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尿液常规检查

 百科全说大家看 2012-07-24

一、医生教你看懂尿常规化验单

在一张尿常规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或“++”、“+++”,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

1、报告单上报告验出大量白细胞(WBC++---+++),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2、尿中大量红细胞(RBC+---+++),说明患有泌尿道结石、肿瘤、感染或泌尿系统损伤。

3、如果尿中化验出有管型,那就表示肾脏有一定损伤,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肾病综合症等。

二、检查项目、参考值、检查意义:

比重(SG):1.005-1.030    

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检测肾功能的指标之一。

值↑过高:糖尿病、脱水性/发热性疾患、肾病症候群、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高热、心功能不全等。

值↓过低:多尿、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肾盂肾炎、水症、高血钙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正常人24小时尿的比重在1.015左右.常在1.010~1.025间波动,因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随意尿比重波动范围为1.005~1.030.

24小时混合尿比重增高时: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

24小时混合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

测定任意一次随意尿,尿中无蛋白及糖时,比重≥1.025,表示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1.005表示肾脏稀释功能正常,如固定在l.010左右,称等张尿.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所致。

在尿中有蛋自、糖或其它溶质增加时,检测尿液晶体渗透压较尿比重能更好地反映肾小管浓缩功能。

酸碱值(PH):5-8 

正常尿为:弱酸性(6左右),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因受食物影响。 

值↑过高:可能为细菌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呕吐、呼吸性或代谢性碱中毒。

值↓过低:糖尿病性酮酸毒症、脱水、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 痛风、高蛋白饮食、发热、严重缺钾以及服用某些酸性药物如氯化按、维生素C等可以导致酸性尿。

尿蛋白(Pro):阴性(-) 

尿蛋白检查是肾脏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重要指标。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

阳性:则可能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 高血压、肾病变、痛风等引起。

但发热、剧烈运动、过度疲劳、食用过多的肉类/嘌呤类(豆类、高汤)、妊娠期也会出现一过性蛋白尿。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葡萄糖(GLU):阴性(-)                

阳性:疑糖尿病,宜抽血检查血糖,

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其他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正常人如短时间内服用大量葡萄糖液时、运动后、妊娠期可发生一过性尿糖增高。

尿酮体(KET):阴性(-)                

阳性:提示可能酸中毒、糖尿病、呕吐、妊娠中毒、腹泻、脱水或脂肪摄入过多时,必要时作血糖检查。

胆红素(BIL)阴性(-)                

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可抽血检查肝功能。

尿潜血(OB):阴性(-)                

阳性:疑尿路结石或感染,女性如非生理期,请到医院做泌尿系统方面检查。鼓励多喝开水。

潜血(ERY):阴性(-)

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尿潜血也有假阳性的时候,这时应结合尿沉渣检查明确其真假,必要时可做尿红细胞位相检查。

亚硝酸盐(NIT )阴性(-)    

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    

阳性:提示有泌尿道结石或感染的可能。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也可呈假阳性。

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希氏菌、变形杆菌等)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菌,所以此项检查常做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

尿胆原(URO)0.1-1.0          

说明有黄疸,可抽血检查肝功能。

尿胆红素(BIL):阴性(-)

阳性:通常见于肝细胞性或梗阻性黄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有时也有假阳性,需结合血清胆红素的化验来判断。

隐血 (BLO) 阴性(-)    

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

红细胞 (RBC) 阴性(-)正常参考值:0-3

阳性: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肾炎、尿路感染等。

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高热、严寒、重体力劳动、长久站立等生理条件下,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一旦发现血尿,应认真进行定位诊断和病因诊断。

白细胞 (WBC)  正常参考值:0-5/HP 

白细胞(粒细胞脂酶LEU):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指标。

尿白细胞: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存在于血液中,但由于一些原因部分白细胞混入尿液就形成尿白细胞。尿常规白细胞是做尿常规检查三种细胞中的白细胞。正常尿液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一般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HP)白细胞为1~2个,仍属正常。如每高倍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则称为镜下脓尿。镜下脓尿提示尿道有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或尿道炎、肾结核等;肾小球肾炎时,尿内白细胞也可轻度增多。

【正常参考值】离心沉淀后:白细胞:男性0--2个/hp ,女性0--5个/hp, 注:hp为显微镜高倍视野即40倍镜下。机器测量定量尿白细胞以+(阳性)表示,正常为-(阴性)。

尿中白细胞多为炎症感染时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已发生退化性改变,形态不规则,结构模糊,又可称脓细胞,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道感染。

白细胞(LEU)

增高:见于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也可以见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以及各种肾小球肾炎。化学检测尿白细胞和红细胞只起过筛作用,临床诊断以镜检结果为准。

尿白细胞酯酶[LEU]:白细胞酯酶是人体白细胞内含有的一种特异性酶类,临床常用这种酶类来检测标本中有无白细胞存在,但这种酶类只在中性粒细胞内存在,其它的细胞内则没有,具体的还是需要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的。

管型(KLG)  阴性(-)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损害的标志。

包括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肾衰管型、蜡样管型等六种。
 
透明管型: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可有透明管型,在剧烈活动、高热、全身麻醉和心功能不全等尿中均可见此类管型,但尿液中透明管型增加也常见于各种肾实质病变。

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以及各种肾实质出血的疾病。

白细胞管型:多见于肾孟肾炎,也可见于急性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常提示有肾小管病变。
 
细颗粒管型: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而粗颗粒管型则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各种药物、重金属中毒所致肾小管损伤。
 
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患者。
 
肾衰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慢性肾衰时如出现此类管型,提示预激状态所致脂肪动员加速、肝脏酮体生后不良。
 
蜡样管型:一般提示有长期严重的肾脏病变,如慢性肾衰、淀粉样变性肾病等。

上皮细胞(SPC):阴性(-)

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增多:主要见于阴道分泌物污染或尿道炎;大圆形上皮细胞增多_见于膀胱炎;尾形上皮细胞见于肾盂肾炎、输尿管或膀胱颈炎症;底层移行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上皮深层,可见于结石、感染所致的上述部位损伤,小圆形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亦称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于各种肾小管损伤的疾病。

尿液中出现肌氨酸结晶

提示肌氨酸病;亮氨酸、酪氨酸结品的出现常提示肝脏内有自溶性变化,如急性黄色肛坏死。尿液中常见的尿酸、草酸钙、磷酸盐等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若经常或大量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镜下血尿,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另外,发现尿液结品对尿路结石性质的确定也有一定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