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百法(57---58)

 xsl868 2011-09-18
作文百法(57---58)  
 

57.考虑好怎样过渡

 

写文章,层次(结构段)之间、段落(自然段)之间、句子之间, 要衔接连贯。这是一篇优秀文章的重要之一。怎样做到“衔接连贯”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文章由一层意思转向另一层意思、由这段转向另一段或 由这句转向另外一句时,给当中搭个“桥儿”。这就是过渡。

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就能够使文章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结构 紧凑,层次分明,就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反之,缺少这样的过 渡,文章自然就会显得松散,前后不连贯,甚至让人难以理清事情的来 龙去脉。

如何考虑、设计过渡呢? 首先,要考虑好过渡的形式。

过渡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用词语过渡(即过渡词语),用句子过渡(即过渡句),月一个简短的段落过渡(即过渡段)。文章再由一句话 转向另一句时,多使用过渡词语;在由一段转向另一段时,既可以使用 过渡词语,也可以使用过渡句,在由一个层次转向另一个层次时,不但 可以使用过渡词语、过渡句,还可以使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过渡段, 承上启下,把几部分内容连成一体。过渡段只用于文章层次之间的衔接; 在一篇文章中,不能过多地使用过渡段。

另外,提醒同学们:在构思、布局谋篇阶段,设计好层次、段落之 间的过渡,是考虑的重点。至于句子之间的过渡,到下笔行文时重视这 一点,就可以了。

第二,要依据文章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恰 到好处的过渡方法。

(1)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的,可以用“也”、“再”,

“又”“另(另外)”、“还(还有)”、“既”??,也(又)??”

“一边??,一边??”、“一方面??,(另、又)一方面??”、

“不是(是)??,而是(不是)??”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参观完了前院,我们又顺着甬路,穿过绿荫,来到了后院。

②妈妈既关心我的学习成绩。也关心我的身体。

(2)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顺承关系的,可以用“就”、“便”、

“才”、“于是”、“先”、“再”、“接着”、“然后”、“最后”、

“跟着”、“起先??,后来??”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自从那次闹了矛盾,我们俩的关系便逐渐疏远了。

②起先我对他的这些做法很不理解,后来经过一次具体接触,我真 正了解了他的人格。

(3)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后面的意思比前面的意思 更进一层,或由轻到重、或由浅到深、或由易到难)的,可以用“更”、

“还”、“甚至”、“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 又、反而)??”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爸爸重视自己的仪表,更重视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

②奶奶不但自己勤俭节约,还教育我也要这样做。

(4)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前后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后面的内容不是顺着前面的意思写,而是转了一个“弯儿”)时,可以

 

用“倒”、“不过”、“可(可是)”、“但(但是)”、“却”、“然 而”“虽然??,但是??”、“尽管??,可是(却、而)”等词语 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爸爸对自己这么“抠门儿”,对我倒是满大方的。

②尽管花朵很小,香味却很浓。

(5)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的,可以用“由于”、“所 以”、“因此”、“因为??,所以??”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由于老师的热情鼓励,我终于重新振作起来。

②妈妈因为热爱学生,所以也赢得了学生的爱。 第三,过渡的语言要灵活、自然,与文章内容浑然一体。以描写景物为例:

(1)可以通过描写作者的动作,把景物描写连接起来。如:“沿着 石径走到院子里??再往前走几步,一簇簇菊花呈现在我面前??我俯 下身子,凑近花丛闻了闻??”作者通过几个动作就把院子的景象、菊 花的景象、菊花的香味这几层意思自然连接起来了。

(2)可以通过介绍景物的位置,把景物描写连接起来。如:“菊花 旁边是一排冬青树??右边的柿子树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作者 通过“旁边”、“右边”这些表示方位的词,既写清了景物的位置,又 把两个景物自然连接起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视线的转移、人物的语言或对话等把景物连 接起来。

【思考练习】

(1)“过渡”指的是什么?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何考虑、设计过渡?

(2)拿出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想想哪些地方 缺少“过渡”,哪些地方“过渡”有失误,然后动笔改一改。

 

58.考虑好如何照应

照应,即前后关照,呼应配合:就是前面说的话,后面有个着落; 后面讲的事,前面有所暗示。就是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 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

前文要有所预示。这样,文章的结构就严谨了,情节就周详、缜密了。 都有哪些主要的照应形式呢?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照应呢?

(1)考虑好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一下笔,

就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如:

题目:这节历史课使我受到了教育开头:小学 6 年,我上过的课不计其数,其中使我受到教育最深的 是一节历史课。

题目:游泳能手——小菊 开头:我家屋后有一条河,河面上建着一座水泥拱桥。我们村里的

孩子都喜欢在这条河中游泳。说起游泳能手,可要算我的好邻居——小 菊了。

这种照应形式,文章一下笔,就“书归正传”、开宗明义,照应题 目,便于把文章写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有助于一下子吸引住读者, 能有效地避免“偏题”现象。行文当中,时刻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与题 目相照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集中; 如果不注意照应题目,就容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2)考虑好尾题照应。 尾题照应,就是使文章的结尾与题目相照应,通常又称“结尾扣题”,

即结尾点明文章题目的含义。如:

题目:理发员叔叔真好

结尾:理发员叔叔真好,他有一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心! 题目:我是这样的人 结尾: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长得像男孩子,性格也像男孩子。 文章结尾,归纳全文,照应题目,具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效果,

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读者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受到 感染;具有收拢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放得开、收得拢,严密紧凑,浑然 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考虑好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 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首尾照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圆合照应。即首尾内容圆合为二。如,《我是这样的人》: 开头:我的性格不像一般女孩子那样温文尔雅,生得浓眉大眼,声 音洪亮,做事总是粗手粗脚的,有点像张飞,所以我就获得了这个“张飞”的雅号。 结尾:好了,我的自我介绍结束了。对啦,还要声明:现在同学们不叫我“张飞”了,而叫我“小健将”了。我已是训练有素的、名副其 实的体育尖子了。

②重复照应。即结尾再次重复开头的内容。如,《我爱家乡的景色》: 开头:我的家乡位于北京东北,是密云境内的一个小山村。哪里的

景色可迷人啦! 结尾:我爱家乡迷人的景色。

③因果照应。即开头交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结尾点明事情的结果 或原因。如,《家乡变了样》:

开头:过去,我的家乡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穷山村。这些年,家乡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尾:感谢共产党,是党的富民政策使我的家乡变了样。

④问答照应。即开头设问,结尾作简要概括的回答。如,《向大家 介绍我》:

开头: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年级,说话就要小学毕业啦。你们 想认识一下我吗?想知道我的一些“秘密”吗?

结尾:这就是我,一个爱美、遇事爱掉“金豆子”的小姑娘。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照应形式外,构思布局时,还可以考虑一下总分 照应(总述与分述相互照应),伏笔照应”(前有伏笔、暗示,后有交 代、照应),反复照应(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突出中心主题,

有意将重点内容进行两次或多次的重复)。

【思考练习】

(1)“照应”指的是什么?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照 应,考虑好每一方面的照应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拿出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想想文中运用 了哪些形式的照应,哪些地方还缺少照应,然后动笔改一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