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尖破体

 寂静心 2011-09-27

拳经对力量的分析, 离不开形和意. 在意与力之间, 王老用了不少笔墨力求表现力量的发挥, 其中包括了松紧、虚实、动静等矛盾而又互补的情态. 但说到力量(劲)的表达, 则只有一个极为严格的标准, 就是力不出尖, 形不破体.

(意拳汇综)
1. 以形为体, 以意为用, 以静为和
2. 以形取意, 以意象形, 形随意转, 意自形生, 式随意从, 力由意发
3. 松即是紧, 紧即是松, 松紧紧松勿过正
实即是虚, 虚即是实, 实虚虚实得中平
(天地间没有中平, 哪一个地方没有绝对平衡, 能够控制暂时的平衡即是正, 也就是单双、 松紧、
轻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起错综复杂的作用)
动即是静, 静即是动, 动静静动互为根
顾即是打, 打即是顾, 发手便是处
4. 静中求动, 动中求静, 动中不动动有静, 动中之静是真静, 静中之动是真动, 动静互为根, 错综
为用.
5. 神不外溢, 意不露形, 形不破体, 力不出尖

以形为体, 以意为用, 开宗明义已经说明「意」在拳学中的重要性, 然而「意」跟「意念」之间有天壤之别, 一般人都以为意就是意念. 其实意就是意, 是不用思考, 不用追求的, 只是从练习中熟练起来的感觉. 说来毫不神奇, 又神奇到了极处. 简单一点言, 意建立于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 是一份内心的真. 因此每位能练成功的大师, 都能保住这颗心. 而企图心正是背道而驰的追求方向.

意念则只能算是低层次的思考, 是练习中建立起来的有为而作的企图心, 有了此心, 桩功便容易流于局部. 意便不易建立起来了.

内空虚, 外脱化, 或可写为「内空, 外清虚」. 在空和虚之间, 最大的特点就是静, 能静而后能定, 能定而后能安, 能安而后能得. 企图心的追求, 令意的出现受到了障碍, 千门百类数不胜数, 但愈是着意追求, 愈令人心不能达到静的目的. 「随时注意, 遍体轻灵」是叫人勿助勿忘, 只存着一点点的意上勾连而已, 才能做到意紧力松, 却被误认为是时时刻刻用意识去感觉和调整自身各部, 检查是否够「松」. 这样做实是忽略了『遍体』的重要性. 在不停的检察当中, 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局部, 永不能做到注意「遍体之轻灵」的. 站桩时间愈长, 关节的僵硬程度也愈大. 到了发挥之时, 各部分机体都配合不起来, 必须假借大动作的惯性来运用, 这样实同抛石锁、举哑铃所得来的肢体力全无异至, 试问意从何来呢?

力不出尖, 形不破体是出拳发力的检查标准. 而这种标准本身则是建基于整劲合成之上. 在网上曾看到不少人都自夸或被夸成「万法归一」. 书云:「拳本无法, 有法也空, 一法不立, 无法不容」. 归一是法, 已落下乘, 不过是在将双手左拨右拉的另类形态, 不明有何足以令人沾沾自喜之处, 一经接触, 仍是朽木.

当整劲合成之后, 每出一拳, 都会带着向前和后拉的感觉, 后拉之力要比向前更强, 当手向外作攻击时, 内里就有向内回拉的矛盾力, 令打出去的手拥有强大的后坐力, 在意的完全控制下, 不会出现往而不复的毛病, 自然不会空出无制, 回来时仍是满有掌握地可以再发出去, 在短矩离上作连环爆发. 发力亦只需在几寸之间, 已能重创对手. 事实上, 也不是拳出多远就是出尖, 没有整体的拳手, 不管如何出拳, 也会出尖, 因为出尖是意之出尖, 不是形的出尖.

正是手不空出, 意不空回之意. 这里所说的空, 是指「意」达不到手上, 令肢体失掉控制力. 出拳只是将接触点伸出去, 而力量仍存于我之中, 所以拳要袭人, 身要撞人, 脚要踩人…都是身步一齐到的意象, 亦是拳打丈外未为远, 近巧只在一寸中的表达. 也因为整之故, 力量一旦出尖, 身体整劲的结构力便会涣散, 再发挥不到应有的威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