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读《桃花源记》例谈文言学法

 zhangshu42 2011-08-22

细读《桃花源记》例谈文言学法


  在语文的学习中,困难最大的是文言文,费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而成效最低的也是文言文。这无怪乎“成也文言文,败也文言文”。自古华山一条路,但毕竟还是有路呀。学习文言文的路在哪儿呢?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浅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勤读成诵能背

  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多了,读顺了,好像文章是自己随口中说出来一样,那么你对文章的理解就达到一大半了。《桃花源记》里四字短语很多,节奏也挺鲜明,读来琅琅上口的,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又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都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景象之美俨然画面。我国古人学习语文时特别强调背诵的,完成不了指定的背诵内容,就会有“三味书屋”中所说的戒尺“侍候”你的。你看,古人对读的要求是多么的高啊!古为今用,读,“悦”读为先,“读”占鳌头,以背诵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要求,还能有趟不过的河、啃不动的骨么?

  二、注重词语积累

  字难读准,词难会意,读难断句,句难译全。这些都是“愚公”门前的“太行山”“王屋山”,只要我们挖山“不已”,“何苦而不平”?积累词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一词多义,如“寻”,在“寻向所志”中是“寻找”的意思,而在“寻病终”里是“不久”的意思。2.多词一义,如“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咸来问之”“皆出酒食”中的“悉”“并”“咸”“皆”全有“都”的意思;再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云”、“此中人语云”的“语”、“不足为外人道”的“道”、“无论魏晋”的“论”都有“说”的意思。3.古今异义,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古义为“鲜艳美丽”,而今义是“(瓜果、菜肴)滋味好”;又如“叹惋”,古义是“感叹惊讶”,今义是“叹息”。4.词语再生,像“落英缤纷”的“缤纷”可以再生为“五彩缤纷”,“豁然开朗”的“豁然”可以再生成“豁然贯通”、“豁然醒悟”,“怡然自乐”的“怡然”可以再生出“怡然自得”。5.古语今用,这课足以积累的成语还是十分丰富的,如有“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成语。6.顾此思彼,如“此中人语云”中的“语”是“说”(当然“云”也是“说”,“语云”即“对……说”),学到这里时要想:“语焉不详”、“一语破的”的“语”又是什么意思呢?看到“延至其家”的“延”,就可思谋“开门延盗”的“延”、“迁延岁月”的“延”是什么意思。7.留意通假,如“便要回家”的“要”与“邀请”的“邀”是相通的。以上词语在课文学完之后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对我们的语言不是一次丰富和巩固的机会么?

  三、不拘一格解读

  比如,读到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时,就联想我们熟悉的诗句、或成语,从而发散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想象。当你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时,是否会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造化钟神秀”、“秀色可餐”或者其它什么呢?当你读到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来评点的。又比如,你可以以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写导游词,演导游戏,有条理地展示景点,有情趣地说出美点,尽兴地想象看点。比如,你可以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桃花源记》的始末,了解人们对“桃花源”的猜想,了解方家对文本的另类说法。再比如,给文中的神奇画面一一取名,增强对课文的认识,融化对课文的理解——第一节一句话一幅画,依次是“烟霞捕鱼图”、“迷途忘返图”、“桃花飘飞图”、“渔人醉英图”、“痴迷穷林图”。还比如,以抒情音乐为背景,美读本文,神游其中,和陶渊明握手,与“武陵人”相见,同“刘子冀”“规往”……

  四、勇于质疑课本

  先哲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如,课本对“豁然开朗”是这么解释的:“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的样子。”在这里“敞亮”的“敞”是什么意思?宽敞,开敞,开阔。由是可知,注解中的“开阔”与“敞亮”不有重复之嫌么?又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合逻辑,令人生疑。此时,“往来种作”都像桃花村以外的人还说得通,而此时“男女衣着”都像桃花村以外的人,可能吗?桃花村以外的人的衣着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秦时”到“武陵人”入得“桃花村”时,“外人”的衣着无疑是会变变的。况且,桃花村的人“秦时”就在此定居,此刻怎么衣着会和“外人”一样呢?这太不合情理了。

  以上学法是可以试着迁移到其它文言文的学习中去的。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