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游济南府:走街串巷观泉之三(原创、多图)

 8801dz 2011-10-10
秋游济南府:走街串巷观泉之三(原创、多图)
 

 

马市街

   起凤桥街向西即到马市街,此街在原济南府学(即孔子庙)大门南侧。辛亥革命前,为尊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游人或来府学祭孔的官员,都会将马拴在此街,故名马市街。马市街上干净清新,虽然已经不见曾经的马匹车辆,但空中仿佛还回旋着马儿前蹄腾空时的嘶叫声。


顾名思义,当年是买卖马匹的街市;

玉环泉位于省府前街,两个泉眼已经干涸;

 


省政府的大门,把门的老总严厉制止俺拍照......

夕阳西下几时回......



    穿过正在施工的省府前街,向右一拐就来到了济南老城区的双忠祠街,这条窄窄的街巷两边民居林立,尽管很多房子已经被租了出去,依然难以改变老济南闲适的生活方式,而更让人羡慕的是这条不长的小街上竟然有大大小小七处泉子,居民们除了饮用水外,其他的用水基本上都是泉水,泉已经成为老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他们的生命当中。

 这个充满故事的街巷——双忠祠街。顺着街巷向西走,街两边不时出现高大的门楼,一看就是原来的大户人家。在街道的最西头,就是双忠泉,清初街上建有双忠祠,是为纪念明末在济南死难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建立的,

    史料记载,1638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关外清兵乘明朝人心涣散之机大举进攻,所过府、州、县城全被攻陷,并连破临清、武城、茌平,12月下旬到达济南城下。

  山东巡抚宋学朱当时正在章丘,接报后即回济南,与布政使张秉文、历城知县韩承宣指挥守城。当时城内只有乡兵500人和莱州援兵700人,而且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兵力单薄。清兵十余万围攻济南,用炮火云梯猛烈攻城。济南坚守9昼夜,终因兵力相差悬殊,张秉文在西门大街巷战中战死,其妻女眷属投大明湖自杀。山东按察副使、盐运使、兵备道、济南知府、同知、通判、都指挥使、儒学教授、历城知县韩承宣,以及全城官员和守兵全部遇难。
  清兵攻入济南之后,大肆抢掠,将年轻妇女、少年掳走。“杀掳人丁八千八百五十一丁”,济南府属所有耕畜均被清兵掠夺殆尽,这在济南历史上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清政府在巩固统治后,为了“教忠教孝”,居然褒扬抗清明臣。其间,为纪念宋、韩二人忠贞殉职,于1706年在济南建立“双忠祠”祭之。祠内原来有丰碑四座,均由名家撰文书写,可惜后来均下落不明。建祠掘地时忽然涌出一泉,水流不息,清澈甘美,遂以祠命名为“双忠泉”。山东督学赵申季当时作《双忠泉记》,勒石于泉边。双忠泉和双忠祠于解放前祠毁泉埋,泉址上建了民居。2000年,有关部门重新修复了双忠泉。该泉还曾被列入清代郝植恭的《七十二泉记》中。

  历经多年风雨沧桑,双忠祠已经废弃,以其命名的双忠祠街自然也是徒有其名罢了,如今泉水已是浑浊不堪了;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位于中国济南市老城区将军庙街西首路北,门牌号为将军庙街25号,因教堂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所以全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堂,百姓以地名称为将军庙天主教堂,也称将军庙街天主堂等。该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堂、小修道院、主教公署组成,现为济南教区主教府,现驻神职人员有两位,所辖信教群众近千人。目前该教堂对外开放参观,并举办相应的课堂教学。

  作为济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教堂的建设可追溯到16世纪,几经变迁才形成现在的规模。该建筑群为济南最早的近代建筑艺术代表作,教堂融合中外,兼采南北,地域特征明显,体现了老济南在殖民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建筑特点。其建设艺术,特别是内部壁画精美,宗教气氛浓郁,是济南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被列为济南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堂为将军庙街曾经并列着的四座庙堂(自东至西依次为和天主堂)之一,也是目前整条街上保存最好的建筑,因这几处建筑组合南临将军庙街,北止双忠祠街,西起启明街,东到西熨斗隅巷,成为老城内颇具规模的洋楼方阵,现在仍有许多老济南人将这一带称为“洋楼街”。

 

该教堂属于典型的西欧教堂模式天主堂,初建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也有说法为1651年)。天主教的西班牙神甫,北京教区的教士嘉伯乐(也译为嘉伯勒)来到济南,在西门内将军庙街购地13.6亩,主持建造了一座从结构布局到外观造型均为西方教堂模式的天主堂,为济南近代建筑活动最早的记录。1660年,在城西北陈家楼建立了分堂口。

  由于“洋教堂”不为当地民众所喜爱,更因传教士仗势欺民,包庇纵容教徒胡作非为,引起义愤。有说法认为在教堂初建时,当地老百姓即在教堂四角各建一座,以示抗衡。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济南爆发反对洋教的运动(也有说法为雍正皇帝下令查禁天主教),教堂被当地愤怒的群众焚烧拆除,传教士亦被驱逐。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正月初,法国主教江类思来山东施教,向山东巡抚提出索要教堂旧址,并重建天主堂的要求,由于当时清廷的软弱媚洋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这里数十家民宅及湖田均被划拨给了天主堂。意大利主教顾立爵从1864年始开始重建工程,两年后主教堂建成并投入使用,高26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被罗马教廷核准为天主教济南牧教区总堂(也曾为山东教区主教座堂)。

  为防止群众围攻,在教堂建设上汲取教训,将拥有很高圣权的总堂建成仅容百余人的小堂口,建筑物易守难攻极为封闭,远看好似一座古城堡。同时,为了缓和与当地民众的矛盾,教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建造,并结合了济南民居的特点,石墙到顶,卷棚屋面,小覆盖,形式朴素,仅在门窗等部位保留一些西洋建筑特征(有说法认为是),并特地在正门对面修建了一处,成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1863年和1898年,在主教堂东侧和北侧又分别建起小修道院和主教公署,西侧设立了海星学堂(今西墙外的启明街路西高都司巷小学)。1905年主教座堂迁往东郊新建的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即)。

  这座天主堂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1966年被关闭,1979623日成为济南首先恢复开放的天主教堂。如今随着社会各方面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增强,该教堂也得到了全面修缮,并在门前开辟了广场。





教堂里的善男信女,以老年人为多;

门额上的洋文,俺一个也不认得;



上图为

 在济南老城区“ 洋楼” (今 将军庙街天主堂)以东有一条偏僻幽静的小街,街名西熨斗隅街(今西熨斗隅巷),老街坊俗称“熨斗隅儿”。小街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清光绪末年的《省城街巷全图》中就有标注,街北首是双忠祠街,南首将军庙街上东有将军庙和城隍庙,西有天主教堂,晨钟暮鼓、佛号经声在这里交响,东西方宗教文化在这里碰撞。



教堂四周斑驳的围墙,显现出年代的久远;

高都司巷

  高都司巷北起将军庙街西口,南止泉城路,街长250米,宽3.5米。据传,该街是因曾有一高姓的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街名始自明代。1966年曾名启明街,1980年复原名。旧时,进了济南的西门朝东走,在路北第二个巷便是高都司巷了。巷两侧大都是具有北方特色青砖小瓦的清代民居,且其很多建筑都很考究,有带斜坡式的回廊院落,有的院落里还有石雕、木雕的吉祥图案。有的大户人家,还把住宅建成“院套街、街连院”的独特格局。200210月对高都司巷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古井、古道、陶罐、瓷器、瓦当、酒坛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几乎贯穿了从战国至明清每个朝代,这就证明先民们在战国时就已在这一带生活。因此,有的报刊说高都司巷出土的文物就是“整个一部‘济南编年史’”

    高都司巷的汇源里是老济南数一数二的大宅门,可惜整条街已于去年拆掉建了超市。

---完,谢谢观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