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话伊始,郑石岩老师拿出从台湾带来的铁观音,说是今年春茶中的上品,于是边品边聊。我们的谈话竟是从茶说起。 1 “茶禅一味”与“禅修” 胡见素: 郑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被认为是本性高洁之物。古代的文人雅士讲究“以茶修身,以茶养生”,他们通过品茗以物趣而达雅趣;以茶为食的饮食调养和以茶为媒介的精神修养,可谓养心、养身并重。而静修坐禅者饮之可“顿了本心清净”,有“清茶在握,深求禅悦”之感。品茶与参禅,如何理解“茶禅一理,茶禅一味”? 郑石岩:品茶是个过程。可观,可闻、可听(茶粒入壶的声响)、可受(味觉,握壶的温热变化)、可意(正如你说的饮之可“顿了本心清净”),让人的五官皆为之所动。 胡见素:昨天,您在上海书城接受媒体联合采访之前,一个人席地而坐,闭目打坐15分钟,仿佛入定一般。您认为禅是东方的智慧,是人内在的学习。现代人如何能做到“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郑石岩:日本和美国相关的研究发现:在一定时间内,坐禅者的耗氧量会减少,身心舒缓;皮肤电阻升高,表明放松不紧张;心跳缓慢身心感到舒适;出现α脑波,让身心安定,血液中乳酸盐浓度下降,焦虑得到缓解。这表明静坐是有益身心的良方。 我在39岁那年登山时,不慎把脊椎跌断,当时医生说我下半辈子恐怕要在轮椅上度过了。想到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痛苦不已。一日,太太对我讲,平素你不是总给别人进行心理辅导,这回你需要说通自己,她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与其消极不如积极面对。我从7岁开始学佛,一直对禅修感兴趣,于是我强忍疼痛尝试以打坐念佛进入禅定, 40分钟之后,我觉察到体内脊椎发出了轻微的‘咔咔’声,脚底发麻,通身舒畅,自然开禁。连自己也没想到是竟能一点点地站了起来?!……5年后我完全康复,后来我的主治医生说这是“医学奇迹”。 禅坐不仅有益身体,是天然的休息方法;也是一种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心灵修持。它培养人的清醒的直觉;使人专注、增加同理心,净化自己。 现代人生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生活情境是竞争,社会现实是功利和快速变迁。人们容易迷惑于眼前林林总总的事物和现象,一味外求而找不到自己,导致心灵焦虑、紧张和忧郁。禅本质是一种心的效能训练,人的内在学习。它使心灵生活得以提升,保持生活的平衡、悦乐和满足感,帮助现代人找到清醒、安定和自在感。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生活智慧的体现。 2 “以戒为师”与“自净其意” 胡见素: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采访到一些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在外人看来他们事业成功,实际上他们由于忙碌,常常顾及不到家庭、身体,常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有不少如此。您作为心理学者,为许多人做心理辅导,在您看来,大陆和台湾,为什么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反而感到不快乐?他们的心魔何在? 郑石岩:现代人的心理症状基本上归纳为:焦虑、紧张,表现为内心惧怕和不安全感;忧伤,害怕失去、逃避,消极处世,严重的导致忧郁症;愤怒、不满,心浮气躁。这三个分别心如同“杀手”,造成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失衡,导致不幸福、不稳定、不和谐。 勤奋、努力、拼事业本无可厚非,但不要因追求名利而把生活当成手段。现代人爱慕虚荣,生活在激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中,外表富有内心苍白;物质生活看似安稳,而精神生活却显得不安。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上下交相争利的窘困局面,大部分人贪图功利过度地工作,昧于伸展自己的本真,而勉强追逐时髦,精神上的压抑使他不快乐。 胡见素:您有个观点,身处E时代的社会里,人应“自净其意”,不为物役,成为知足的生活实现者、自我肯定的生活创造者。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用志不分,从清净中孕育精神从而积极入世? 郑石岩:生活原本单纯,但现代人由于过度享乐反而造成身心的脆弱。人只有在清醒之时,才能做正确判断;在宁静心境下,才能展开创意;在善良心智下,才能把事做好。人如果不懂得净化自己,就失去智慧的妙用。菩萨的本意是“觉悟情”,每个人的心中都蕴藏着无限慧性,只要你心清净,就会发现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通过清净的情感,才可能感受到人际的和谐;通过清净的生活,才能清楚看出生之活泼和喜悦。 不必逃避山野,身居繁华也能做到“莫妄想”,正如佛经所说的“自净其意!”从而防止人的异化,这就是道。 3 胡见素:生命、世间无常。您认为,无常就是变化,就是非确定性。那么现代人如何清醒地面对生活、认识生活,以平常心与无常共处,实现自己? 郑石岩:每个人都不相同,你不可能活出别人的样子。人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己。 胡见素: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如来? 郑石岩:没错。我写过一本书《活出自己的如来》。每个人都俱足如来本性,不假他求。比如出租司机把乘客送到目的地成就他的欢喜;清洁工在打扫街道时成就他的菩萨(觉悟情),媒体负责的报道成就我们的责任…… 胡见素:这里特别想问您的是,在1989年,您为了研究、写作,毅然放下行政工作,您说您退休前也曾经灿烂过?您说的“曾经灿烂”指什么?您在《胜任自己》一书中引用“难舍能舍”,又是什么含义? 郑石岩:(听后他不禁笑出声来) 如果当时我不离开行政工作的话,凭借工作业绩和影响力,(职务)应该可以“再上一层楼”。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问我为何这么做?我说趁我脑子还清醒,以往做过的事情尚能归纳、书写的时候,整理出来。人生就是把握当下,过去就过去了,不舍去现有的灿烂,就不会抓住未来的灿烂。不是说我曾经灿烂而是应该讲,我人生的每一段都很灿烂。比如我做行政工作阶段很灿烂,但如果当时我若没有割舍,我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为文著书)灿烂。 胡见素:当下人总想得到,不愿失去。从您身上却看到:人要懂得舍得。 郑石岩:你手中握有一个东西时,只有当手张开,才有弹性,才是灵活的。“舍”不意味什么东西都不要。你手里握着一个馒头,你有的只是“馒头的手”,只有当你放下馒头,你的手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我所谓的“舍”,是观念的“舍”。我在给企业家上课的时候,常常提及的问题:企业对自身以往的成功,常常沉浸于得意与陶醉。可是往往昨天成功的方法可能会是明天失败的诱因。“舍”并不是“不要”,而是舍去原来的刻板思考,然后又因应变化找出对策。 4 “勇于任事” 胡见素:作为一个心理学学者、教育工作者,作家,某种程度担负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您在《禅-生命的微笑》说过,禅讲承担。一个人肯于承担,肯对生活负起责任,他的生命就是坚强,而且是会微笑的。您认为您的责任、担当是什么?您认为作为媒体的责任,担当是什么? 郑石岩:负责任需要“一以贯之”。对工作,对家人,对读者,对心理病患者,一贯如此。我做了三十几年心理咨询的义工的工作,不受任何报酬。我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人开车几个小时来听我演讲,只为对我说以前帮助过他,他特意来看我。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我的专业所学。一个人尽自己的能力,可以与别人分享。愿意与人分享,就会产生价值。 一个企业界人士,如果他肯为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的员工负责、担当的话,他的口碑就会好,他的事业就会良性发展。每个企业的员工对企业向心力都不同,“担当”就是每个人的风范。企业如此,媒体亦是如此。 媒体作为社会的公器,对社会十分重要,赋有教化、监督、沟通的功能,所以当媒体负起责任的时候,这个媒体对社会就有积极正面的贡献。 肯于担当负责,在我看来就是我们生命世界的活水源头。人愿意为自己负责,这个人才会活得好。一个社会培养了负责的性格,这个社会性格才会坚强。从心理学专业角度看:心理的症状是正当受苦、负责的代替品。负责本身是“心苦”的,但都会是“先苦后乐”。肯担当背后的含义是幸福。 胡见素:古人曰:立功、立德、立言。在常人看来,您是成功的政府行政人员,立功;您做了三十几年的义工而分文不取,立德;您著书40余本,以书度人,立言。您如何看待? 郑石岩:不为“立功、立德、立言”而为,而是跟随本心为之
5 胡见素:知道您在台湾“9.21”大地震的第二天,就参与义工行动,为地震灾区的人做心理辅导,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之后,您用了7天时间就写出《我要站起来》书稿,免费提供给基金会印制成书分发;在今天东南亚发生海啸之时,这本书又还被翻译成英文提供给当地人。您认为:一个公民社会,义工是身为公民“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的修为吗? 郑石岩:义工是利他主义的一种表现,本质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自我的延伸,从小我走向大我,它会产生社会责任感。 从事义工,让我们能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容易体谅别人。在台湾,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关心弱势群体。这对社会产生向善的正面作用。 6 胡见素:如何不枉此生,成为一个“慈悲、自在、智慧”大写的人? 郑石岩:坦然接纳自己就是自在。佛教的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你是你自己的实现”。唯有以接纳、承担和赞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否则就会迷失。真正的觉醒就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 采访后记: 郑石岩老师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目光柔和,笑容可掬,那笑容仿佛是渗透到你心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一种祥和、从容之感。 郑石岩老师又是个充满智慧的长者。他娓娓道来,把世间纷乱、人心纠结,一一化繁为简,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和见地。 他是教育学者,有为的行政官员、心理学派创建人,畅销书作家、社会知名义工、虔诚的佛教徒,而在我看来,他一如他所写书中做倡导鼓噪的,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接纳自己,实现自己——大写的人”。 人是未觉醒的佛,佛是已觉醒的人。人生在世,做一个“觉悟 ·情”的人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