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有关文献

 平平网 2011-08-23

《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有关文献

说明;《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普研究所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1、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创造性人才应同时具备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就个性品质而言,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进取心、质疑精神、较高的审美感以及丰富的想像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第40页)“深入探究、善于观察和联想、攫取多种信息、不断尝试新方法等是个体创造力的主要特征。”(第41页)“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品质特征。”(第55页)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学生观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及教学行为。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主动性、都有发展潜力时,教师才能积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体创造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对学生主动性、潜在性、独特性的认识。”(第46页)

3、关于知识对创造的作用:“从创造过程来看,知识具有3种作用;一是通过对知识灵活的分割组合,形成新的创造设想;二是在创造过程中,帮助创造者正确理解自己的假设,确定合理、恰当的方法;三是对所设想的方案进行检验,包括理论的证明和实际可行性程度的验证。”(第54页)

4、关于探究: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部标准要求学校的科学课程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并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第85-86页)

5、关于科学探究与问题:“科学工作的内容常常是从许多需要回答、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始于问题,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解题的活动。”(第109页)

6、关于学科学技术的3句名言:I hear…and I forget(我听了……我会忘记), I see…and I remember(我看见了……我会记住), I do…and I understand(我做过……我会理解)。”(第120页)

7、关于以学生为主体:“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就是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真正尊重青少年的独立人格,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活动的种种环境;唤起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增强自信心、进取心和创新能力。”(第164页)“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中,就要摒弃传统的‘教’的观念,而应考虑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自学——自己收集信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进行探索,自己进行评价。而与此相应的则是教材,严格地说应是‘学材’——学生学习的材料,它不再仅仅是为教师的讲授所准备的‘讲稿’,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学习过程所设计的融知识、技能、方法、人格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指南’。此时的幻灯、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直至网络,也不再是‘辅助’教学,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第165页)

8、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从源头抓起,否则则会徒劳无功。这里所说的源头是指培训教师的教师(包括各类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和培训所用的教材。”(第166页)

9、关于创造思维特征的性别:“调查也发现,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其创造性思维特征有明显的差别。男性的创造思维特征明显高于女性。在好奇心、想像力、意志力、观察力、分析力、自信心方面男性比女性强,而在崇尚权威、冒险精神方面则表现较弱。”(第189页)

10、          关于教育者的角色转变:“校长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启发者’,从‘课程的推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发展的参与者’,从‘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改革的主导和贡献者’;将遵守纪律的课堂气氛变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提问,提出各种质疑,不要只是提供权威的答案。再次,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第19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