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晚报 印章与篆刻

 凛凛犹在 2011-08-09
印章与篆刻

  谈篆刻就是谈印章,印章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已不可考,不过应该是人类有了私权,而且需要做出一些表征的时候就有了的。也许那并不一定是印章,却是用来作为印记的一种实质,我们在远古的陶片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从符号到文字,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陶到金属(铜或其它),也是文明进程的一大步,这些符号或文字,是物主的铭记,或氏族的图腾表征,或者是匠人留下的记号。它的意义是“所有”也是“权”。

  在有了社会活动之后,自我、权利以及信用的意义便很重要,譬如财货交易,契券确认等等。当然佩戴可以显示身份,以及使用方便。而公权利也在政治形态形成时,以印章作为行使其命令的符号。漫长的岁月,跨越了陶器文化青铜器文化,而到战国时期。强大的秦国在兼并六国之后,这些方面有更好的规范,但是不久就随着政权的灭亡而传递到汉。四百多年的期间,可以看出汉代的统治是十分成功的,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的发达,印章的使用空前的繁复,所以印章的制作既有完善的制度,又有精美的技术,是以汉代留下了丰富的印章,成为今日篆刻资料的宝库。魏晋以前的文书,大多是写在竹木简上,文书的传递是将简牍置于“检”内,用绳捆好,将泥封妥绳结,押上印章以昭征信,这一团泥,被称为“封泥”。在隋唐以后纸张生产技术发达,纸张使用起甚是方便,一切文书不再使用简牍,印章不再施之于封泥,而是用颜色印于纸上,所以印章之制作便有了变革。用于封泥的印章,文字是凹下去的,印在泥上,字是凸起来的,文字看起来比较明显。盖在纸上的印章,文字要凸起来,印在纸上才会比较清晰。印章上的文字是凹下去的,称为白文,印章上的文字是凸起来的,称为朱文。盖在纸上的朱文,为了要求茂密,往往把笔画加以盘曲,称为九叠文,文字的特色全被破坏,从此以后,篆刻一途便进入了低落时期,有人称之为黑暗期。直到明中叶以后状况才有了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押印,当忽必烈入主中原后,起用了许多蒙古人为官,更有大量亲眷从属追随而来,大多蒙人的汉文化水平不高,汉字辨识力较差,所以使用的印章往往只用一个姓,大多是行书或正楷加上一个花押,类似现在的签字,称为押印或花押印,是印章中较为特殊的。

  据说文征明之子文彭,买了几筐很美的石头,自己便用它刻制印章,效果很好,于是开始了文人自刻印章之风气(另有一说是儒林外史中所讲的王冕开始用花乳石刻印)。虽然在宋元时期,也有书画家有自己风格的印章,如宋的米芾,元的赵孟頫,可是都是自己写好,然后交由工匠去刻,终难完全符合书画家之本意。所以文彭自制印章代表了重大意义,就是文人能完全依自己的书法素养,做出自己的理想印章。受文彭影响的有何震,与文彭在师友之间,人称文何,二人对于唐宋以来印章之失矩甚不以为然,力主学古,何震说:“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一时从文何游者众,文人刻印之风大开。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出了很多篆刻家,有的尊古,有的创新,如苏宣、赵宧光、甘阳等之古朴雄健,汪关、汪泓,林皋王睿章等之精微遒丽。更有一些篆刻理论以及评论,至今仍然十分有价值。如甘阳《印章集说》,程远《印旨》,徐上达《印法参同》等,论著甚多。有清一代大兴文字狱,文人无法抒发议论,故而多肆力于古籍之点阅校,朴学极为昌盛,也大多能书写古文字,篆书既兴,而恰与篆刻风气相合,两股力量相乘,遂造成了书法与篆刻都十分蓬勃的现象,这在篆刻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

  从文彭何震以后,善于篆刻的人,由于地缘关系,几乎都是从他们的所在地往外扩展——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所以后人把这一族群称为“徽派”“新安印派”,有苏宣、朱简、汪关、梁千秋以及后来的程邃、汪肇龙、胡唐等人,事实上这些人的印风既不一路,又不是同一地域,(其中又有小的支派,如:泗水派、扬州派、云间派、娄东派等)合而称为一派,向来为诸多评家所议论。在尊古仿古之风盛行时,便出现了许多弊病,或是泥古,或趋纤巧。此时丁敬的出现改变了局面。丁敬学识渊博,精于鉴别,他从汉印出发,参以唐宋新意,用切刀法,刻来苍劲、刚健,于是掀起一股革新之气象,以此脉络相传者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因其都是杭州人,所以这一体系被称为“西泠印派”或“浙派”。四人合称西泠四大家,与后来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此时浙派不仅与徽派分庭抗礼,且大有执印坛牛耳之势。陈鸿寿、赵之琛去丁敬将近百年,印风老熟以至于成了锯牙燕尾的制式化,这在艺术创作的理念中,成了令其衰落的一项因素。邓石如是诸多求新求变的篆刻家中的另一新兴者。他四体书无不精妙,尤长篆隶,刀法冲切并用,以其刚健婀娜的篆书入印,刻来飞动有致,全无徽、浙面目。他的再传弟子吴熙载,更能把他的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世称“邓派”或“新皖派”。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加和新发现,以及“印外求印”的新观念,清中叶以后,尤其晚清时期的印人,各有不同的风格,已难以何门何派加以区划。民国以来篆刻艺术甚受重视,故而名家辈出,如齐白石、王大炘,钱瘦铁、赵世棡、陈巨来、王禔、乔大壮、徐新州、赵石、唐邺源、童大年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唐宋以后边关印称为关防,事务性的有朱记,以上是官印。至于私印有姓名印、闲章,姓名印中还有字号印,总印,生辰印。闲章有收藏印、鉴赏印、斋馆印、吉语,励志、诗词、引首、押角等。人死后又有殉葬印。印章的制作形式有朱文印、白文印、朱白相间印、两面印、六面印,子母印等,制作的方法有铸印、凿印、碾印、镌(刻)印等。制作的材料则有金印、玉印、以及铜,银、象牙、牛角、水晶、玛瑙、琥珀、陶瓷、竹、木、石等。而各种材料也都有不同等级的质量,如石印就分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莱州石等,寿山石更是种类繁多,难以尽述。

  (图为西汉“皇帝信玺”封泥,长4.0厘米,宽3.5厘米,厚1.36厘米;清同治两宫“同道堂”印与“御赏”印;清代张家口地区官印)

  迟振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