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清寒证所在的部位,有针对性地选择方剂。 (2)辨清寒热的真假,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3)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斟酌药量大小。 (4)阴寒太盛,服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本类方剂之中反佐少许寒凉之品,或采用热药冷服的方法,避免寒热格拒。 (5)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温里剂,以免温燥药物重伤阴血。 (6)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中焦脾胃虚寒所致。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以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补并用,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炙甘草与诸药等量,其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之主方,凡中焦脾胃虚寒所致之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多涎唾、久久不已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是异病同治之典范。 全方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院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获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 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意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附子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其性尤峻,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意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开回阳而无暴散之虑;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本方药仅三味,大辛大热,力专效宏,脾肾之阳同建,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若服药后 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编辑:卷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