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失三号

 昵称4927913 2011-09-06
 
秦失三号
 
原文: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通祈)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帝者,天也)之悬解。
[解]
         老子死了,秦失前往吊丧。秦失到老子尸体前干叫几声就出来了。
         老子的弟子问秦失:“他不是你朋友吗?”
         秦失回答说:“是的。” 
         老子的弟子问:“那你这个样子吊唁,也可以?” 
         秦失说:“可以。开始时我以为这里的人都是至人(引典故——孔子问游是),而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来吊唁时,有老年人哭他,就像哭自已儿子一样;有年青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妈妈一样。他们之所以会聚到这儿,一定有不想讲话而讲话、不想哭而哭的。他们这样做,违背了自然法则,也违背了人的真情。他们忘掉了人的生死乃受之于自然。该你老师生的时候,你的老师应时而生;该你老师死的时候,你的老师顺势而去。知道应时顺势,哀乐的情绪就不会进入心中。古时候把死称做‘帝之悬解’,意思是:人生在世,是上天把你捆吊在那儿;死了,是上天给你的解脱。”
 
 
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里的“失”应该读为“逸”,是飘逸的“逸”或者“佚”。秦失三号而出,勉强哭号了三声就出来了。这下给老子办后事的弟子们就有意见了,问他“非夫子之友邪?”先生您不是与我们老师是道友吗?秦失回答说,“当然是啊”。能给老子当朋友的人,绝对是道友,是同道中人。弟子们于是又问了,“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想来这些弟子们应该是接受了“道家”的一些规矩,比如治丧之时,应行“观化之礼”,诸如此类的。

这个时候啊,弟子们肯定都是遵守了道家规矩的,但结果呢,反而看到老子的道友秦失先生违反规矩,三号而出。他们当然就有疑问了,您老先生为什么要打破规矩呢?这样做合适吗?行吗?

秦失就说了,“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是啊,刚开始,我来悼念你们老师的时候,我以为这里的人都是学道的人,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啊。为什么呢?你们有的老年人在哭,就像死了自己的儿子;有的年轻人在哭呢,就像是死了自己的母亲。你们这些人今天到这儿来,未必有什么很充足的理由,很多人可能也并非老子的亲戚,并非老子的朋友,不外乎就是邻居呀什么的。他们在这儿来哭,都是违返了自然,违背了天性的

“古者谓之遁天之刑”,什么是遁天之刑呢?生,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一种恩惠,但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要死,这个,就是“遁天之刑”。你们这些人,都没有遵循这个道理啊!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夫子来,你们的老师该他来了,那是因缘和合,用现在的话说,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常说的孔夫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伟大领袖毛主席,等等,用佛家的话来说,这些伟大人物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整个人类“共业”的召唤。当然,也可以说他们是“乘愿再来”。他降临这个世界,就是世界、社会的一种需要。但是,没有不死的人,释迦牟尼佛八十岁还是要圆寂嘛。人的生、老、病、死,就是道的一种运行,是道在人身上的一种体现。生是道的运行,死也是道的运行。所以我们要顺从大道的这种运行啊!我丑,是大道运行的结果,我只能顺从;我漂亮,也是大道运行的结果,我也只能顺从。不能说,哦,我长得太漂亮了,我不乐意,我要去自己毁容,没有这个必要嘛;相应的,我长得丑,我就去美容,其实也没有必要嘛。用中医的观点来看,随便在自己的身上动刀子,扰乱自己身体的阴阳,这本身就不是个好事情。

所以下面就说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个就是《养生主》中最重要的一条了。如果要谈养身、养心,我们就一定要学会安时而处顺!

时,就是我们的客观环境,我们的时节因缘。自己的家庭、朋友、身边的环境会发生一些变化,那是不会以你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就要学会安时,安于这种客观现状处。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就是“君子固穷”,等等。但光是安时,安于现状还不够,还要处顺。运气来了,我不会拒绝;麻烦来了,我也不会拒绝。处顺,就犹如我们在长江中顺流而下,很顺畅,很随顺。如果谁要逆流而上,那就会很费力,所谓水往低处流,也是这个意思。

“哀乐不能入也”,很多人不能做到安时处顺,就是因为喜怒哀乐在起作用。我们总想有所作为,目的达到了,就乐;达不到呢,就哀。不论是哀还是乐,都会使我们的心智失常,引起心理的不健康。如果达到了哀乐不能入,那么我们的修养就已经达到很了不起的水平了。所以,我们应该拿这条“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贴在脑门上,以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我们的功夫也是要做在这个地方。如果我们既不能安时,又不能处顺,还有大起大落,还有或哀或乐的心思在其中蹦跳,那就根本谈不上修行!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达到这点。《道德经》中也说起过这一点,要宠辱不惊嘛。

另外呢,我们观察他人的修行如何、状态如何,也可以用这一点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一个真正有修行、有功夫的人,如果他做不到这点,那他就是吹牛,没有真本事。做到了这一点的人,你就不能小看他,因为这个人就是真正有道的人,有修为的人!哪怕他可能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但他是道人!

这一句“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帝,就是大道;县,通悬,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有挂碍。我们经常说事情没有做好,心里面是悬起的。悬起的,就是有挂碍。为什么会悬起呢?我们都是有情众生,都有喜怒哀乐,都有种种烦恼,所以自然就心有挂碍。心是悬起的,说明身心都有所束缚。解,就是解脱。真正要想“解”这个“悬”,就只能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做到了这点,你就解脱了。

所以,道法不多,就是这个!怎样才能使自己做到这一点?有些人几十年修炼都做不到,不从这里入手,最终自己的功夫就白费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个方面来要求自己。如果我们成天都在打妄想,那就绝对没有做到安时处顺,哀乐、烦恼就自然多多,这是铁的定律,谁也摆脱不了。做到了这一点呢,就是帝之悬解,就该给你道喜了!说明你在解脱道上,就有成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