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炁功)气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以中医理论内容为核心指导的“调神”的实践活动。
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纳、导引、
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
直到本世纪50年代,
刘贵珍在《
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国外有些资料将气功译为“深呼吸锻炼法”,国内有些工具书也如是照搬,显然是未认识到气功的真谛,实际上气功锻炼包括呼吸、体势、意念三类手段,每一类手段又有多种锻炼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可见,将气功的定义解释为“深呼吸锻炼方法”,是过于片面了。
事实上,古代的
养生家认为,“炁”和“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通俗的讲,“炁”就是人体最初的先天能源,而”气“则是指通过后天的呼吸以及饮食所产生的能量。而气功锻炼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呼吸等方法来接通先天的“炁”,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如果从
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随着科学的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气功,这将更加深化我们对气功实质的认识。
如果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看的话,可将气功定义为:主要是通过使用
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识进入到
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名词解释
1.【周天】:道家的周天有
小周天与
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线是任督两脉;大周天路线是人身24经脉与奇经全通。仅仅是感觉到气在身体内运行,称之为经络周天;内视到经络、穴位及内光、内景,才能说真正是周天路线通了,这称之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家的正途,由此可开发出人体潜能,并最终觉悟到“炁”的真谛。
2.【内视】:练功者将思维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内部,直到能“看”到各种图像,称为内视,医家称之为“返观”,俗称“开天目”。内视得好的还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3.【静功】:练功者用各自的办法,排除多种念头,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定得好的甚至将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这些过程均称为“静功”。静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现“内视”、幻听、直觉等诸多人体功能。
4.【盘坐】:这是静功中常用的姿势,有三种。散盘——两脚交叉在双腿下而坐;
单盘——一脚放在另一只脚的上面而坐;双盘——两脚交叉搁在双腿上而坐。
5.【
丹田】:有上、中、下之分。
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连线与卤门下垂线的交汇处,又称天目、天目穴、泥丸宫。
中丹田——双乳连线的中点往胸内部的中间。下丹田——脐下3寸往腹内进去的中间。而
功夫达到相当程度,则“全身无处不丹田”。
6.【天门】:俗称卤门,是道家元神出处。
7.【天顶】:即百会穴。
8.【意念】:即识神,即后天思维、后天意识、显意识,简称思维、意识。
9.【性】:即“神”、“元神”,即先天思维、先天意识、潜意识、下意识。道家认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
10.【命】: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气”、“神”连用,则可简称为“精”。道家认为
下丹田是生储元精之所。
11.【
玄关】:由后天思维进入先天思维(玄)的一刹那。因为进入先天思维很难,又是
内功修炼过程中极关键的一步,因此前辈练功家将这个“一刹那”喻为一道极难逾越的关口。玄关打开,人体潜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开发出来。
12.【丹】:练功者玄关窍始开,即可内视到身体内有如日如月、如珠如籽的图形,此图形即是内丹,一般称为“丹”,释家称为“
舍利子”、“菩提子”。
13.【清修】:练功者锻炼自身的“精气神”,即是清修。如果与异性交换“精气神”,不进行性接触,也属清修,不过这是清修里的“双修”。
14.【性命双修】:练功者独自先后或同时修练本身的“性”(神)与“命”(精)。
15.【内外双修】:内——指精、气、神,外——指身体,内外的锻炼同时进行。
16.【男女双修】:男女练功者内功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性的接触来练“精气神”。此种练法只在夫妻之间进行。
健身术语
定义
气功就是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使机体的组织、器官在功能上更佳有序化与协同化的生理变化过程。由于修炼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生理变化也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是气功的生理效应。
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气功与中医、
武术一起,被认为是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受到
世界范围内许多人的喜爱。
有人认为气功是深呼吸疗法。实际上气功锻炼包括调心、
调身、调息三类手段,每一类手段又有多种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
气功图
气功一词古已有之,词义不定。古时,各家具体功法传播范围很小,而气功一词比具体功法的传播范围还要小。今天,正好相反。气功一词的传播范围要比具体功法的传播范围大的多。转折点是上世纪50年代刘贵珍推广气功。刘贵珍得习传统功法治病疗效甚好,便大力推广传统功法治病。并定名气功疗法。从此气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
神秘世界的一扇大门。刘贵珍之事本身就是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性的。之后的推广亦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性。之后的几十年间,各家各派的各种功法均被冠以气功之名,出版、口传心授。但在出版、传播之时。这些功法大都被删掉了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一些高层次的危险地内容。80年代,气功武术热。不少人增加了气功的意识形态属性,招摇撞骗。直至90年代末之事。之后传统与气功皆消沉。不过,气功一词却壮大了起来。道、佛、武、医在对外宣传时皆言气功。旧时,
丹道就是丹道、导引就是导引、止观就是止观、吐纳就是吐纳。道、僧、武、医各练各的。没有人将他们统称起来,因为其功法都与理论紧密结合。正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旧时,阴阳和谐尚有邪教。近代,有阳无阴,阳自找阴。玉石俱焚。从气功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能脱离世俗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是没有什么世外的。以前,文化知识传播不广,接触这些的人自然是知之甚深,道、武、僧、医十分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知识广泛传播。外行要了解内行,便要对其进行最笼统的概括。再加上要符合时代,自然要改造内行。内行要迎合时代,也接受改造。这是唯物。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人为地改变规律,最终还是要回到原来的规律。这也是唯物。总的来说世界还是唯物的。
“气功”一词不是50年代才出现的名词,早在1915年
中华书局出版的的《
少林拳术秘诀》中就有《气功阐微》一节。至于气功的内涵,以气为主,主要的修练方法就是首先通过呼吸。而呼吸锻练仅仅为传统修练方法中的一种,因此,气功一词并不能概括丹道、坐禅等等。这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简介
气功:
中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
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
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
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是介于紫外线和红外线之间的人体自有的一种能量。可以用意念调动真气达到病灶或其他他部位,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修炼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
道藏、
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要领
气功功法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
松静自然、意气相随、
练养结合、
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因人因病而异、持之以恒、生活有节。上述要求,大多适用于各种气功,练功者具体练某种功时,还要参照该种气功的具体要求。一般有
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性病及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气功。
把后天
空气与先天元气合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功夫;对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健身长寿的科学。
发展历程
气功发源地
气功发源地是中国。气功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呐、行气、
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
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著《
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
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
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发展历程简述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
坐忘、禅定、
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
许逊所著《
灵剑子》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
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
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
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发展阶段
中国的气功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气功这个词的出现时间并不是很早,它首先见于晋朝许逊著的《灵剑子》一书。据考察认为此书不是许逊亲自所著,因为书中有很多气功术语都是宋朝以后才开始用的,所以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宋朝。但它的思想可能是许逊这个门派师传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在《灵剑子》一书中,气功这个词不是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来使用的。过去练功叫修行,就是修道,也叫行气,可以解释为练周天,也可叫呼吸吐纳,也可称运气、行气,就是把气的功能加强起来,一方面修德,好事,一方面练,使身体发生变化,到一定程度修成了,就叫“道气功成”。
晋朝以后,道教、佛教等宗教在中国兴盛起来了。宗教利用了气功,把气功神秘化了。本来气功是练气修德,很具体很实际的,可是宗教化以后,就追求修炼成神、成仙、成佛了。这么一来,气功的科学本质没有了。但如果翻开中国气功史,可看到就在晋、隋、唐这一时期,有很多古人用气来命名的著作,如《气诀》、《气经》等,书中写的都是练气、用气的内容。《气经》中讲了几十种练气、用气的方法,连发放外气的方法都有,叫“布气”。以后的宗教淹没了气功,气功的名词就没了。
晋朝的气功
金、元以后,很多练功夫的,为了抵外族的侵略,将气功的修炼用到武术上来,逐渐形成了
武术气功。随着武术气功的兴起,慢慢破除了宗教的神学思想。你说有神、有佛、有鬼,练功时求神、拜佛,说有神、佛保佑,可是打仗的时候有本事的打死没本事的,这个时候神、佛怎么不来保佑?慢慢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淡漠了,气功又逐渐从宗教里面分离出来,重新开始讲气练气,宋代就讲吐纳之气了。随着武术气功的发展,
武当派、少林派两大家逐渐形成。清末有了武当派的著作,也有了少林派的著作《少林拳术秘诀》,内有专章叫《气功阐微》,专门阐述气功。其中明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于是气功一词又逐渐叫起来了,明清以后讲练气比较突出,到民国初年搞气功的人就多了。1931年
王竹林正式出版了《意气功详解》一书,直接以气功命名。很多医生通过学练道家、佛家功夫,把它用到医疗上来,称之为“气功疗法”。最早是1934年董浩写的《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1938年方公溥又出版了《气功治验录》,还创立了“公溥气功治疗院”。
这样,气功一词,起于晋代许逊《灵剑子》一书中的“道气功成”,以后发展到武术气功,又以后成了气功疗法,但气功一词却没有广泛传开。一直到了解放以后,有个老干部叫刘贵珍,在
河北省卫生厅的同意和支持下,将自己练功与多年临床经验予以总结,定了一本《气功疗法实践》,该书在卫生部的关怀下,正式出版,以后还译成外文,“气功疗法”在国内外就传开了。以后又把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成立了气功疗养院、气功疗养所,在气功治疗、气功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气功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最底层。搞气功的都成了“牛鬼蛇神”。
这样一来把气功基本“杀”的差不多了,扫干净了。“文革”结束之后气功事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正道功派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科学。现在大家都约定俗成了,一说气功都懂得指的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气功”成了关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一门特殊学问的代名词了。
正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