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迟福林:治理通胀重在改革突破(全文)

 昵称4735378 2011-09-04

 

中国治理通胀,在关注短期因素的同时,更要关注通胀形成的体制因素

  对于转型国家来说,治理通胀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前不久去越南访问,越南的通胀4月份同比增长17%,大大高于年初确定的7%的控制目标,持续通胀已成为越南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

  中国当前通胀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我认为,中国治理通胀,在关注短期因素的同时,更要关注通胀形成的体制因素。就是说,治理通胀重在改革突破。对此,我概要地谈谈以下3点看法。

  第一,投资膨胀是本轮通胀的重要因素。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各地投资冲动都很大,抓项目、赶速度是一个普遍的倾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GDP增长预期性目标是7%,而31个省市区提出的目标平均达到10.5%,高出全国规划目标的50%。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下,投资过热怎么可能避免?我国投资率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2009年达到47.7%,2010年达到48.6%,2011年投资过热的趋势仍然相当明显。投资过热,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中长期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也使治理通胀的难度不断加大。

  第二,有效治理通胀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尽快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从短期来看,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工资上涨、积极的社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加上货币发行量增加,都是刺激价格上涨的短期重要因素。但是,从中长期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代替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中长期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稳定的战略性选择。这就需要把短期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与中长期实现消费主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为此,需要努力尽快转变投资主导的发展方式,扭转消费率下降的趋势,使最终消费率在未来5年从2010年的47.4%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从2010年的33.5%提高到45%左右,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第三,要提高消费率、实现消费主导,关键在于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长期膨胀,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相关。从地方层面看,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重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上重化工业项目为突出特点、以资源配置的行政控制为主要手段。虽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内外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它不可避免地带来投资的长期持续膨胀,导致一系列结构性失衡。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相当多的体制性约束。就是说,约束政府的投资冲动,就要下决心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努力消除通胀的体制性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