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春日》 何处寻芳

 玉阳山人LZK 2011-10-10

假若朱熹果真前往曲阜讲学,“来泗水游春赏景”,那将是一个牵动宋金两家的外事问题了,但这在宋金交往史上是根本没有的事。

■张顺清

现行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选有朱熹的《春日》。其中,对“泗水”的注释是:“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这就告知使用该教材的师生及相关人员,朱熹诗写的是发源于山东泗水县的“泗水”。

朱熹是南宋人。他在世期间,今山东省在当时的所在地尚属金人管辖,他怎么能到金人治下的“异国”去“寻芳”呢?课本上的注释对吗?依据是什么?

《春日》是在曲阜或泗水写的吗

时鉴总编的《孔孟之乡名人名胜名产》介绍曲阜洙泗书院时说:“洙泗书院是孔子设堂讲学的地方,从汉代起,历代名儒以在此讲学为荣。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曾留下千古绝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引文很清楚,就是说朱熹到过曲阜和泗水,并在曲阜或泗水写出了《春日》那首诗。事实果真如此吗?

朱熹,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生于福建尤溪县。此时,金兵早已大举南下,宋室也已迁都临安,宋王朝陷入了山河破碎、疆土分裂的动荡之秋。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九日,朱熹病逝于福建建阳县。在其70年的生命旅程中,宋金两家大致以淮河为界,始终处于南北对峙之势。朱熹做过地方官吏,但从未受命使金,也从未因别的什么事跨淮北上。

朱熹不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从事讲学论道、著书立说活动数十年,不仅是闻名南宋的道学之魁,也是盛名远传金人统治者耳中的大儒。即使在朱熹步入迟暮之年后,金人当权派也还在关注、打探着“南朝朱先生出处如何”。现在,我们不妨作个设想,假若朱熹果真前往曲阜讲学,“来泗水游春赏景”,那将是一个牵动宋金两家的外事问题了。在“人臣无境外之交”的制令下,则需双方官家恩准才能成行。若成,则必有大的影响于南宋朝野,而在金人方面,也很可能会有所动作,甚至借此作出些什么文章来。但这在宋金交往史上是根本没有的事。

朱熹一生,曾在寒泉精舍、晦庵草庐、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岳麓书院、沧州精舍及某些县学、州学等多处书院学府讲学授徒。但在关于他的各种传记著作中,如束景南的《朱子大传》、张立文的《朱熹评传》、夏于全与许光宏主编的《中华名人百传》、陈道南编的《朱熹生平活动年表》等,都不载曲阜讲学和“泗水游春赏景”之类的事情。

在一些收有朱熹《春日》的古诗选里,对这个问题也是注释得清清楚楚的。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的《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之第一册,在注释“泗水滨”时指出:“泗水,源于山东泗水,流经曲阜、兖州、徐州等地入淮,南宋时是金朝的辖区,朱熹根本不可能亲历其地。”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等撰写的《宋诗鉴赏辞典》在《春日》的赏析文章中说:“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掌握之中,晦翁未曾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

王正春、凌虹等编译的《华夏文化经典宝库——千家诗》和司徒博文编译的《唐宋诗鉴赏》都肯定地指出:“南宋时泗水已在金人占领区内,朱熹不可能去游览。”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地讲,朱熹曾在曲阜洙泗书院讲学,在“泗水游春赏景”并留下“千古绝句”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与历史真相不符的。

《春日》中的“泗水滨”在哪里

《春日》中的“泗水滨”在哪里?是何处的江河之滨?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以“泗水”为名的河流水道,岂止山东有?大江南北,有多条泗水同润中华。

湖北省咸宁县西南就有一水,名为泗水河(又称汀泗河)。在其上建造的汀泗桥,是古时的湘鄂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广东省高州市境内的泗水河,又称小白水。它发源于谢鸡红花岭,是小东江的支流,长35公里。梅州市平远县还有一水,也叫泗水河。

在今河南、广西、辽宁等地在当时的所在地,都有名为泗水的河流。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境内,有条清流汩汩的小溪,亦名泗水(又名思溪)。明朝景泰年间,在思溪村和延村之间的河面上,架设了一座廊式桥,名曰通济。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此桥至今尚存。

朱熹虽然生于福建,葬于福建,但其祖籍却是婺源县。他曾几次返乡祭祖扫墓。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中进士,是年18岁。第三年春,他首次荣归故里,逗留数月。

朱熹两去婺源之时,都值草木葳蕤、花团锦簇的季节。自言“素耽山水之趣”,“喜耕山钓水”的他,抽暇拨冗,或独自或结伴,漫步清澈的泗水之滨,深情地欣赏一下家乡的光景,不是情中之事吗?作为诗人,把所见所思、凝练成句,描画一下家乡的春日,不也是对归省故乡的一种纪念吗?

现在,我们可以放胆地推断,朱熹的名诗《春日》,写的是婺源的“泗水”、婺源的“光景”,“万紫千红”的“胜日”之“芳”,是在婺源的“泗水滨”“寻”得的。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春日》中的“泗水”说成是源于山东、流入淮河的泗水呢?对此,我们不妨也做个推想。那就是源于山东的泗水,源远流长,是诸条泗水中最长的一条,而且,是唯一载入《水经》的一条。其他几条,比较短小,既未出省、区,也不见经传,人多不知。最初的注释者,可能就在没有细究的情况下,把诗中的“泗水”误作源于山东的泗水。之后,便以假为真,因袭相传了。

《春日》是“说理诗”吗

明朝文人王相所注《千家诗》认为,朱熹的《春日》是游春踏青之作。这是合乎实情的。但在本文所提及的书籍中,有的赏析文字却说《春日》是一首“说理诗”。说什么理呢?

一说“孔门”之“仁”。如《宋诗鉴赏辞典》指出,《春日》“春秋属鲁”的“泗水之滨”一地,“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

二说“为学之道”。如《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说,《春日》之“第一句表示了对孔孟的仰慕和向往,后三句或有以‘无边光景’、‘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喻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最后臻于大成之意”。

这些说法,是当今充分肯定孔子之后出现的。它是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想,而不是眷恋生活的客观事实。

写说理诗,在宋代的诗作中较为常见。但不能普遍化、绝对化,不能遇宋诗就往“说理”路上拉。朱熹是写了大量的说理诗,但也不是每诗必“说理”。据记载,他还写了不少山水诗。

朱熹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喜欢投身大自然的人。不管是读书讲学,还是在衙为官,他都常游息于山水之间。他在《康塘三瑞堂记》中就这样说过:“凡有名山大川,无不悉至。则一石一木,可寄游览而助吟咏者悉皆留情。”在浙江,他曾登临天竺,弄舟西湖,游访湖州、会稽、天台、金华诸地的青山秀水;在湘赣,他曾饱览岳麓山、南岳及庐山风光。他在多山多水的福建生活了五六十年,特别喜爱“尽有山水之乐”的武夷山。在建阳期间,他写了近百首关于山水的诗歌,倾心描画闽北那多姿多彩的山光水影。有名的《武夷九曲棹歌》,就是那时的纪游之作。

《春日》一诗,是其诸多山水诗中的一首。他用生花之笔,绘出了一幅很美的江南春景图:风和日丽,江水漾漾,草木竞长,百花齐放,踏青的游人,徜徉在泗人之滨。全诗格调清新明快,词语准确流畅。“万紫千红”四字,高度概括了“春日”的“光景”,赋予整诗极强的生命力,历久而不衰。

在解读《春日》中出现一些别样说法,不足为怪。这是一种不乏其例的文学现象。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说过,他的一篇文章,写作时从未想过的什么问题和什么意义,经人一分析一讲说,全都出来了。另一著名作家浩然也说过,有的文章把他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深化了”。对当今之人的文字尚且如此,何况古人。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就不是本文所要探求的了。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