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锅包肉”的发源地是在哈尔滨,可您知道是出自哪家老店吗。 前段回鱼妈家,终于吃了顿超级无敌正宗的“锅包肉”。 这家老店叫“老厨家”,不太起眼儿的一家小店。 店里还有写着“老厨家”百年历史的文字,给大家叨唠叨唠吧。 1881年(清光绪七年)“老厨家”的前身“真味居”在北京东城东华门大街开张了,店主名叫郑兴文。 郑兴文(1861—1938)是郑家从厨第一人,他的父亲郑明泉是京城颇具实力的大茶商,家道殷实。郑兴文14岁就随父亲走南闯北,驰骋商界,对各地美食有所了解,后发展到不仅喜食美味,还对饮食文化、菜肴制作产生浓厚兴趣。16岁时被父亲送到官府人家学习官府菜的制作,为了掌握各官府菜的制作要领,他曾到不同籍贯的官员家中学厨。经过几年的努力,技艺长进很快,20岁便能独立操作,并根据自己的见解不断对所学菜式加以改进、创新、完善,渐渐地形成了“郑家菜”独有风格。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十五,由本家,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的举荐,郑兴文带了十四个技术过硬的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滨江关道衙门,当上了官厨。 这期间郑兴文为了迎合首任道台杜学瀛的南方口味,他结合了北方熏制方法与南方卤味的特色,研制出鸭肴美味“熏卤鸭”、汤鲜肉嫩的“清炖狮子头”。当时府中官员经常要与在哈的俄国人打交到,为了招待外国使节,道台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想,郑兴文把一道咸鲜口味的“焦炒肉片”改成酸甜口味的菜肴,给洋人品尝,洋人食后大加赞赏,以后洋人再到府中就点名要这道新式的“焦炒肉片”,郑兴文想,这道菜这么一改,就不是原来的“焦炒肉片”了,它变成了一款新的菜肴,为了区别这两道菜,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制作方法给它起名叫“锅爆肉”。后来郑兴文在道台府又研制出:道府晾肉、樱桃肉、口福肘子、多子多福等菜肴,都成为道台府的名菜。 1919年,郑兴文年迈谢职(当年58岁),在道台府工作了12年,曾为10几任道员料理膳食。 1922年,“老厨家”第二代传人郑义林(1904-1972)子承父业,在埠头区的俄国街(今道里西十道街)挂匾营业,这期间“老厨家”以菜式新颖、口味独特而被食客交口赞誉,生意异常火爆。名扬东三省,成为哈尔滨最早的私家菜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哈尔滨。日本各大财阀纷纷涌向哈尔滨,开工厂、办洋行……。“老厨家”的生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天天“人满为患”,没想到这只是一段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暂短的虚假繁荣。 从那以后,日本侵华战争扩大,物资严重匮乏,日伪统治者从1938年开始实行面粉等一系列物资配给制度,取消了私人粮栈,虽对饭店业有每家三十斤面的供应政策,但这点粮对开店营业起不了多大作用。“老厨家”也把几年的积蓄,全搭进去了,到了实在坚持不下去的地步。就这样,“老厨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于1938年5月,被迫停业。 1938年秋,77岁的郑兴文怀着对日本鬼子侵略祖国的憎恨离开了人世。他在去世前,把郑义林托人安排到道外六道街“厚德福饭庄”上灶,郑义林在“厚德福饭庄”工作了14年,直到1952年8月5日停业。 五、六十年代,郑家厨师一直想重树“老厨家”这块金字招牌,但都因历次的政治运动所限制,没能如愿。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到处呈现一派勃勃生机,这时“老厨家”第三代传人郑学章(1940年生、郑义林之子)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深感“老厨家”重见天日的机会来了,他把两个儿子郑树国、郑树森送到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去深造,让他们掌握更科学的烹饪技术,用精湛的厨艺及先进的营销理念为“老厨家”重新开张积蓄后劲。 2000年3月11日,“老厨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郑树森兄弟二人,不负前辈厚望,在哈尔滨动力区文政街重新树起“老厨家”这块百年餐饮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郑家的百年厨艺、独特的家传美味。 “锅包肉”是当家菜,几乎是每桌必点的菜。 菜码还挺大,配料没啥胡萝卜丝和葱丝,只有零星半点儿的香菜碎。 味道兼有北方菜系的咸,还有点西洋风味的甜酸。 口感偏脆,不是外酥里嫩的感觉,酸甜度掌握的很好,汤汁不多也不浓。 不愧是与“国际关系”有关的一道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