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酿黄酒要把好“三关”

 梦中好日子 2011-10-03

酿黄酒要把好三关

  在十堰地区,民间素有自酿酒的习俗,十堰米酒中又以房县黄酒为上品。房县的酿酒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周周宣王前后,但真正得以传世是在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左迁房州时期(今湖北房县)。随行700余人中带有宫廷酿酒工匠,利用著名的神农架天然矿泉水,特选当地稻米(糯米)酿制出醇香的黄酒佳品。李显复位后,特封此酒为“皇封御酒”,故房县黄酒又称“皇酒”。后来此酿酒工艺在当地流传,至今千年有余。

  如今,这黄酒已是房县人家家必备、户户会做的一种家常酒。近日,一位热心读者向我们提供了他家几代传承的酿酒方法,以供读者参考,自学、自酿。

  三招把好黄酒制作关

  黄酒是头晚泡米第二天做,一天一夜后下洑。洑汁用凉水兑开,隔开糟子就是酒了。这种酒微甜、醇厚、口感好,喝上两三碗就有微醉欲睡、飘飘欲仙的感觉。这种酒舒筋、活血、提神、强腰、补肾。

  而我们常说的糯米酒,又叫甜酒,在房县叫作甜糟子,这种甜酒是连酒糟子一起喝的,它的做法和做酒是一样的程序。所不同的是在糯米蒸熟以后,放置温热用糟曲子拌酶(糯米蒸熟了叫酶)。下了洑的酒糟子,就会自动的打着漩涡、发酵。这种酒很甜,就和糖水差不多,但没有大劲。这种甜酒尤其适合坐月子的妇女补充糖分、催奶、活血。

  无论是黄酒,还是甜糟子,制作时都需要把好三道关:

  一是曲子关。黄酒所用的曲子是用蓼子花(一种专用植物),掺兑米粉(将泡胀的饭米碾成粉)、甘草粉及曲母粉一起拌匀,捏成比核桃略小的圆球,放在簸箩里盖上椿树枝,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发酵24小时(发酵时要长菌丝,从菌丝的颜色便可分辨酒曲好坏),待散出酒的芳香后,凉干用线穿成串,挂在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随用随取。一般一颗曲子可做3斤糯米的黄酒。

  二是蒸米关。做酒必先将糯米放水中浸泡3—4小时,然后淘尽、控水、蒸熟、放置至27℃晾縻,也有浇冷水降温的为淋糜,搓碎米疙瘩,然后将碾碎的曲子粉撒入拌匀,并适当拌些凉水,盛入瓦盆或瓦缸,中间留出一个碗口粗见底的窝,用于透气、下湫水。

三是温度关。将配制好的原料放入备好的酒窝(用稻草编制,用于保温),将温度控制在27℃—30℃,一般在24小时就可发酵,待酒窝中沁满了湫水,用勺子舀湫水均匀地淋向酒糟的表面 (土语叫打头),然后适当降温到24—25℃,放至1—2天后转入罐子中密封存放一些日子取出用温水或凉水投酒,一般投酒比例为1:3,即一碗酒糟兑3碗水,待酒糟漂浮在上面后插酒抽子 (竹篾编织的竹篓),经24小时沥出糟子,即是香醇可口的黄酒。

  如果长期存放,还须经一两次叠酒,即将清亮的酒转入其它容器,剩下的浑浊物单独存放用于发面或其它所用。做出的馍馍气味芬芳、甘甜、柔软、无以伦比。黄酒经过几道转叠,越来越清,呈米黄色,饮时或温或冷因人因时而宜,冬天烫了喝发热御寒,夏天喝冷黄酒消暑止渴。

  蒸很重要

  做酒,除工序重要外,蒸也很讲究。首先是要把糯米泡好,一般从吃过早饭到午饭后的三四点钟正好。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取出来放在笤箕中沥干,等到不再滴水了,就可以上笼蒸了。锅里添上水,以淹住蒸笼的下边三寸为最适。加热,至沸,把锅盖盖上,逼气。等到笼内雾气满满的,浓浓的了,就可上糯米了。上糯米这可是有讲究的,不能一盆子整个儿地倒进去,要一勺一勺地抖散,均匀地一层层铺开。这样,蒸出的(熟的糯米)才会受热均匀,不会夹有生团。这一步叫蹿气,要做出好酒,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上了糯米,把蒸笼的上沿围上毛巾,不让其透气,加温加压。等到热气遏不住,拼着命把锅盖朝上顶着往外钻时,差不多已经好了。打开盖儿,用筷子搅一下,如果不散,且呈柔和的亮色,说明是已完全熟了,就可以出笼了。

  据说,这熟的拌上糖,很好吃。它和肥肉一样,吃多了也会腻人。取出一些这样的,加糖,使劲儿揉,搓,捏,碾成饼状贴到锅里烙,这就是糍粑了。把这些晾到温热,和碾碎的曲子一起拌均匀,装进坛子里,注入适当的水,这水要冬温夏凉。如果在冬天,最好在坛子外面围上稻草、米糠或破棉絮加以保温。一切就绪,就只等它酿成后吃甜糟子了。

  糯米酒温中益气、补气养颜,还有提神解乏、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同时它还可刺激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