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温里剂(一)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3-14
1、大建中汤的组成药物是()
A.生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
B.蜀椒、人参、干姜、胶饴
C.蜀椒、人参、干姜、炙甘草
D.蜀椒、生附子、干姜、肉桂
E.人参、干姜、桂枝、炙甘草

2、理中丸除温中祛寒外,还具有的功用是()
A.和中缓急 
B.和胃止呕 
C.降逆止痛
D.养血通脉
E.补气健脾

3、患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痢,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治疗应首选()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四逆散
D.右归丸
E.大建中汤

4、回阳救急汤除回阳救急外,还具有的功用是()
A.益气养阴
B.养血通脉 
C.益气生脉 
D.活血止痛
E.养血敛阴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当归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生姜、芍药、桂枝
B.大枣、桂枝、生姜
C.黄芪、桂枝、芍药
D.芍药、生姜、大枣
E.桂枝、芍药、大枣


答案解析

1、B 

【答案解析】大建中汤组成:蜀椒、人参、干姜、胶饴。故选择B。

2、E

【答案解析】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故选择E。

3、A

【答案解析】四逆汤主治寒厥,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腹痛下痢,神衰欲寐等。故选择A。  

大建中汤的腹痛特点是: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

4、C

【答案解析】本方的功用是回阳救急,益气生脉。故选择C。

5、E

【答案解析】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故选择E。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细目一 概述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凡因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因外寒直中三阴,深入脏腑;或因过服寒冷,损伤阳气,症见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里寒证者,均可使用温里剂治疗。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辨清寒证所在的部位,有针对性地选择方剂。

(2)辨清寒热的真假,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3)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斟酌药量大小。

(4)阴寒太盛,服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本类方剂之中反佐少许寒凉之品,或采用热药冷服的方法,避免寒热格拒。

(5)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温里剂,以免温燥药物重伤阴血。

(6)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

细目二 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中焦脾胃虚寒所致。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以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补并用,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炙甘草与诸药等量,其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之主方,凡中焦脾胃虚寒所致之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多涎唾、久久不已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是异病同治之典范。

全方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院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获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 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当温中补虚,兼以养阴和里、缓急止痛。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中饴糖甘温质润,重用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桂枝辛温,温阳气,祛寒邪;白芍酸甘,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共为臣药。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均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既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道证。食后泛泛欲感,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苍白滑,脉沉弦或迟。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细目三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意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附子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其性尤峻,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意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开回阳而无暴散之虑;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本方药仅三味,大辛大热,力专效宏,脾肾之阳同建,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若服药后 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编辑:卷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