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
…… 在自然境界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就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种事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可说没有自觉。有时他们纵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却不自觉快乐。这,有如天真的婴孩,他虽然笑逐颜开,可是却一点不觉得自己快乐,两种情况,完全相同。这一类人,对于“生” “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没有“我”的观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比较进了一步,他们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表面上,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现有全体,然后始有个体。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谓“柱”,假使没有房子,则柱不成为柱,它只是一块大木料而已。同样,人类在有了人伦关系以后,始有所谓“人”,如没有人伦关系,则人便不成为人,只是一团血肉。不错,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每个人确已先具有一团肉,可是我们之成为人,却因为是有了社会组织的缘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了解这一点。 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对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我人绝对不可能离开宇宙而生存。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
(原载《新力》创刊号,1947年6月1日)
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多次重印,为国内外学习哲学的标准教科书。冯友兰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背景: “境界”是一个哲学问题,儒教、道教、佛教都有自己的境界说。冯友兰提出了作为其人生哲学的核心的人生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该学说一提出就 在中国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本文借助人生四种境界的层次差异分析,阐发了自己对哲学功能的独到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