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景训练要讲究三个层次

 玩语文 2011-08-13

写景训练要讲究三个层次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教师应有三个层次的写景训练意识:境中之景——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并且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三大问题:言之无物——陈词滥调——情感淡漠,提出相对应的三个训练要求:求真——有我——动情。

   关键词:指导  写景  层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景时,常会涉及许多技法方面的指导,如全方位的观察,抓住特征描述,动静结合等。这些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还得重视写景训练中应注意的层次问题。

第一层次:境中之景

境中之景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纯客观的景物,如四季轮回、春华秋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所不包,它们不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而转移或改变。如果学生不自觉地对此关闭各种感知器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习作中就会出现闭门造车、言之无物等现象。

如习作片段(1)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我坐在窗前做作业。一阵凉爽的夏风拂面而来,在风中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似有似无,窗台像笼上了轻纱的梦,使人浮想联翩。在这个无“丝竹之乱耳”却有桂花香飘香的环境中读书,岂不快哉!

这位同学犯了一个常识性锗误,让桂花开放提前了一个季节。类似错误,常在学生习作中出现,这说明不会看景的学生为数不少。目前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现状:完全忽视生活真实或只讲授一些观察知识,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比较薄弱,写景常处于失真状态。

为此,在写景训练时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第一层次,即要求学生打开各种感知器官,用眼观之,用耳闻之,用鼻嗅之,用舌品之,用体触之,用心思之,达到写景的第一要求:“求真”。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说对古松的第二种科学态度那样,“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训练方式可写观察小日记,用科学素描法,真实客观合乎逻辑地记录下来。观察方法:静态观察、动态观察、比较观察、多侧面观察、细节观察、点面观察。观察角度:定点观景、移步换景、时变景换。在多次实践中自觉运用观察的知识和方法,养成习惯。

例如习作(2)                 法国梧桐

一种植物,原产法国,适应性强,耐修剪整形,能吸收有害气体,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春天抽芽,秋天落叶,叶呈枫叶状但是较大一些、绿色,嫩时叶背面有白毛,树质韧性很强,树干每年蜕皮一次,果可入药。

这个片段用科学素描法记录了法国梧桐的原产地、习性、特征、用途,如实保留了景象的原始状态。要想写好景物,就必须认真观察,注意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训练阶段,学生的观察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步提高。一个阶段后,收编成风景册,像不断积累像册里的照片一样,不断积累“风景册”里的内容。“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这为后两个层次的写景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

第二层次:眼中之景

在第一层次写景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第二层次写眼中之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以我观景,景皆着我之色彩,色彩即我的情,在景中注入“我”的情绪,凸现“我”的情趣,沉淀“我”的思考:简言之则为“有我”。新课标也指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当景进入了我们的眼目后,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之景了,而是自我情感的触发点,自我生命的体验场,自我个性的调色板。此时应向学生特别强调:务必写出由眼中之景所触发的自我的独特感悟。贾平凹说:“好的语言不在于你描写的多么华丽,用词多么丰富,比喻多么恰贴。啥都不是。只是准确地传达特殊环境的真实情绪。”他还说,不要用人们已经说滥的词语,陈词滥调使人厌倦。而学生写出来的景,以及由景触发的情,常常何其的相似:晴空万里,春光明媚,那是心情一片大好;秋风飒飒,黄叶翻飞,总是情绪低落。

其实,同一景,可以因看景人不同而情异。如面对落花之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江南落花时节,杜甫与当年名满京城的音乐家李龟年黯然相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暮春花落,佳人落泪,醉翁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的异调,明朗嘹亮,乐观奋进。

同一景,同一看景人,也可以因时空不同而情异。同是一条长江水,李太白在不同时空触发了不同的情。二十五岁那年,初出三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抒发的是少年游子情;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的是故友离别情;759年的春天,在流放途中溯江西行,差不多已走了整整一年,到了白帝城喜从天降,天下大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抒写的是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观察小日记改用艺术素描法,即用生动的语言,把观察到的景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并融入观察者触景而生的情,发挥想象,要注意形象性。

习作片段(3)            失落的梧桐

这两天走在家附近的塔山路上,突然觉得有点变化,马路变宽了。我正在纳闷呢!!旁边同学说道:“路旁的法国梧桐树被砍掉了!”原来如此。原来马路拓宽了,郁郁葱葱的大树不见了,却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马路!马路变宽容易,而大树长成却不容易,陪伴我们风风雨雨许多年的树就这样被砍掉了!!

这位同学在看到梧桐被砍的景象后触发了惋惜之情。我们先不去说他写景是否细腻,抒情是否含蓄,就第二个层次的训练要求而言,他已经基本达到“有我”。而以下这个片段梧桐落叶写得更有趣味。

习作片段(4)              落叶轻舞

梧桐的落叶铺满了道路两旁,有车驰过,落叶便和尘土一起随风轻舞。它们沙沙地欢唱着,窃窃地低语着,像许多蝴蝶在空中开舞会,热闹极了。没多久,舞会结束了,卷边的那片大叶子静静地躺在马路中央上,在美美地回味那场舞会的乐趣,又似乎在嗔怪刚才那辆车没带走它。

很显然,习作片段(4)比片段(3)添了几多童趣,细读文字,习作片段(4)在写景中渗入自我的情感和想象,用了“沙沙地欢唱着”、“窃窃地低语”、“回味”“舞会”等词语,给人美感和遐想。

第二层次的写作是基于第一层次的如实客观的记录,写出由看景而触动的微妙情愫。至于要写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文字,那是第三层次所要努力的任务。

第三层次:心中之景

写心中之景,首先作者心中要“动情”,即情动于衷,然后再根据情感的表达需要去选择相感应的具体形象之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这以情驭景有别于第二层次的触景生情。

例如对于“秋”,古往今来,或讴歌,或诅咒;或寓之于意,或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情有悲喜,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有了不同的姿、色、声、味、趣。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是这样描绘他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郁达夫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谈到画竹时,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艺术是相通的,写景也是如此。情在笔先,以情驭景,借景传情,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即使最常见的景也能成为情的涌发点。

习作片段(5)             阳光蹦进来

拉开布帘,推开窗,阳光立刻像小精灵挥着翅,扑腾进来。它在防盗窗上绕了一个弯,一蹦,轻轻地落在书桌上,站定,对着我裂嘴一笑。笑得很不自然,原来被防盗窗硬生生地割成一块块,一片片。窗外的阳光,一团团,在草坪上打滚,时有笑声入耳。

在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是灵性的不自由,还是什么?文字极有张力,迫使你透过文字去捕捉小作者微妙的情绪。而这些景物之所以着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那完全是作者以情为文,因情设景所致。

在第三层次的写景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多彩生活,在生活中孕育丰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的枝头结出丰美的写景之果。同时,也在写景中细化学生的情感,梳理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蓄积学生的情感

例如习作(6)                

读鲁迅的《故乡》,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小村岙。

我敬爱的爷爷奶奶身体还是那么硬朗吗?是否能挡住赤日炎炎在农田里干活?老家墙院外的小河还是那么澄澈吗?是否常有一群光屁股的孩童在河里翻腾?黄昏桥头的梧桐树下还是那么温馨吗?是否夜夜围聚着从村头到村尾赶来纳凉的乡亲?大人们高谈发生在自己周围的趣事,小孩在梧桐树下、在草丛中追捕一亮一亮的萤火虫,月儿不知何时爬上树梢,躲在婆娑的树影后柔善地微笑着,而桥下的河面上正泛着点点银光。

……

夜,阑了。月,更明了。人,也散了。

小作者在浓浓乡情的驱使下,选择了梧桐、明月、桥、小河等景物,构成一幅田园牧歌图,营造了柔和清丽朦胧如诗的意境。只要学生的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果仅靠他们在第二层次写景训练中浅尝辄止得来的那么一点情感体验,是很难写出灵动感人的文字来。

为什么秋雨的文章有感染力?为什么一部《文化苦旅》一版再版?一切源于厚重感,思想的深度,源于那深挚的情感;这些又靠他的为情造文、为情造景、为情造境、情景再造、情境创造来凸现。所以在第三层次的写景训练中,要促使学生在写景中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肤浅的情感上升为个性化的审美情感,使之成为一种情趣,一种哲思,一种立意……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的,但至少可以为我们写作指导提示一个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