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归去来辞》说吟猱、气息、脉动以及右手弹弦三要素

 琴兒 2011-10-14

《归去来辞》弹奏中的不足

出现的毛病是通常使用的弹弦的力度偏小,没有吟猱的脉动感,还有气息不能贯穿。

 

弹弦力度偏小

表现在常用的力度偏小,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

 

吟猱没有脉动感

吟猱的弹法是应当自始至终有“动的感觉”,但你的演奏中没能见到,很多地方不动,显得声音“死”。有的地方不一定是要你左手外形在动,而内心里要有一种“蠕动”的感觉,这种“蠕动”也就是前面讲的脉动,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它的频率有时是比较均衡的,有时是不均衡的,会是由慢而快或是别的状态,也可能是散的,自由、跌宕。我弹的时候有时看上去也不动,但声音是“放松”的,或者只有微微的一点点动,而我的心里,我的感觉中一直在随着琴曲的音乐在吟唱着,吟唱中吟猱时隐时现。

左手手指的“动”或“不动”只是一个外形,它是内心脉动的外在表现。

 

气息不能贯穿

弹奏中,整个琴曲的节拍节奏显得比较乱,心里没有“脉动”管着曲子。好像有个不自信的、没有把握的心理状态勉强在掌握着全曲的弹奏,气息不能贯穿下来。有时一个乐句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下一个乐句已经开始了,节拍、节奏不顺畅;或是音乐的转折别扭……这些都是气息或乱或断,不能在乐曲中通顺贯穿。

应该让气息“管”着曲子,把整个曲子把握住,在理论上说明“气息”的概念并不困难,在演奏中做到则不容易。

 

关于吟猱与气息

吟猱顺随着气息的运行而运行,吟猱在琴曲中时隐时现,气息则贯彻琴曲始终,始终不断。段落的停顿和乐曲中的无论多长的休止符都是气息运行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气息的中断,不是“断气”。若乐曲未间断而弹奏者暂时离开了乐思,音乐出现感觉上的“空白”,音乐到此忽然不知所云;或一时间节拍节奏凌乱,失去通畅失去逻辑……,那么,此时琴乐的气息就“断”了或是气息“乱”了。

吟猱是依附于气息运行中的一个部分

 

右手弹弦的三要素

前面谈过触弦点的选择和弹弦的力度,还有弹弦的方向也很重要,这是右手弹弦的三要素,它们关系到所出乐音的音量和音色,现在加上未讲过的“弹弦的方向”一起再归纳一下。

 

触弦点

弹弦乐器在弦长十二分之一处弹弦声音最好。十二分之一处即二徽到岳山的一半处,近似于一徽到岳山的近徽三分之一处,实际弹奏中应以此处(这一点左右的小范围内)为主,并结合其它位置弹弦。

 

弹弦的力度

在通常情况下,一首琴曲大部分应采用“中等力度”来弹奏。“中等力度”也就是能使乐器发出最好的音色与音量的力度。

问:如果每一个弹琴的人,其常用的力度,应当是出现在他弹得最舒畅自如的时候,假如他的力度需要大一点,才能达到“中等力度”,他与你的“中等力度”,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况且对于不同音色、音量的琴,这个中等力度也是有差别的吧?

答:我想这个区别应当是小的,我所说的“中等力度”是指具体到针对每一张琴的力度。譬如对这张琴来说,在使劲重弹时,琴音会被弹破,在这个界限下面,它产生响亮甚至略带粗糙的琴音的力度,就是强奏的力度,也就是中等力度以上一级的力度;中等力度应该在强奏力度之下,具体实践中你们可以把握这个尺度。以这个力度作为通常的力度,一首琴曲大部分使用这个力度,可以有进有退,可以很强,也可以很弱,往上往下都有余地。假如曲情和音色上需要更强一些,偶尔声音弹破了也没有关系,作为一个乐器应该充分运用它的最大的可能性,最大可能的音乐表现力。我见到许多人弹琴时音量微弱,通篇用很小的力度演奏,虽是个人不同的审美喜好,但琴音发虚、不结实,限制了音量变化的余地,也限制了丰富的、多方面的情感的表达,明代《琴书大全》称其为为“十疵”中的“其轻如摸”;与此相反,也有人习惯了过大的右手指力,通篇出音粗糙,更没有强弱对比,整曲听下来噪杂而缺乏美感。

 

右手弹弦的力度,在一个通常强度的基础上作更强更弱的种种变化,力度的使用即使在一个乐句中,也不要弹得很平均。譬如(示范演奏):2  5 3  5 ─ ∣ 5  1 6  1 ─ ∣,不仅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音量有差别,而且在第一句中,2和6的力度差别也很大,都不平均,6是弹得很重的,这种音量音色的对比,与我们日常说话中的问句与答句使用不同的音量,或强调某一个字,是一个道理;又譬如(示范演奏),2  5 ─ ∣ 5  2 ─ ∣,2是得很重的,2 和2 的音量差别很大。而6  6 1  5 ─ ∣ 3  3 5  1 ─ ∣(示范演奏),力度就比较平均。

我弹奏的时候是下意识的,并没有仔细去想这些强弱的区别与差距,经过现在的分析后才知道有这么多差别。不必理性地具体地分析与安排这些音乐表达的手法,也不必去“设计”各个音的强弱,它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音色上的很多处理是你的内心在“处理”它,内心的处理是很自然的,这样弹起来比较“顺”。比如,我在弹泛音时,句与句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甚至在一个乐句中,强弱的变化都非常大,我想别人可能不会是这样,各人的爱好不同。

右手弹弦的力度,段与段之间不一样,句与句之间,音与音之间可能也不一样。

 

弹弦的方向

弹弦的最佳方向应当是斜向前下方或后下方。如,挑的动作是向前下方,勾是往后下方(示范),这样弹出来的声音是最结实的;如果换成另一个角度弹弦,象这样向天上挑去,力度不变,而音色就显得单薄难听,不厚实(示范)。这可能与乐器的结构有关,琵琶也是这样。

右手弹弦的八个主要指法,除擘、剔、摘三种指法,弹弦不能向前下方或后下方,其他指法如托、抹、挑、勾、打都可做到,而通常琴曲使用的指法中,托、抹、挑、勾又是使用最多的,因而一首琴曲中的大部分指法都可以弹奏出结实饱满的音色。

另外,还须注意弹弦的方法,是“击”而不是“推”,弹奏者在弹弦前将甲面靠着弦,再向前轻轻一推,这样无法得到应有的力度和有“活力”的音色;正确的方法是,弹弦前离开弦一定距离再“击”弦,有时可能会在弹弦前先触及琴弦,轻轻一推或轻轻一抹,但这只是求得音色变化和力度变化时的一种做法,一在通常的情况下应该离开琴弦后再“击”弦。

 

弹琴者必须重视弹弦力度、触弦位置与弹弦方向三个要素,才能具有控制音量从弱到强的无数等级的能力,具有弹奏出种种不同音色的能力。

 

问:背锁、长锁、短锁等组合指法似乎很难作到弹弦方向的要求?

答:这些指法不能作到每一单个指法都是一样的力度、音色,但不要紧,琴音也需要音色、音量的变化,这里所说的通常是指单个指法的弹弦方向。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重视上面讲的三个要素,保证了琴乐的基本的,主要的音色、音量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作种种变化。古琴本来就讲究音色、音量的多变,《神奇秘谱》中许多古老的琴曲中,早就使用“泼剌”、“伏”这样差不多是噪音的音色了,如若琴曲中所有指法的音量音色都是“最好的”,“最美的”,那正好犯了传统琴乐的大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