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求发展
道路,各种惠农政策接连出台,走上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里程。 选准农业主攻方向:
“五业”并举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是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而发展需要产业,增收需要平台,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发挥我市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市农业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对具有产业和市场优势的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实行“五业”并举,选准了农业的主攻方向。
我市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及资源优势,多年来,农业发展一直依托这些优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粮食部分自给、依靠果菜增收、借助水产品创汇的农业发展格局。但是,这种多年形成的传统农业发展格局随着农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资源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水资源缺乏导致粮食生产减产,农民需要发展新的产业来弥补损失;海洋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导致捕捞企业转产转业,渔业也需要重新调整发展方向;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建设,广大农民对生活进步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更多创收出口型的经营型农业,种种变化促使我市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并要求确定新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农业发展主攻方向。
部分资源的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发展优势的权衡,最终促使市委、市政府把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五大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是一个果敢而重要的决策,产业优势的确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并逐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市场效益显著,农民增收明显。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我市处于全球最佳水果生长带,被誉为“水果之乡”,其中苹果以个头大、色泽美、口感好等特点闻名遐迩,一直是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经过老残果园改造、优质品种引进、强化水果管理,我市实现了水果业的恢复性增长,2005年,水果产值达到了21.3亿元,比“九五”期末提高近一倍,水果也重返俄罗斯、东南亚市场,并开始向欧洲高端市场挺进,年出口水果达11万吨。因为气候优势,对产地条件要求苛刻的大樱桃已经在我市发展到20余万亩,成了我市独具特色的又一优质类水果,市场潜力巨大。由于三面环海的口岸优势,动物病源等污染源少,我市被列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之一,进一步提升了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市委、市政府几年来鼓励引进了大量优质品种,成了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200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达84万吨,畜牧业产值为88.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76%和1.3倍。
走好农业发展道路:
“三化”联动
农民增收靠产业,而产业的有效发展则有赖于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与农业的互为开放与支持,形成工农业发展的协调互进结构体系,以及以城镇为中心的以城(镇)带乡、以农促工、以工辅农经济发展地域空间构造模式的有效形成及应用。为此,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实现“三化”联动方面,用大思路、大手笔制定的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蓝图,已结出令人欣慰的丰硕成果。
截至2005年年底,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8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3家,占全省总数的1/4;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居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之首;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占全省的50%。全市60万户农户在龙头企业的统领下从事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劲发展,使我市农业的资源整合能力空前增强,对外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国际竞争能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能力、农业可持续增长与发展能力、农业自然资本存续及其储备增加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质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全市农业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已达1400多家,利用外资十多亿美元,“十五”期间农产品出口创收年均递增速度高达23.8%,总额达41.1亿美元,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农产品品种12个,出口国家或地区110多个。
在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以农村新型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点、服务业为纽带和以城镇为依托和中心的农村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新格局已开始全面形成。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地区通过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全市“一岛十区”工业园和20个中心镇建设成绩斐然。新建、扩建了一大批中小企业项目,已初步形成一批包括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电子、新兴能源、建材、服装、家具等行业在内个性化特点显著、优势突出、充满活力的农村新型工业,成为所在地区经济的产业主导。以此为支撑,具有较强经济与产业承载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城镇快速形成,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在带动农村经济和促进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北三市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五”期间,市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建设项目2603个,其中基础建设设施项目885个,工业项目432个,第三产业项目380个,有力地推动了北三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已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大部分乡镇也由原先的“吃饭型”财政转变为“发展型”财政。
用足国家支农政策:“多予、少取、放活”
2001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北三市大开发战略,从2001年起5年内,适当增加定额补助,以壮大其财政实力,市政府每年筹集5亿元以上资金,支持北三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教育及人才培养等,对推动庄河、普兰店、瓦房店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其后,每年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2002年,在全省率先取消了果品特产税。2003年,实行减半征收农业税,决定对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引进、扶贫开发、市场开拓、生态农业、农业园区等基础建设追加专项资金达1.2亿元。2004年,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及两税附加,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达3.5亿元,直接发给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达8000多万元。2005年,对16个低收入乡镇实施了10项扶持政策,投资2500万元对650户农户实行了生态移民搬迁。可以说,“十五”期间,是市本级财政投入农业资金最多、扶持力度最大的时期。九次党代会以来,市财政支农资金已达46亿元,2005年支出16.6亿元,创市财政支农史上的新高,全市关心“三农”、支持“三农”的社会氛围迅速形成。
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近几年,市政府每年都有计划地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干一件大事。2004年,市县两级政府投入资金2.59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工程256项,一次性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问题。现在,农村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2005年,市财力投入资金2.7亿元,新建和改造了67所乡镇卫生院、5所急救分中心、27个急救分站和6所妇幼保健院,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过几年努力,我市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全市有108万农业人口参加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去年还出台了《大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在全市实现了低保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500元至1800元,是全省最高水平。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的步伐,在农村县区新建了10个工业园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统筹城乡求发展,与时俱进谋振兴,有了农村的发展,才有全市的发展,只有农村的振兴,才有大连区域的全面振兴。九次党代会之后,在《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指导下,我市农村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即将出台,十次党代会之后,全市农村发展必将实现更大的跨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