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朦朦相遇 2011-09-20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1.血红蛋白
  男:120~160g/L;女:110~150g/L。
  2.红细胞计数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二)临床意义
  贫血分级及其血红蛋白值
贫血分级
血红蛋白(Hb)值
轻度
>90g/L;男<120g/L;女<110g/L;
中度
60~90g/L
重度
30~60g/L
极重度
<30g/L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①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继发性:
  ·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
  ·病理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发绀型先心病。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参考值
  1.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1 化脓性感染:流脑、肺炎、阑尾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2 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 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或宫外孕、急性溶血。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
4 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皮质激素。 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②核右移: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记忆汇总——其他几种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
 
增多
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寄生虫+血液病 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嗜碱性粒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淋巴细胞 ①感染性疾病:1)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等。2)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鲁菌病。
②某些血液病。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应用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单核细胞 1)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2)单核细胞白血病
--

  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一)参考值。
  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 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
  
  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2个表格。
 
延长
缩短
出血时间(BT)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不良: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如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凝血时间(CT) 血浆因子严重减少(重症A、B型血友病,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增高
减低
血小板计数(正常100~300×109/L 1)反应性增多——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2)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细目三: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1.临床意义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A/G比值倒置(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
  (二)血氨测定
  血氨升高见于:
  ①严重肝脏损害: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血氨升高是诊断肝性脑病的依据之一。
  ②肝外因素:如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尿毒症等。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关于胆红素的规律——
  ●总胆红素都增高;
  1.结合为主——阻塞性;
  2.非结合为主——溶血性;
  3.结合/非结合都增高——肝细胞性。  
               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三、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查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谷丙转氨酶ALT5-40u/L;谷草转氨酶AST5-40u/L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以ALT升高更加明显
  ●急性重症肝炎AST明最升高,
  ●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2)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增高。
  (二)碱性磷酸酶(ALP)
  1.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①胆道阻塞性疾病;②肝炎;③肝胆系统以外疾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等。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1.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①肝癌。②胆道阻塞。③肝脏疾病:急性肝炎γ-GT呈中等度升高;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四)乳酸脱氢酶(LDH)
  1.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①肝脏疾病: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LDH显著升高
  ②急性心肌梗死。
  
  四、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两对半检查
  乙肝病毒检测项目及意义——重要!!
检测项目
阳性(+)意义
1.HBsAg-表面抗原 感染HBV,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无传染性
2.抗HBs-表面抗体 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保护性抗体
3.HBeAg-e抗原 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4.抗HBe-e抗体 HBV大部分被清除或抑制,传染性降低
5.抗HBc-核心抗体 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
  大三阳与小三阳临床意义——重要!
大三阳(135)
小三阳(145)
1.HbsAg(表面抗原) 阳性 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1.HbsAg(表面抗原) 阳性 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HbeAg(e抗原) 4.抗-Hbe(e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细目四: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试验
  (一)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临床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各种肾脏疾病都可以使BUN增高,而且常受肾外因素的影响。
  血清尿素氮升高的因素
分类
疾病
肾前性因素
肾血流量不足: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亢
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
肾后性因素
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
  (二)血肌酐(Cr)测定
  临床意义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敏感性优于血尿素氮,是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一)浓缩稀释试验
  1.参考值
  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ml,夜尿量<750ml;尿液最高比重>1.020,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0.009。
  2.临床意义
  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累及肾髓质时,可出现浓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量增多,夜尿量>750ml或24小时尿量>2500ml,尿液最高比重<1.018,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0.009。慢性肾炎晚期则出现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的等张尿,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很差。
  ②肾小管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小管损害严重,患者常先有多尿、夜尿增多和尿液比重降低,晚期可发生尿比重低而固定。急性肾盂肾炎可出现一过性肾小管功能异常。
  (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测定
  C02CP降低和C02CP增高常见疾病
C02CP
酸(碱)中毒
常见疾病
C02CP降低
代酸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酮中毒、休克所致的乳酸中毒;剧烈腹泻、肠瘘等丢失大量碱性肠液。
呼碱
 脑炎、支气管哮喘、癔病等。
C02CP增高
呼酸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广泛肺纤维化等。
代碱
急性胃炎、幽门梗阻、妊娠反应等

  细目五:常用生化检查
  一、血糖测定
  1.参考值空腹血糖:
  血浆3.3~5.6mmol/L(60~100mg/L);
  血清3.9~6.1mmol/L(70~11Omg/L)。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升高见于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等,常为一过性;降低见于饥饿、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变化
  1)血糖升高:
  ①糖尿病。
  ②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③应激性高血糖:如颅内高压。
  2)血糖降低:如胰岛细胞瘤或腺癌、胰岛素注射过量等;缺乏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血脂测定
  (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1..临床意义
  (1)TC增高TC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TC者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升高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疗、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长期高脂饮食等。
  (2)TC降低见于重症肝脏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等。
  (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1.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冠心病、动脉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严重低下等。
  (三)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
  1.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好东西!
  2.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危险因素。——坏东西!
  3.载脂蛋白A1(Apo-A1)测定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即血清Apo—A1越低,冠心病发病率越高。——好东西!
  4.载脂蛋白B(Apo-B)测定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Apo-B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坏东西!
  
  细目六:酶学检查
  一、淀粉酶(AMS)测定
  1.临床意义 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有诊断意义。

  二、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AST、LDH见肝脏病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①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发病后数小时即开始增高。
  ②各种原因的骨骼肌病变与损伤,均可引起CK及其同工酶活性升高。
  
  细目七:免疫学检查
  一、感染免疫检测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
  临床意义见于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扁桃腺炎、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二)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查
  肥达(Widal)反应——若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或以上,则有诊断意义。
  (三)梅毒血清学检查
  ①定性试剂用于梅毒的初筛,因其抗原为非特异性,临床易出现假阳性。
  ②在定性试验阳性的前提下,特异性抗体试验阳性可确诊。
  (四)艾滋病病毒抗体及RNA测定
  (1)筛选试验ELISA法和快速蛋白印迹法(RWB)均为阴性。
  (2)确诊试验蛋白印迹法(WB)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HIV-RNA均为阴性。
  
  二、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检查
  临床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RF阳性率为80%,且滴度常>1:160。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变化,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细目八: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尿量
  1.多尿尿量超过2500ml/24h者称为多尿
  2.少尿或无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ml/h)者称为少尿;尿量少于100ml/24h者,称为无尿或尿闭。
  (二)颜色和透明度
  尿液的一般性状及原因
  见于
①血尿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
②血红蛋白尿(浓茶色或酱油色 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
③胆红素尿 肝细胞性及阻塞性黄疸
乳糜尿 丝虫病
⑤脓尿和菌尿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三)气味
  烂苹果样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四)酸碱反应
  正常新鲜尿多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pH5.0~7.0(平均6.0)。
  尿液酸度增高——多食肉类、蛋白质,代酸,痛风;
  碱性尿——多食蔬菜、服用碳酸氢钠类药物,代碱、呕吐。
  (五)比重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正常人尿比重波动在1.015~1.025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等;
  ■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固定,常在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而不是正常!
  ■休息
  
  二、化学检查
  (一)尿蛋白
  尿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者,称为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①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等);
  ②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等);
  ③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等)。
  (二)尿糖
  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尿糖定性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
  1.血糖增高性糖尿最常见于糖尿病,也见于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所致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三)尿酮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呕吐、重症不能进食等可导致脂肪分解加强,均可致尿酮体阳性。
  
  三、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
  1.红细胞
  ●镜下血尿:尿外观无血色,每高倍镜视野超过3个以上
  ●肉眼血尿:尿内含血量较多,外观呈红色。
  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盏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血液病及肿瘤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每高倍镜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或脓细胞,称镜下脓尿,多为泌尿系统感染,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肾结核等。
  (二)管型
  1.透明管型正常人也可偶有;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2.细胞管型
  (1)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
  (2)白细胞管型----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高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或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5.蜡样管型——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
  (三)结晶体
  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若在服用磺胺时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体,应及时停药。
  (四) 病原体
  1.直接涂片平均每个油镜视野的细菌数>1个,为尿菌阳性。
  2.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为尿菌阳性。
  
  细目九: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粪便的颜色及性状——重要!
大便颜色或性状 提示疾病
1.水样或粥样 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米泔样 霍乱
3.黏液脓样或黏液脓血便 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4.果酱样 阿米巴痢疾
5.鲜血便 肠道下段出血
6.柏油样 上消化道出血
7.灰白色 阻塞性黄疸
8.细条状 直肠癌
9.绿色 乳儿消化不良

  二、显微镜检查
  1.细胞
  (1)白细胞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道寄生虫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见。
  (3)巨噬细胞----细菌性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
  2.食物残渣——消化不良。
  3.寄生虫。
  
  三、化学检查
  隐血试验阳性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的活动期、胃癌、钩虫病以及消化道炎症、出血性疾病等。
  消化性溃疡隐血试验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呈持续性阳性,故本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消化道肿瘤的普查、初筛和监测均有重要意义。
  注意——“假阳性反应”。服用铁剂,食用动物血或肝类、瘦肉以及大量绿叶蔬菜时,可出现假阳性。口腔出血被咽下后也可阳性。
  
  细目十: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或物理、化学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
透明度
透明或微浑
多浑浊
比重
<1.018
>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黏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质定量
25g/L以下
30g/L以上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100×106L
常>500×106L
细胞分类
以淋巴、间皮细胞为主
不同病因,分别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检查
阴性
可找到致病菌
细胞学检查
阴性
可找到肿瘤细胞

  细目十一: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适应证及禁忌证
  禁忌证:颅内压明显增高或伴显著视乳头水肿者,以免发生脑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