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答题技巧(初中)

 昵称1500140 2011-08-09
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
析读:
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
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
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
鉴赏:
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
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
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
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
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
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初一语文阅读题题型讲解,
第十讲  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
教学目标:1.讲述文章分析的方法
知识点精析:
现代文阅读材料现在均取自课外,选材标准是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体现人文内涵和素质教育导向。按课标精神,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摒弃了那种相互割裂的、琐碎的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我们在复习中,必须充分注意在课标精神指导下这一命题思路的改变。  
现代文阅读复习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一味做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有缺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方案。一般的复习思路是:先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各种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将这些基础知识复习透,在这基础上,着重突破五个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可以运用课内外典型材料对这几点进行分项训练。从应试的角度讲,这几点训练到位了,考生才有一定的能力应对考试阅读题的考查。最后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综合阅读训练。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实践。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阅读题更注重对考题;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考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开放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将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紧密结合。写读书笔记、佳作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

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一、 整体阅读,把握中心
    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
    (一)理解型试题
    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
     2.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句、总括句、过渡句等。三是使用修辞手法;四是信息量比较大;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
    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从近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其主要考查的要点为:第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题的实质是以信息加工为主要任务,其主要解题方法有三类:
     1.蚌中取珠。即答案是原文中的原句,你只要细心搜寻,将这个"原生态"的句子从文章中摘出来即可。
     2.沙里淘金。 有的答案散落在文章里,需要我们在锁定阅读区间之后,从中筛选择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紧缩、摘引、加工组合。
     3.百花酿蜜。 在文章中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进行加工时,或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内容比较晦涩的语句,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后,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答时应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故而答题以前应先分清类型,区分主次,权衡轻重,或筛选引用,或摘引紧缩,或添加补充,或转化整理,要因题而异,根据字数要求及文本信息量而定。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
    所谓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三、 抓住重点,限字表述
    得到答案后不可以急于动笔,要再次注意题干要求(尤其是字数方面的要求),拟好草稿,做到文通字顺,对没有字数要求的要适当多写一些相关信息,且将重要的内容前置。另外,誊写时还要力求做到字迹美观,书写工整。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文学作品阅读知识
                           (供参考)
                
 表达方式 记叙
情节曲折,或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描写 侧面
细节
正面
议论 爱、敬
抒情 恨、思
说明
语言 内心独白
人物 肖像(神情)  想象梦幻


    
描写 心理 环境衬托 喜 怒 哀
动作 言行折射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作用) a.衬托人物心情 盼望紧张急切矛盾 喜庆、热闹、紧张、恐怖悲凉、融洽

b.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渲染气氛
                                                        
※                                            
    
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亲切、有灵性、有人情味)
排比(节奏鲜明,情感强烈,增强气势,加深情感)
反复(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或情感) 
夸张(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对比(鲜明地突出、表现) 
对偶(韵律美) 
反问(加强语气、情感强烈)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引用(语言生动有力)  
                                        
                                                         
表现手法 用典《敬业与乐业》
实虚结合《沁园春?雪》
讽刺《变色龙》象征《蜡烛》
对比《我的叔叔于勒》
衬托(烘托、反衬)《俗世奇人》
以小见大《走一步,再走一步》
借景抒情《春》
托物言志《陋室铭》
欲扬先抑《阿长与〈山经〉》
想象联想《天上的街市》
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口技》
卒章显志《故乡》
画龙点睛《行道树》
                                             
                                                            
                                                            
                                                    
                       
                                                                           
                                           

                                                      

                                                    
                                                   
                                      
                  

                                          
                            
         
语言特色 动静结合,简洁凝练,准确严密,朴实清淡 
亲切活泼,生动华丽,节奏明快,清新优美
凝重沉郁,含蓄委婉,通俗易懂,意味深长
幽默风趣,古香古色,豪放激昂
                                                  
                                                                                                        
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丽神奇.(李白、岑参)
现实主义 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杜甫、白居易)
豪放派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辛弃疾、苏轼)
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李清照、李煜、温庭筠、晏殊)

关键词的含义(步骤)和作用 ⒈表现手法(描写、修辞等)
⒉感情色彩:
⒊联系语境
⒋ 结合中心
例:《春》中“钻”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的情态,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写作特色 1.语言
2.结构、层次、条理、详略、过渡
3.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
4.人称
5.事例、材料
6.情感
7.    含义
   。
关             
键                   
句                  段                   
的                      
含                                          
作                   用                          
结构上的作用 a.总领全文或总结全文
b.贯穿全文,是叙事的线索
c.承上启下
d.为下文写……做铺垫 a. 同一意思的两种表述 b.同一句子反复出现 c.一问一答
e.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的作用 a.点明主题,突出中心.(并阐述)
b.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从侧面衬托出……
d.深化中心,引人深思


                                                            
                            
 
          
一题目的作用:
1.吸引读者关注
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2.文章主旨的归纳
文章的题目要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文章的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
题目的含义
不同的文章自然有不同的含义,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
三、句子的赏析
1: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   
2:修辞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什么生动形象之类的套话)  
3:描写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4: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这个有的不需要)这句话的作用,比如渲染,做铺垫,买伏笔之类的。
四、句子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五、句子的含义
首先指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其次是指句子蕴含的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是指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从命题范畴来看,句子的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从考题类型来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这一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等方式出现。
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2)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3)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4)要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等等。
六、句子的表达效果
无非就是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句子更好生动什么的。下面有两个句子请参考,所以不做太多解释:
1.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2.那雨很小,很细。
 (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七、加点词的作用
答:
第一句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比第二种更生动、具体。
第一句上半句用“小得……听不见”形容了声音大小的程度,又用“沙沙”拟声词表现了雨声的特点;下半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细细密密的雨丝比喻成蚕丝,表现了雨的细腻。
第二句仅仅是用了“小”和“细”两个形容词,虽然描述的雨的特点与第一句是相同的,但却效果平平,远不如第一句生动。 
例: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加点字:横
2.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加点字:飞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加点字:欢喜  凄凉 
答:
1一个横字,更加突出了村庄的萧索悲凉
2飞,表现了宏儿对同龄人的好感,有孩子的天性
3凄凉是因为想到与我的巨大差异,欢喜是因为想到与我儿时的欢乐情景 
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带点字是往往)
⒉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带点字是大多)
答:
1."往往"是几乎,常常的意思,而不是绝对,一定的意思;如果删去,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多"指大部分,大多数,也就是说还有小部分是不同的;如果删去,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这类说明文的问题时:先要说出意思,如果删去回怎样,后面还要加上"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一样的。不多说
九、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首先,加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先大概的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那么,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读是必需的,而朗读最为凑效。朗读能产生语感,语感能使人对某种意念或表达作用心领神会。如“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论雷峰塔的倒掉》)。诵读几遍后,作者对雷峰塔那种深深的恶感,以及还只是“听说而已”便情不自禁发文议论的快感自会感染我们,同时,我们也分明感觉到“听说”与“听说而已”为句子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定位。一般的说,加点词语常常归属于以下几种类型: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近义词辨析;词语带感情色彩;生动传神的动词……还有一些意味深远的短语或句子。要想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得认准它属于以上哪种类别,能做到这一点,就等于给“问题”定了位,找到了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然后是分析。这一环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或查阅工具书,对已“定位”的加点词语进行类别属性的分析。如修辞类别中,比喻是为了形象化的表现事物的某种特点,反问可增强肯定语气。修饰限制类别中副词出现的最多,表达效果最明显,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类别中,褒义词有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近义词辨析关键在于找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有一丝之差,表达效果往往大相径庭。还有给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加点的,也都有它一般性的表达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是揉合。经过以上几个环节,词语所属的类别辨清了,各类词语又有其特殊的表达作用,再结合阅读过程中对句意、段意或文意的理解和朗读中的语感,这时,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就不难说出。如“大自然,已到处发出紧急警号”,“到处”是副词,表示范围广,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这里运用“到处”说明野生动物锐减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范围相当广,问题相当严重,已到了非重视解决不可的时候。又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都有拟人色彩,赋予了小村庄和雪以人的情态,形象地表达出了济南的冬天那种暖和、安适、平静的气氛。在对这几乎个加点词语的解析中,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内容是基础,确定“到处”是副词、“卧”运用了拟人手法是关键,分析运用副词和拟人手法的一般作用很必要,最后的揉合及语言表述才是我们的终结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尽一致,所以表述结果也会各式各样,但只要能够按照这个思路,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我们就不至于面对题目无从下手或无话可说。 
    汉语语言丰富多彩,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因一个词语的换用,而使表达效果千差万别,所以能掌握一种分析词语表达作用的方法,不仅便于平时的作业、练习、考试,更有益于理解汉语言本身及其运用的奥妙! 
十、正叙,插叙,倒叙的的作用
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常用的叙述方式. 
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3.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同时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 
例句: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十四、文章安排某些内容有什么用意
无非是为下文做铺垫,或者是引起下文。上面也有提到过。
    题目的作用其实就是对整个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总概括,问其作用一般的回答方式都是概括全文中心啊、全文主旨啊之类的。例如题目为“人生”,如果考试题提到为什么起题为人生?或这样起题目有什么作用?(意思都一样,我们老师说过,有些问题虽然问话方式不同,但只要想明白搞懂他是一个意思,回答的答案都是千篇一律的不会错!)回答肯定是:因为整篇文章就是围绕人生来写的,或点明中心(主旨)概括全文之类的.
题目的含义但就含义一词阔说就是指所含的意义。直接举个例子吧,学人教版的学生都应该学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吧,老师就曾强调这其中关于题目所含的两种意思:一是指爸爸的花儿凋谢了,二是指爸爸的生命终结了。
这叫一语双关对吧。仔细看看,这不就是它的含义了吗?所含的意思不就回答出来了?其实这只是一个个例,如果要真正做到有把握那就得具体总结了,说白了类似这种问题问含义的一又包含上面我说的作用,二有包含此文章是围绕题目(譬如题目为人生)所开展写的,仔细一总结看看,又和题目的作用的回答方式差不多了吧?两者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句子的赏析,其实很简单,告诉你一个规律,仔细看过那些优美文段或被别人赏析的句子,哪一个没有用到比喻句、拟人句或排比句之类的修辞手法?可以大胆的断言,没有用上哪些修辞手法的绝对不会堪称优美而被赏析的!无论是大作家写的、是文学家写的或不知名的人写的,都是一样。你只需回答“此文段运用了...的修辞写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就可以了。
句子的作用,回答大多归为承上启下、突出中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概括全文、衬托主人公怎样的心理、歌颂谁谁谁的精神品质之类的。你要会看啊,属于环境描写的句子一般绝不会单写景这么简单那只是表面,一般都还会有深层意思的。一是衬托作者(或主人翁)心情,二是表达当时的处境或社会出境。有看过鲁迅的朝花夕拾之类的书或课文节选吧,里面很多重点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来衬托主人翁心情的,题外话...你还要注意一点,由于鲁迅所写的是小说,即使是他本人经历也能用主人翁称之或文中所提到的那个人的名字,不可以说是作者或鲁迅...
含义,也同上。一样的意思
表达效果,天哪,也是一样的..
加点词的作用。就是突出(或体现)什么什么的、表达谁的什么情感或愿望之类的。举个例子吧~例如八年级上册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学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如果加点字是“要”就表明了“‘要’字是提出希望,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含义同上.表达效果亦是
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说起作用就是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啊,一般不会问到作用,也谈不上吧、、顺叙文章没什么好讲作用的,写事的文章用顺叙来写最普通不过了
先说比喻的作用,就是通过比喻表达出某种物体的特征或样貌等,
使本体更突出明确,生动形象。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大概常用的我都写出来了。
最后一个问用意,其实就是作用的意思。分有结构安排等、、要么就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衬托什么表明什么,要么就是(从结构上看)体现什么情感。
         
给你推荐一本教辅吧《5年高考,3年模拟》,很不错的一本书,上面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插叙作用三种:A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5、记叙线索:A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B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
B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什么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
②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①语言风格a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③“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⑤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性(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如下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①先概括两段内容 ②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①补过渡句(要承上启下)②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③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①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②特征+对象    ③设问句形式    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⑴实物 ⑵事理 判断依据:①看标题 ②看开头 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②总写段 ③中心句或过渡句 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①总分总 ②总分 ③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7、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议论文
①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给人生加个意义》 、《善于舍弃》、《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等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单纯》、《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 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结尾 ④中间 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②是针对论题论述
 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   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论据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题(注意): 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那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  如:请你在该文段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知识点)事实论据:必须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必须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时积累。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作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论证思路:(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恰当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论证的方式有: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 
三种立论方式: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⑴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结构不严谨。⑵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例举。 
(1) 补写类:如“请你补充一个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这个观点。”“作者说,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明礼’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属于正面说理。请你接着写一两句话,从反面说理,以进一步强调‘从娃娃抓起(2) 体验类:如“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美的起点’上走向‘优胜’。” (3) 思辨类:如:“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你以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 积累类:如“读了上文,请你写一句与思考有关的名言警句。“选文中提到的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逊飘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5) 仿写类:如“请根据乙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式特点,再仿写一句。”
(6) 献策类:如“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三条建议。 
         1)题目的作用:(题目的好处,结构上)与文章内容相呼应;对比……;比喻……;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吸引读者;交待了故事发生地/时间
2)题目的含义:(题目的好处,内容上)作为线索;提示内容;诗意的表现
3)句子的赏析
      a)句子的作用:(结构上)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b)句子的含义:(内容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内容上就是瞎掰了)
4)加点词的作用: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写出/突出了……,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情感

5)正叙,插叙,倒叙的的作用
      a)正叙:没什么可说的,反正也不会考……
      b)插叙:补充交代……,视情节上富有变化;反映人物性格品质,反映主治;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c)倒叙:交待结局,强调结果;制造悬念;情节上富有变化,吸引读者

6)设问,排比等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都是修辞!!!!)
      a)设问:提示下文,开门见山,引起读者的思考
      b)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层层推进;多角度的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7)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a)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样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安排某些内容有什么用意(回答不来……,没见考过)

补个环境描写(重要):交待了……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反映人物……的心情;与下文的关系(引出下文,呼应情节,按时结局);推动情节发展
 
修辞手法(9个):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对比
“修辞手法的作用”回答格式:突出/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最终目的就是情感……)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标点的作用
引号:引用;特殊含义;说话;特定称谓
破折号:转折;解释说明;延长声音
省略号:说话断续;省略内容
冒号:引出/提示下文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阅读 记叙文 答题方法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说明文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三.议论文 
议论文相比较就简单多了。重点是找中心论点。 
方法:在开头结尾找,如果没有,可以自己概括。 
分析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区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理论驳论相结合 
我要告诉你的是,中考的主要题型中议论文不占主体。你应该多看看记叙文和说明文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不想引用空话 就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些建议 语文答题是有套路的 基础知识就不说了 文言文需要一点积累 课外的部分大多针对课内某一篇形成对比或加深理解 所以要结合课内文章主题回答 而且很多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 比如苏轼的豪放旷达 李白的浪漫乐观 根据作者也可以更好把握中心 阅读题一定要记住修辞方法 写作手法等等的作用 开头结尾的特点 这些无非是前后呼应 烘托情感 过度什么的 老师都会总结 以不变应万变就好了 作文最好是平中见奇 不要写得太新颖独特 那样不太容易得高分 书后的文学积累也要重视 中考很可能会出题 教材改动之后 新增的篇目也要留意一下 希望可以帮到你。
文学作品类:
一、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情节、情感脉络),把握作品主题。
1、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情感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人物为线索。
2、理清情节:可依据时间、地点、人物情感、事情发展阶段的变化,并根据一些标志性的语言进行确定。
3、领悟作品主旨需抓关键语句。如开头部分总领全文的总起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落中的中心句;结尾部分揭示全文的主旨句。
二、理解题目的多层含义和作用。
1、含义:①表面含义——实指什么,②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主题挖掘,看一看关键词语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
例:本文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几层含义?(3分)
答:①指小偷送的最后一朵玫瑰。②指《夏日一朵玫瑰》那一首歌。③指那个女歌唱家。④象征着小偷身上复活显现的美好人性。
2、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从内容上分析,是概括情节,还是揭示主旨?②从吸引读者的角度分析,是吸引读者注意,还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是引发读者思考?③从修辞、技法角度分析。
例: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答: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例:《蔷薇几度开》《田野上的白发》《背影》……
三、分析人或物的形象特点。
1、分析人物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
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而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细节等。(作用是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如: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感人。
★归纳人物性格题一定要全面、完整。问问自己,从**语句可以看出**的性格品质。
2、分析抒情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①特点:尽量选用文中现成的词语概括景物呈现出来的特点。
②意义:往往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抒情形象也许会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略)
五、分析常见写作技法及作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性格,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有情趣;夸张——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突出形象特征,增强感染力;排比——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加强了某种情感;反复——强调作用;设问——自问自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
象征——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衬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等
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①联系主题、语境;②解读修辞,转换语言;③补充潜省语句,领会深层含义。
例:说说“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的含义。
答:四月,美丽的春天,既使人陶醉;又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如把题干中的“含义”改为“作用”,该如何作答呢?
例: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2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
2、作用:①从内容上分析;②从结构上分析;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例1: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④烘托老人的形象。(答出三点即可)
例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①“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七、赏析作品语言。
语言特点的思考角度:①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精妙的形容词、起限制作用的副词等;②修辞(见上)③手法上(见表现手法、色彩的映衬)④语言风格上(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委婉含蓄)
答题要点:语言特点+结合语境的具体作用+情感(思念、赞美、敬佩、忧愁、惆怅、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仰慕、愤激等)
例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
补充:记叙的三种顺序为顺序、倒叙、插叙。倒叙是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说明文
一、 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
【考查方式】1、直接写出文章的说明对象。2、用说明对象为文章拟标题。
【如何找】1、看标题。2、看首段或末端中的关键词。(结构:总—分—总、分—总、总—分)
二、 筛选信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查方式】1、直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如《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2、用说明对象的特征填写图表。如《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漫话阶梯》3、以下定义的方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如《小品建筑》4、选择题型。
【解题方法】找中心句。(先看首尾,如没有,则需仔细研读,概括分析。)
三、 分析文章结构及顺序。
1、结构见上
2、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总体→部分等)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因→果、果→因、主→次、一般→特殊等)
【考查方式】有直接填空,有划分层次,有以简答的形式问是否能调整段落的顺序。
如:第④⑤两小节都介绍了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3分)(《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答:不能,因为前者“色彩的鲜明”明显、直观,而后者“色彩的明暗”容易忽视,需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答题思路】首先判断两小节分别说明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揣摩两个内容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顺序,比如时间、空间或逻辑先后。
如: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答: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位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而引用后者则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提醒:有的说明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和段落的说明顺序不一样,有时候甚至会考某段当中介绍某个内容时的说明顺序,需格外注意审题。
四、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查方式】1、直接问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在告知了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请考生分析其作用。3、不提“说明方法”这个词,而是问文章某处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例1:画线句“罗马人盛赞其抗菌力,用薰衣草来泡澡和清洁伤口。”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美丽的薰衣草》)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薰衣草的杀虫抗菌效果好的特点。
例2:文中为何举恐龙和蓝鲸这两个例子呢?(二模《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
答:恐龙和蓝鲸分别是陆地和海洋“生物金字塔”中最大的动物;用它们做例子有代表性;为了说明许多生物的演化历史能说明“魔咒”的魔力。
例3:文章引用普罗旺斯薰衣草的传说,有何作用?
答:增添薰衣草的美感,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3: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
【答题格式】举例子:以……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列数字:数据的使用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引资料: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传说、趣闻,说明了……的特点,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
五、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1、 词语的含义。如说说“着色的情感”的含义。(《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2、 标题作用。(得分点同文学作品)※因为说明文的标题通常就是说明对象,所以从内容上来讲标题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者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脸儿为什么会变红》《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六、 语言品析。
【考查方式】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到目前为止、大约、可能、几乎……)
①直接问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②问文中某个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并说理由。③问加点字能否删去。
例1: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答:“大量的”表示数量多,准确说明了国家馆屋顶上使用的太阳能板之多;“有望”表示有希望,说明中国馆实现照明自给是一种理想状态,并未成为现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第六段中加点的“据化石推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据化石”说明下面恐龙长度数据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推断”表猜测,说明此数据还不能完全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格式】首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如问能否替换,还需对替换词语进行解释。)然后,结合语境体会有加点字时句子的含义;最后,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通常会涉及两类词语:
①表达情感的词语,特别是副词。(方法:“删除法”即把加点词去掉和原句进行比较,找出区别。)
如:品味“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答:“又”“也都”表明人类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频率高、范围广;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痛心。
②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词语。(※ 除比喻要说成是打比方外,其他修辞同文学作品中一样用)
如: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多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07南京《在节日里徜徉》)
答:“悄然走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端午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染”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端午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七、 拓展性试题。
提醒:需结合文中所介绍的知识进行回答。
如:《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最后两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最后一题;《漫话阶梯》最后一题;《东方之冠,中华舞台》最后一题。
补充:
★ 文章开头引用《智取威虎山》的对白,有何作用?
答: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脸为什么会变红”,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议论文:
一、 寻找归纳论点。
【考查方式】①直接问②不直接说“论点”这个词,而是问文章的写作意图等③要求给文章拟标题。
2、答题策略:①论点的提出常有以下几种方式。(a题目即论点,b开门见山提出论点,c通过材料或故事引出论点,d结尾总结归纳论点。)
②可根据语言标志找论点。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所以”“不难看出”“足以证明”等。
★ 提醒:论点必须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告诉读者针对某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去做”。疑问句和词语均不能作为论点。
二、 理解和运用论据。
1、论据分为:事实论据(事例、现象等)和道理论据(原理定律、名人名言等)。
2、考查方式:①分析论据的作用。——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先答出直接证明的观点,再答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②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③选择题型:选择和论点相符的论据。
三、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1、 考查方式:①直接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笼统问: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③问:某个句子有什么意图?(有什么表达效果?)
2、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 运用举例论证,通过……的事例,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论证了……论点,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 运用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论证了……论点。
④ 运用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易被人接受。
四、 梳理和剖析论证思路。
1、 考查方式:①用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或某一段的论证思路。)②用问答的形式,要求回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③以调整顺序的方式问:文章×段和×段能否调换,为什么?
2、 答题策略。
(1) 议论文的行文思路一般为:提出问题(引出观点)→分析问题(运用论据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 了解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直接\通过名人名言(故事等)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结尾: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或劝勉。
(3) 利用表顺序的词来组织答题语言。(“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
     例:5+3第162页《学习语文不能速成》第2题。
     例:《论友谊》
答题表述一般如下:首先,直接(通过……)提出(引出)……的论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举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五、 揣摩和品味议论文语言。
1、 修辞。(比喻说成是比喻论证,其他修辞和文学作品一样用)
2、 遣词造句的严密。
六、 阐发个人观点。
1、 考查方式:一般为最后一题。
2、 提醒:观点要明确,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采用总分、分总式的结构来组织语言,使得思路清晰。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信息:转载 日期:2006年8月21日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如例5。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二、如何进行表达技巧鉴赏
命题思路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题必须考虑三点:①指出运用哪种技法,②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③说出具体效果。
常见错误: 一是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二是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三是语言操作的随意性太大,抓不到得分点,或分寸失当,缺乏根据,或组织混乱,没有层次感。 
答题要求: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如果不是明确要求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 3.有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①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分值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4.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
1、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成绩? 
找一篇好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仔细分析一下,小至每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大到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自己都能够搞透彻分析清楚,形成自己的看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只限于后面的习题,你可以海阔天空的去想,这样会慢慢培养出你的能力和兴趣,也会增加你的语感。另外在考试时不要老想着拉不开成绩,你只需尽力让自己做得更好而无需考虑其他人。 
2、如何提高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A、说明文的整体阅读 
一、考点导析 
说明文的整体阅读,一般可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 准确判断说明对象; 
2、 抓住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3、 了解说明顺序; 
4、 正确划分层次; 
5、 熟练识别说明方法; 
6、 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7、 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考察的重难点是语言的品析和结构的整合,其中,分析语言重在抓"准确",在此前提下,在分析其生动或平时的特征。 
常见的考察方法有两类:一类是辨析题,如辨析中心内容、选词填空、层次划分等,另一类是运用题,如语言揣摩、划出中心句、填空等。 
说明文整体感知文章(文段)大概内容,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理清说明对象→理清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重点. 
整体感知阅读,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见诸卷面,子题大多为5-6题,分值不等,但侧重认知、理解、创造能力的检测,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多元性、时代性、知识性的特点。 
二、理解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说明文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做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阅读时要能够准确判断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1、 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说明,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某些特点,给读者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2、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并加以说明,其作用是更有条理,更能清楚的说明事物。 
3、 列数据:是指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进行说明,目的是从数量方面来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了解的更具体、更精确。 
4、 作比较:是指用具体可感的,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某些不具体,较陌生或抽象的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5、 下定义:是指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以揭示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6、 打比方:是指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说明,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形象性。 
三、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阅读时要认真体会。 
1、 语言简练概括 
说明文常常运用一些非常简练、高度概括的语句来准确的说明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语句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在段首或段尾,也可能在段中。 
2、 恰当的修饰限制 
为了准确的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往往恰当的运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在程度、范围、数量、条件等方面进行修饰限制,使语言表达严谨周密,以恰如其分的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 
3、 恰当运用数据 
说明文中适当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数据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确数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是明显的,关键要注意对约数的理解。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应用约数予以说明,约数是力求近似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也是建立在科学计算和调查的基础上不能用确数的就用约数,用约数正是尊重客观事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B、 议论文阅读 
一、 考点导析 
议论文整体阅读,一般可以围绕以下一些内容进行: 
1、 准确把握文章(文段)的观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理清层次,分析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分析论据,从多角度分析论证方法; 
4、 辨明论证方式,分清反驳方法; 
5、 分析议论思路与结构,体会写法; 
6、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中孝考查议论文整体阅读,有综合性阅读、微型阅读、多组段综合型阅读、比较阅读等形式。近几年来,中考议论文的材料多来自课外,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题型也逐渐以表述为主。 
二、 分析归纳论点 
1、 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述问题,就是要把论点说清楚,让别人理解、信服和接受。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个问题:A、论点与论题。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地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B、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些文章既有是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补充或发挥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2、 议论文怎样提出论点? 
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在文章(段落)开头,也有在篇末(段末),或论述之中归纳提出。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有些文章(段落)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 
三、 分析论据、论证 
提出论点必须有论据,也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和正确的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用论据的道理包括革命导师(也包括其他人)的正确言论、正确的科学原理和实验结果。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常见的方法有摆事实(即例证法)、讲道理(包含引证法)、摆事实和讲道理。换一个角度讲,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论证、逐层深入论证、比喻论证等。阅读议论文,要分析用了些什么论据,要读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以及怎样运用这些论证方法,还应该理解文中之所以运用这些论据、论证方法的理由。 
四、 分析论证方式、议论文语言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评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见解和主张。批驳片面的、错误的观点,一般有三种方法: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议论文虽有立论、驳论之分,但二者是互相联系、交错使用的,一篇议论的文章,往往立中有驳、驳中有立。 
怎样分析议论文的思想方式,把握层次结构呢?一般的论文,要麽先总论,再分论,后结论;要麽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论证,最后作出结论。但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要这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的时候,可按上述结构去分析。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要认真体会:①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词的作用和准确:②分析修辞方式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语言的作用:③分析句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 
五、 议论文的整体阅读 
议论文的整体阅读,一般可以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准确把握文章文段的中心论点于分论点(即观点);2、理请层次,短于段、层于层、句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析论据,从多角度分析论证方法;4、辨明论证方式,分清反驳;5、分析议论思路于结构,体会写法;6、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作者:郭凤彩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诗歌鉴赏技巧谈 
兰州十中 蒲涵云 
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初一记叙文为主,因此我以下只谈记叙文。
语文阅读最主要是抓住中心答题,以及人物形象的突出方面(记叙文)。
1.注意文章标题,他可能涉及到中心或线索,标题类型的题要达到含义和作用两方面。
2.赏析句子,注意修辞及写法,要有关键词,如:比喻拟人用“生动形象”,对比用“突出”;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尤其是描写性的,根据不同的文章,可以答写出人物怎样的形象、突出了什么中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还可以根据描写方法,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方面答。
3.概括文章内容的题模式:X人在X环境下做了X事,结果如何。
(记住答题一定要全面,写多了有些啰嗦也许不会扣分,但没答道点上,就没分了) 
4.、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5、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6、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7、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8、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