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沟

 木易翁 2011-08-23

支沟

拼音:zhī gōu
分类

按照 经络分类法 此穴位属于 手少阳三焦经

按照 部位分类法 此穴位属于 上肢外侧穴位

按照 功效分类法 此穴位属于 清热穴

取穴定位

  【标准定位】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取法】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后皮伸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的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长伸肌。前臂后区的血管神经束由桡神经深支(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背侧动脉及两条静脉组成。在前臂后区的下段,拇长伸肌的深面,有骨间掌侧动脉的穿支,穿过骨间膜的下缘,进入前臂前区。

功效主治

  【功用】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主治病症】

  针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疗胁痛,习惯性便秘等。

  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肿,耳聋耳鸣,目赤目痛。

  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妇科疾病:经闭,产后血晕不醒人事,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麻痹瘫痪,肩背部软组织损伤,急性腰扭伤。

  其他疾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肺炎,心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上扩散至肘部,有时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临床运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慢性泄泻】

  主穴 天枢 大肠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脾胃虚弱者,配脾俞、太白;肝气郁滞者,配期门、太冲;肾阳虚衰者,配肾俞、命门、关元;腹胀者,配公孙;伴有脱肛者,加百会。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腑,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调理肠腑气机;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胀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疏肝补肾,脾虚、肝郁、肾虚诸种泄泻皆可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