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病的治疗

 tangge5678 2011-10-02
胃病的治疗
          1;胃溃疡容易发生在寒冷的秋冬季,常有感受风寒、生冷饮食等诱因,复发率较高。因感受风寒或饮食生冷而导致胃溃疡发作的患者,可用生姜 50克煎水喝,每天分2次服用,直到疼痛、呕吐、反酸等症状缓解。或用生姜3片,加红枣10枚,水煎服,每天2-3次,两周为一疗程。
提醒:生姜属于辛热燥烈之品,所以阴虚有热、内热偏重及舌苔黄而干的患者,忌食生姜。另外,患有肺炎、肝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痔疮等疾病的人,也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生姜。 刘英东
        2;方药:黄芪、党参各30克,丹参、 王不留行、当归、厚朴、赤芍各15克, 白术12克,蒲公英25克,黄连6克, 小茴香5克,煅瓦楞子30克。根据实际 病情,适当加减。每天1剂,水煎3次 混合,分3次温服。

主治: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气虚瘀热型。同时避 免粗粮、油炸食品,过冷、过热、辛辣 及低糖饮食,禁用损伤胃黏膜的非甾体 类消炎药。

功效:益气化瘀、清热燥湿。 疗效:运用此方治疗80例与阿莫西林、 甲硝唑、果胶秘三联组80例进行临床对 比观察,结果本方治愈率为76.6%,对照 组为26.6%。 邓世肯

         3;方药:乌贼骨、浙贝母、白及、蒲公 英、煅瓦楞子、元胡、沙参各15克,黄芪 30克,白芍、炒白术各12克,甘草6 克。

加减:阴虚加玉竹、百合各9克;肝 气郁结加柴胡10克;肝胃郁热去白术 加丹皮、栀子各10克;瘀血停滞加丹参 20克;失眠加熟枣仁、合欢皮各12克; 便血加三七粉冲服

每次3克。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

疗效:治疗30例,临床治愈24例,好转 5例,无效1例。 郑国辉

         4;人吃五谷杂粮,胃肠功劳最大,担子也最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不经意间已经被“老胃病”盯上了。南宁市朝阳大药房园湖店药学高级讲师、原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钟余才表示,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例,20~50岁的人患病率约为10%,51~65岁则高达50%。所以要想和老胃病“相安无事”,对症下药是必要的前提。

 

           老觉得肚子有点胀,或者经常隐隐作痛;吃完饭症状加重,总是没胃口,打不起精神;舌头边缘有齿痕,这种老胃病就属于脾胃气虚型,可选择香砂六君丸或补中益气丸,健脾益气。

  

  一受凉就胃痛——香砂养胃丸

  很多脾胃气虚型老胃病会“毛病越来越多”,劳累或受凉后也会胃胀胃痛,还经常吐酸水。“喝热水或捂着肚子会觉得舒服些,这说明已经发展成了脾胃虚寒型老胃病。”钟余才指出,常用中成药如香砂养胃丸、温胃舒胶囊等都具有温中和胃的功效。

  

  总饿却不想吃——养胃舒胶囊

  胃里觉得烧,饿得比别人快,吃得却不多,口干舌红,大便干燥。这些症状说明胃里有虚火,属于胃阴不足型,可选择养胃舒胶囊,可以滋阴养胃,治疗因气阴两虚所致的胃热胀痛。

  

  有口臭常恶心——胃热清胶囊

  老胃病除了上面3种虚证,还会有实证。如果总觉得肚子胀,舌苔黄而厚腻,口苦口臭,还时常恶心想吐,这都是湿热在“作祟”,属于脾胃湿热型,可选择胃热清胶囊,清热解郁。

  

  生气时症状重——胃苏颗粒

  中医认为,肝功能不顺畅会影响脾胃,导致肝胃气滞。如果老胃病经常在人生气、烦躁、郁闷等情绪变化时发作,多属于这种类型。可服用胃苏颗粒、元胡止痛片等具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作用的中成药
         5;治胃酸过多的良方
1.由于脾胃功能较弱或饮食不当,往往会在饭后出现反酸反胃现象。可吃生花生仁数粒,过3—5分钟后,反酸反胃的症状即会缓解。

2.取红枣8—10粒,烧至半焦状,加人生姜末 50克,共置罐中。加清水400毫升煎煮,每天早、晚各服1剂,连用3天即见效。一般5-7天为1 疗程。

3.胃酸过多,可能与慢性胃炎有关,治此病药方:佛手、海螵蛸、煅牡蛎、白芨粉、贝母各100克,煅瓦楞,田七粉、甘草各50克。将上药研末过80- 100目筛,取大腹皮适量煎汁过滤共制水泛丸,日服3次,每次6-9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及不易· 消化的食物。

献方人:江苏大丰市潘勇
           6;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胃气上逆病案:胡某,女,48岁。患者近半年 胃脘部时常有气逆上冲感常伴振水声, 不容易消化,排气多,大便不干,量少,多 梦,腰酸,行走时间长则酸困难忍,无法 继续行走,劳累后眼睑及下肢浮肿,怕冷 甚,舌质淡胖或舌边齿痕,舌苔白滑,舌 底瘀滞,脉偏沉细无力。既往史:患糖尿 病5年,子宫切除术后3年。胃镜示:反 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 胃窦幽门型黏膜呈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处方:附子 15克(先煎4小时),云苓60克,炒白术、生 姜各30克,红参6克(另煎兑人),炙甘草 15克,桂枝12克。7剂。常法煎服。嘱患 者若疗效好则继续服用至1个月。

二诊:服用上方28剂后,胃气上逆 减少80%,振水声消失,浮肿乏力症状 明显改善,现乳房胀痛甚,眼睑浮肿。上 方加入香附、佛手各9克,骨碎补30克, 肉苁蓉、补骨脂各15克,红参改为9克。 续服14剂,告愈。随访半年诸症未现。

按:患者之胃气上逆、水肿考虑为脾 肾阳虚,气虚不能温化摄水,遂用温阳法 健脾肾之阳、助气化祛水湿。取方附子 理中汤,药用附子暖下,温肾阳,助气化; 加桂枝取苓桂术甘汤之意,以助附子温 阳化气利水。处方立意始终以扶下焦阳 气和振奋脾阳为根本,故收效很好。胃 脘部振水声是应用茯苓的指征,需重用云苓,一般用量30克,甚可用至60—1:20 克。二诊时加用肉苁蓉、骨碎补、补骨脂以增加温肾助阳之力,加香附、佛手取疏肝理气之功。

 

           7;笔者曾祖生前以擅长治疗胃病而闻名,祖父兄弟三人也是治疗胃病的高手,而在笔者的门诊中胃病患者也最为多见。当地一些老辈人和在世的一些老中医现在仍然还记得曾祖当年治疗胃病用药寥寥,却效果奇好,那么他们治疗胃病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方法不少,但其中有一首最为多用,最不可忽视的小方,那就是枳术汤。

  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文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是张仲景的一张小方,药仅两味,是治疗水饮结于心下的方子。然历代医家用此方治疗胃脘痛、痞满却效果很好。读张璐的《张氏医通》,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等书,发现治疗胃病多用此方加减。临床实践发现此方可用于水饮或食积结于心下而影响脾失健运的胃脘痛和痞满证,对于很多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便秘等病有良效。

  方中枳实量为白术的一倍,行气散结除饮,白术健脾利水,用于因实而致的脾虚。两药一消一补,攻补兼施,互相为用,而消大于补为其特点。从传统气机上讲亦是一升一降,符合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笔者家传用药的方证是:患者形体壮实,多胸闷,腹胀,嗳气,疼痛,腹诊心下胀满或疼痛,有压痛或有抵触,有明显的腹肌紧张。舌苔多厚而腻,脉右关滑实有力,或左关呈弦象。寒则合四逆汤;郁则合四逆散。食积和热证者先用大柴胡一剂消导,大便泻下后再用此方。寒热交杂而偏热者合半夏泻心汤,寒热交杂而偏寒者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而病程绵长,体形弱者白术量为枳实的一倍,法张洁古枳术丸之意。

          8;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林某,女,52岁,2004年9月29日初诊。自述胃脘胀痛10余年。近期胃脘胀痛,泛酸,口干口苦,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缓。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气机阻滞),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枳实2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5日二诊:胃脘不痛不胀,纳差,二便调,无泛酸,舌红,苔薄白,脉缓。守9月29日方加广木香10克,砂仁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12日三诊:胃脘轻度胀痛,纳可,二便调,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方用小陷胸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处方:法半夏10克,全瓜蒌10克,黄连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炒川楝10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004年10月19日四诊:胃脘胀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舌红而胖,苔薄白,脉缓。守10月12日方,加乌药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脘胀痛,口干口苦,舌红,泛酸,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此案患者与案1患者不同,为上热下寒之象。因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机阻滞,故仍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为基本方加减。而后患者症状减轻,在此方基础上,加用行气止痛之品,如广木香、砂仁。三诊时,患者胃脘轻度胀痛,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症有痰热之象,乃脾虚生湿,湿郁化热酿痰所致,遂改用小陷胸汤配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四诊时,患者胃脘胀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排便不爽,脉缓,酌加乌药行气止痛,调畅肠腑。继服1周,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9;方药: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白 芍各10克,甘草、砂仁各6克。

加减:寒 邪客里,加苏叶、香附各9克;饮食停 滞加山楂、神曲各10克;气阴两虚, 太子参换党参加麦冬、石斛各10克; 脾胃虚寒加黄芪20克;湿困加藿香、 佩兰各9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6 天为1疗程。

主治:老年慢性浅表性胃 炎气虚气滞型。

疗效:治疗35例,显效 2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4.3%。 吴 昊

          10;地质队工程师赵先生常 年在野外探矿,风餐露宿,得了严重的胃溃疡,曾吃过许多西药及新特药,均 不见效。一天巧遇名老中医范教授,忙请范教授为自己诊治。

只见范教授为赵先生仔细诊察把 脉后,并没开出中药方,而是建议赵先 生停服所有的药物,改用一种食疗 法——将用面粉做的馒头切成片,放人 炉中烤黄后食用,长期坚持。同时,范教 授还嘱咐赵先生,不能吃酸、辣的刺激 性食物,不要吸烟饮酒,注意保持乐观情 绪和充足的睡眠,平时不要过度劳累。 赵先生听了心里嘀咕,我这老胃病已十 多年了,吃过无数药物都不见效,这普普通通的馒头就能治好我这顽疾,实在是 难以置信!不过又听到范教授说这方法 曾治疗过许多消化道溃疡的病人,效果不错,只好姑且试一试。

回家后,赵先生将买回的几只白面馒头用刀切成薄片,放入烤炉中烤至焦 黄,一日分3次食用,早餐经常就只吃烤 馒头片。吃了三个月后,赵先生感觉胃 痛明显减轻,以前一吃饭后胃就饱胀难 受,现在这种感觉消失了。赵先生于是有了信心。他坚持吃了一年多,胃痛,呕 吐清涎等症状完全消失了,食欲好了,体 重比以前增加了6公斤,人也精神得多。 三年过去了,以前一到寒冬就发作的胃 痛,已经不见了踪影。病虽治好了,可赵 先生现在还经常将烤馒头片当点心吃。

烤馒头片为什么能治胃溃疡?是不 是胃溃疡患者都能吃烤馒头片治疗呢? 范教授解答说:食疗是中医治病的一个 重要手段,也要讲究辨证施治。赵先生的 胃溃疡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喜 温喜按、遇寒发作、得热痛减,吃饭后饱 胀难受,呕吐清涎,口淡不渴,舌质淡,苔 白滑,脉迟,在中医辨证中属于典型的胃 寒型。从中医观点看,大米是水中生长出 来的,其性偏寒,赵先生的病属胃寒证, 一吃寒性的大米饭就会“寒上加寒”,所 以饭后饱胀难受。小麦是冬天种、农历五 月收,它的阳气最重,属温性的。温性的 小麦面粉做馒头时放了点碱发起来,就 很容易消化,当你再将它烤黄时,它就更 温了,吃了可以温胃散寒,这就是烤馒头 能治疗胃寒型溃疡病的道理。

范教授最后还提醒胃溃疡患者,烤馒头这一食疗法,必须食用1年以上才能治愈,而且只适用于胃寒型患者。如属胃热型,症见胃脘灼痛,遇冷痛减,口干口渴,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的患者,食用烤馒头犹如“火上浇油”,会使病情加重,因此胃热者不可使用。(完) 杏 林 11;蜂蜜能清热、补中、解毒、润燥和止痛。《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味甘而平,能解毒,柔而濡泽能润燥,缓而去急,能止肌肉疮疡之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蜂蜜所含的锰等无机盐,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从而减轻胃肠负担。

临床上,蜂蜜可以用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具体方法是:取丹参6克,炙甘草3克,用沸水冲泡20分钟后,加入蜂蜜 20克,饮服,每日1次。 阳小波

         12;经验方:甘草60克,白芍、乌贼骨、党参、白术各30克,元胡、浙贝母各15 克。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混匀。每次服5克,饭后2小时服,每日服3次。服药期间禁吃生冷、酒、辣椒、糖、醋。疗效: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115例,治愈98例,有效7例,无效10 例。         1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而言,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受寒邪犯胃所为。如若气候寒冷,平素患有慢性胃肠疾患者更易发生,故散寒止痛为常用方法。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成药外治对本病有明显疗效,介绍几则,供选用。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粉剂适量,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并可用热水袋不时热熨肚脐处,每日2—3 次,每次10—15分钟,连续3—5天;或用棉球蘸云南白药适量放置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并不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1换。可活血通络,散寒止痛。

风油精 取本品数滴,滴于肚脐孔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并不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或3次。可散寒止痛。

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方由川芎、冰片等组成,有芳香温通、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除冠心病心绞痛之外,其对胃痛、腹痛也有明显治疗效果。疼痛发作时,单纯使用本品即可达到止痛效果,方法是疼痛发作时。取本品 2—4粒舌下含服。再取本品5粒研为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肚脐孔,每日1换,一般用药5— 20分钟疼痛可止。

逍遥丸取本品 10粒,研细末,清水适量调糊,外敷于肚脐处,放食盐少许,再用黄豆大小艾粒施灸,酌灸3—6壮,隔日1次,连续1-3 次。可疏肝健脾,温中和胃。 (杜启荣/荐)
nbsp;        14;王某某,女,40岁,农民。1990年1月3日初诊。患者自幼即感胃脘疼痛,30余年来曾多方治疗,时轻时重,终未根治。近一年来胃脘痛突然加剧,发作时如刀割锥刺,痛不欲生。即住西安某附属医院,经B超、胰胆造影、X线等检查,诊为“先天性肝总管左肝管扩张”。行“胆囊切除术及胆肠吻合术”后其痛更甚,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发作时翻滚呼号,如历酷刑。迭经更医,竟无寸效,患者遂有弃生之念。刻诊:胃脘胀闷疼痛,波及右胁,掣于肩背,痛如刀绞,令人窒息,伴有口苦、食后呃逆阵作,大便干燥,2~3日一行。患者泣述剧烈发作,冬季较频,经期、劳累、进不易消化食物后易诱发,痛时局部拘挛胀闷并引及少腹,有欲小便感,必登厕解溲,历时约1~6小时,用“阿托品”后可暂轻缓,少时又复痛如故。现每日皆发。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沉细无力。证属寒瘀内凝,治宜温中散寒,化瘀止痛。处方:桂枝8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附片8克(先煎),炒枳实10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丹参18克,檀香6克,砂仁8克,炒川楝10克,虎杖10克。3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后胃脘痛略减,纳食觉香,矢气频转而便通,余症基本同前。拟上方加制川乌4克(先煎),细辛3克,虎杖改为12克。服6剂后疼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程度亦减轻,可以忍耐,仍以上方加减继服30多剂而痛除体康。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按:杜雨茂强调,临证务必详细诊察,认真分析病情变化,鉴别疑似,去伪存真,分清标本先后缓急,抓住主证,紧扣病机,注重辨证,才能正确施治而获良效,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变证蜂起。本案患者其痛势剧烈,且有口苦、大便干燥、胃脘胀闷,颇似热结胃脘,腑气不通之阳明燥结所致。但杜雨茂经仔细推敲,其剧痛而不伴有热感,且冬季易发,舌淡红而暗,苔白不黄,脉沉细无力,辨为寒瘀内凝之胃脘痛,处方遵乌头桂枝汤之意化裁以温中散寒,化瘀止痛,服30多剂而使数十年之顽固性脘痛顿消。此证若误寒为热投以苦寒通降之品,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15;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著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 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 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 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 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 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 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 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 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 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 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 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 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 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 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 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 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 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 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 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 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 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 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 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 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 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 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 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 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 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 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气,散 寒开胃。处方:炙黄芪20克,党参、刺猬 皮、白芍各15克,饴糖30克(烊化),高 良姜、肉豆蔻、香附、檀香各10克,鸡内 金12克,砂仁(后下)、桂枝、炙甘草各5 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偶有隐痛,胀满不适,嗳气,纳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缓。治法:温益中阳,健脾和胃。处方:炙黄芪30克,高良姜12克,香附、旋覆花各8克,饴糖 30克(烊化),白术、刺猬皮、木瓜、枸橘各15克,佛手10克,白蔻仁、炙甘草各 5克。14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患者服药后,除饮食过饱后偶发胃脘胀满外,余无不适,纳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胃镜报告:浅表性胃炎(轻度)。黎远平
          16; 肚脐又名神阙穴,是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敷脐疗法是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患者的肚脐上,使药性循经直达病灶部位,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尤适用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

 

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一般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还有一些患者有下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不畅、便秘、腹泻、排气增多等,且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症状。

 

在临床上,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采用中药敷脐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清洗肚脐后平卧,然后取事先配制好的药末(炒神曲、炒麦芽、炒萝卜子、炒鸡内金、炒山楂、党参、山药、白术各10克,淀粉3克)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等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个小时,连用2~7天为1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有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以及皮肤严重过敏的人禁用;空腹或餐后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