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祛暑剂 温里剂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11-13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暑益气汤组成药物的是
A.西瓜翠衣、荷梗、西洋参
B.西洋参、麦冬、石斛
C.知母、黄连、竹叶
D.甘草、荷梗、粳米
E.香薷、白扁豆、厚朴

2.某患者症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者。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竹叶石膏汤
B.当归补血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清暑益气汤
E.生脉散

3.患者腹痛月余,时有发作,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治当首选
A.理中汤
B.小建中汤
C.吴茱萸汤
D.香砂六君子
E.逍遥散

4.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甘草
C.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D.吴茱萸、人参、白术、大枣
E.吴茱萸、人参、白术、甘草

5.吴茱萸汤的功效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E.以上都不是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清暑益气汤药味组成为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和西瓜翠衣。

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清暑益气汤可治疗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等症状。

3.【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理中汤可治疗腹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等症状。

4.【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吴茱萸汤的药味组成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和大枣。

5.【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吴茱萸汤的功效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细目六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舌红苔少,脉细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病证为温病后期,阴液已伤,余邪深伏阴分所致。此阴虚邪伏之证,若纯用滋阴,则有滋腻恋邪之虑:若单用苦寒,则恐化燥伤明之弊。故治以养阴与透邪井进。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入络搜邪,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即如吴瑭自释:“此方有先人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人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生地甘凉,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滋阴降火。二药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为臣药。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以助青蒿清透阴分伏热,为佐药。

诸药合用,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共奏养阴透热之功。
 
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

组成:当归、生地、黄芩、黄柏、黄连、熟地各等分,黄芪加一倍。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发热、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配伍意义:本方用治阴虚火旺所致盗汗。治宜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生地、熟地人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滋阴养血,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其为君药。

盗汗因于水火不济,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

诸药合用,养血育阴,泻火彻热,益气固表,标本兼顾,可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发热盗汗诸症相应而愈。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细目一 概述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祛暑剂适用于夏月暑热证。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故暑病多表现为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等一系列阳热证候。此外,暑病常有多种兼证: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又往往出现口渴喜饮、体倦少气等症;夏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湿热交蒸之中,故暑病多夹湿邪,常兼胸闷、泛恶、苔白腻等湿阻气机证;夏令贪凉露卧,不避风寒,加之腠理疏松,阳气外泄,为病易兼夹表寒。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运用祛暑剂,应注意辨别暑病的本证、兼证及主次轻重。暑病病情各异,兼证不同,治法用方差异甚大。

(2)暑多夹湿,祛暑剂中每多配伍祛湿之品,是为常法,但须注意暑湿主次轻重。如暑重湿轻,则湿易从热化,祛湿之品不宜过于温燥,以免灼伤津液;如湿重暑轻,则暑为湿遏,祛暑又不宜过用甘寒凉润之品,以免阴柔助湿。
 
细目二 祛暑解表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一斤、白扁豆、厚朴各半斤,酒一分大。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夏日乘凉饮冷,感受重湿所致。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湿,内化脾胃之况滞。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具有祛在表之寒湿之功,是夏月解表之要药,为君药。厚朴辛香温燥,行气化湿而解胸闷,去苔腻,为臣药。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能渗湿消暑,为佐药。入酒少许为使,温散以助药力。诸药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效。

细目三 祛暑利湿

六一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泄泻。
 
细目四 祛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分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暑热内侵,耗伤气津所致。治宜清热祛暑,益气生津。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泻火,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泻火滋阴;竹叶甘淡,清热除烦,共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细目一 概述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凡因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因外寒直中三阴,深人脏腑;或因过服寒冷,损伤阳气,症见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里寒证者,均可使用温里剂治疗。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辨清寒证所在的部位,有针对性地选择方剂。

(2)辨清寒热的真假,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3)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斟酌药量大小。

(4) 阴寒太盛,服药人口即吐者,可于本类方剂之中反佐少许寒凉之品,或采用热药冷服的方法,避免寒热格拒。

(5)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温里剂,以免温燥药物重伤阴血。

(6)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
 
细目二 温中祛寒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诸证皆由中焦脾胃虚寒所致。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以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补并用,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炙甘草与诸药等量,其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之主方,凡中焦脾胃虚寒所致之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多涎唾、久久不已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是异病同治之典范。

全方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 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院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寒甚者, 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 可加获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美.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 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当温中补虚,兼以养阴和里、缓急止痛。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中饴糖甘温质润,重用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桂枝辛温,温阳气,祛寒邪;白芍酸甘,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共为臣药。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均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既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胃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苍白滑、脉沉弦或迟。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编辑:蓟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