外,我们还组织市本级研训教师开展了“教育案例研究”、“有效教学”等为主要内容的5次全员培训,累计培训450余人次,培训比例达100%。2007年秋、2008年春,我们分别组织各县(市)区研训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等极富针对性的培训,累计培训633人次,培训比例达80%。
  ⑷新任教师培训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我们明确新任教师培训职责,市教育局负责高、初中,县(市)区负责小学。在培训工作中,我们采取集中培训和任职学校传帮带两种形式,集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小学教学常规》、《如何做好班主任》、《中小学生心理分析》等,并安排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和开展典型课例观摩、研讨。我们还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新教师任职校,对新教师进行跟踪考核,包括听课、交流、座谈、检查备课簿等,进一步强化和扩大培训效果,使新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科专业技能,为他们尽快适应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及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两年来,我们累计培训新任教师1,750余人。其中高中320余人、培训比例达100%,初中教师630余人、培训比例达93%,小学教师800余人、培训比例达91%。
  ⑸提高学历培训
  按照“十一五”省定的教师学历目标要求,我市正式启动了教师学历学位提升“阳光工程”。从2007年起,小学教师进行专科层次、初中教师进行本科层次、高中教师进行教育硕士层次(研究生课程班)培训学习的,每人分别补助1,000、1,000、3,000(1,000)元学费。这是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进而不断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大举措,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惠师”工程。
  2006年—2008年10月,我市中小学教师渤海大学教育硕士毕业19人(高中8人、初中8人、小学3人),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结业291人,小学教师渤海大学专科毕业45人、中小学教师本科毕业270人,东北师大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本科毕业771人,沈阳师范大学“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302人。
目前尚有29名初、高中教师(高中18人、初中11人)渤海大学教育硕士在读,东北师大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本科在读508人;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本、专科函授在读分别为978人、82人。
  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十一五”以来,按照省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领导小组的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育有机整合这一根本目标,确立了“以校为本、集团推进,向县区扩展、向农村学校延伸”的工作思路。为保证每年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认真做到“三到位”,一是指标分解落实到位,二是各项责任制落实到位,三是主讲教师备课到位。两年多来,我们共培训教师875人,结业率为100%。学科教师共制作了875个教学单元计划包,并有多名教师在省举办的优秀作品评选大赛上获奖。
  由于市教育局相关主管部门人事变动,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工作刚刚起步。
  ⑺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
  2006年是我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局之年。两年多来,我们陆续开展了管理者培训40学时(应培人数25人,实际参加20人,完成80%)、培训者培训72学时(应培人数50人,实际参加50人,完成100%)。同时,我们重点开展了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别完成了《高中课程改革通识培训》(10学时)、《推进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40学时)、《走进高中新课程》(40学时)、《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培训》(40学时)等110学时的培训,全市1,980名教师参加培训,培训比例达91.03%。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
  1、广泛开展“分层逐级”培训,着力抓好培训者队伍建设
  任职学校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阵地,校本培训是全员培训的主要方式。但是,因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基层学校领导对教师培训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培训组织困难等各种因素,如何确保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效果,进而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就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形式
  两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中广泛开展“分层逐级”培训,坚持采取培训基地脱产培训与校(联片)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抓好培训者队伍建设。
  市教师进修学院是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一级培训”基地,每个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应设立一个“二级培训”基地。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采取市、县(市)区培训基地开展一、二级脱产培训的形式。“二级培训者”必须参加市级培训基地的脱产培训,并承担所在县(市)区、校本培训片(以下称“联片”) 或学校的“二级培训”。实际工作中存在困难的县(市)区可由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二级培训,然后再由基层学校或校本培训片组织教师开展“三级培训”。   
  ⑵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师资
  “二级培训者”作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师资,必须在参加市级培训基地的脱产培训后,方可担任所在单位的全员培训或校(联片)本培训工作。
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或基层学校(联片)必须选定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在本地区或单位具有一定知名度、对培训工作有热情、表达能力强的领导或市级以上骨干(研训)教师担任“二级培训者”。一般原则上,全市每所初中和中心小学以上每校1人。各单位在确定“二级培训者”人选后,将《二级培训者推荐表》报所属教师进修学校初审,再报市教师进修学院审定、注册、备案。  
  概括起来,我们组织的“一级培训”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成本低、效益高;二是针对性、时效性;三是高水平、网络化。
  2、实施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截止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一、二级标准的培训、考核工作。结合本项工程的逐级推进,我们还适时举办了系列“教师专业素养展示活动”。2008年上半年,累计560余位全市市级骨干教师和各县(市)区科学教研员参加了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四个学科的展示活动,初、高中学段也将陆续开展各学科的“专业素养展示活动”。应该说,这些活动既是我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最新成果的盘点,更是我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缩影。
  ⑴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的研制,使教师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在目前尚没有先例的背景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构建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四个等级的标准,可以说,我们在实现教师教育的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我们相信,我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标准化提供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
  ⑵突出问题解决,培训收到了实效。突出问题解决,围绕课改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开展讨论,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教师普遍感到解渴。一位历史教师在邮件中说到:在倍受应试教育长期困扰,难于将历史教学愉快、轻松地继续进行下去时候,能够在此次培训中系统地了解史学的最新动态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不啻于久旱逢甘露,真是太及时了,真希望这样的培训多一些,使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⑶凸显案例教学,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在培训内容编写过程中,培训者们开发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其中许多案例都来自他们自己平时教学的积累。培训注重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⑷实行任务驱动,锻炼了培训队伍。在培训中,我们选拔158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者,这对他们本身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培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性培训。本项工程的实施,对造就一批数量可观的教育专家意义深远。正如初中语文学科一位培训者所感言:“我们劳累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幸福着”。
  ⑸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的突破。本项工程的实施,形成了全体教师全方位、系统学习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机会,营造了氛围,搭建了学习、研究、交流和提升的平台。
  3、立足实践,在学历提升工作中研究、开发“市本课程”
  目前,我市共有东北师大网络教育和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函授在读学员逾千人。毫无疑问,这是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切实提高我市学历提升教育质量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我们在学历提升工作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开设“市本课程”,应该说我们的这种做法在全国也属首创,这是我市教育系统多年举办成人学历提升办学经验的最大亮点。
所谓“市本课程”,就是在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中,紧密结合我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适度进行符合我市中小学教师特点的课程教学。在这项工作中,“市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是能否保证其落到实处和发挥其应用作用的关键。在2007年寒假的面授工作中,由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赵光千等同志进行了“中小学教师如何做教育研究”等两门通识性课程教学。根据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08年暑期的面授工作中,我们又根据学员的专业设置情况,在全市聘请了53位教研员和省、市级骨干教师,以说课、上微型课和教研员现场点评的方式分学科、分专业进行了8学时的“市本课程”教学。
  当然,我们在教师学历提升工作中进行“市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目前还处在前期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将在这项工作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为切实提高我市中小学学历提升教育和教师培训质量探索一条成功之路。
  4、走近名师,拓宽骨干教师培训渠道
  2006年、2007年,我市教师进修学院初幼教部两次组织召开了“葫芦岛市全国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学术报告会暨骨干教师培训会”,特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王欢、刘德武、钱守旺等名家来我市讲学并做示范课,全市小学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部分教师代表累计2,181人参加了培训。
  会上,我们采取了“教学观摩、专家点评、学术报告、现场对话”的培训形式。同时,我们还推荐我市数名骨干教师与全国名家同台上课,并与专家开展互动评课、研讨。这不仅极大地开阔了我市骨干教师的学术视野,而且更好的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三、教师培训工作的问题和建议
  1、培训经费不足或经费不到位。从市本级和县(市)区的实际情况看,培训经费尚不能满足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多数单位将公用经费5%的教师培训专项挪作他用或划拨不及时。建议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将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直接划拨给实际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各级教师进修院校。
  2、全市内区域间的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差距较大,特别是城区与农村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师培训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3、县(市)区研训教师培训业务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多种原因,全市各县(市)区研训教师整体知识结构陈旧,工作思路闭塞、单一,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下的中小教师培训工作。建议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上级主管部门多角度拓宽县(市)区级研训教师的培训渠道,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他们逐步适应日新月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执笔人:闫焕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