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第七单元 (高教授主讲)

 朦朦相遇 2011-09-20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2分)

  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无茯苓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
  (1)脾胃虚寒证。脘绵绵作喜温喜按,自利不渴,呕吐,大便稀溏,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霍乱、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证候】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得温按则痛减,神疲乏力,虚怯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配伍意义】
  本方主证为阴阳气血俱虚,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虚寒。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辛甘化阳:饴糖、大枣、甘草,桂枝、生姜
  酸甘化阴:饴糖、大枣、甘草,芍药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证候】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阳明寒呕。胃中虚寒,食谷欲,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头痛,干,吐涎沫。
  (3)少阴吐利。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中焦虚寒证 证候辨识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脉迟
  □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出血,血色暗淡 ---理中丸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小建中汤
  □呕吐,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 ---吴茱萸汤

  细目三: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亦可用治太阳病误汗亡阳。
  【配伍意义】炙甘草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相合之峻,益气守中兼能护阴,使回阳逐寒救逆而无重劫阴液和致虚阳暴散之虞。

  细目四: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炙甘草 木通 大枣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亦治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及血虚受寒、月经不调、经前腹痛诸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匿要略》)
  【组成药物】黄芪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证候】血痹。肌肤麻木不仁,关脉微,尺脉小紧。
  中风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妇女产后、经后身痛等属于气虚血滞者,亦可应用本方治疗。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组成药物】熟地 鹿角胶 肉桂 麻黄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证候】阴疽。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