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一解析: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考题目

 家有学子 2011-10-18

逐一解析: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考题目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每到这个时候,分析高考试题特点,判断来年试题走向,确定新高三的复习重点,俨然成为每位老师和学生的必修课。

  今年的高考题,不出意外,仍旧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题目,或立意新颖,或考点别出心裁,或预示未来考试动向。让我们听听专业老师的分析和解读。

  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

  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第一篇现代文《家园城市》是社科类说明文,延续了上海试卷一贯选用文化说明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思路。试卷第6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的设计有亮点,试题的设计遵照“考试手册”(俗称“考纲”)的基本要求,延续了命题充分体现了二期教改中“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这一做法,考察考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提醒一线教师加强课外文本、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改变教师埋头教“死书”,学生埋头读“死书”的现象。

  这种题型近几年来在上海高考试卷中不曾出现。从题型上看,是完全开放性的试题,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考生可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开放性体现在思维的多向性,答案的多元化,评卷的多维度。

  从答题内容上看,选文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问题,其境界高、视野阔、气魄大,有启发意味,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和人生。试题所问的问题是上海近期发生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大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阅历,考生感到亲切有话可说。

  从考试维度上看,试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分析理解及对社会热点、现实生活焦点的关注,又考查学生如何联系实际进行阐发。考查的能力层级较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历史底蕴、思想底蕴。

  从答题技术上看,首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尤其理解文本中“家园城市”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素。其次搜索头脑中关于“科学发展观”、上海世博会的知识积累,比如,上海城市的发展方向、性质定位,现代化城市的转型,上海世博会会址的选择,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理念“和谐发展”——“和谐城市”、“和谐社会”、“和谐家园”,即人和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城市经济的低碳绿色,社会的稳定祥和……第三,试题开放,不等于没有约束和限制而想当然,而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必须仔细审题,抓住“上海世博会”、“‘家园城市’的要素”、“一例”、“阐述”等关键词。第四,答题方向上,该题是一道举例印证文本题。这种题型通常是给出结论,要求考生从文本外举一个例子,对原文的观点进行分析阐述,来印证结论的正确性,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具体步骤可概括为:

  一,准确全面地把握原文的观点(有时需要自己提炼),比如文本涉及的“家园城市”的要素有:“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二,举例子,例子必须明确具体(按题目要求),与原文观点一致,比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会址的选择、展馆的定位,不可以笼统讲上海世博会如何如何。

  三,举例以后要运用原文中的观点,对例子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最后还要注意语言通顺,结构层次清楚,做到有观点有例子有分析有结论,中心明确,要点齐全。

  【参考答案】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注意区别试题中“阐述”、“概述”、“分析”、“评析”、“赏析”、“简析”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不同的答题要求。

  ■①有问必答,不问不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②观点要清,叙述要明。(考生回答时往往在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就急于阐述举例,造成丢失文本阐释这一得分点。

  “两张判决书”和“一份护照”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案例设计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案例剖析者的角色。如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价,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并以此提高学生汲取信息、知识迁移、语言组织、价值判断等综合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以为,精编案例、精心设问、精要评析是关键所在。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题的第34题“两份判决书”和第37题“一份护照”以评价的方式有效地检测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案例1:两张判决书

  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

  问题(8分)

  (1)这两份判决分别依据下列哪部法律?(2分)

  ①《民法大全》②《汉穆拉比法典》

  判决一:_____ 判决二:_____

  (2)以今日见之,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6分)

  答案:给出判决,并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

  判决二合理。其一,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法官遵守“罪行不能继承”的原则。其二,在乙未做自辩前,法官严守证据原则,视其无罪。这反映了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

  判决一根据同态复仇将乙之子处死,不如判决二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此外,判决一在断案时也不如判决二那样重视证据。以今日的眼光看,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

  案例2:一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到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陆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陆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答案:

  (1)填写符合史实的三个国家,如英、法、俄。

  (2)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如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陆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阅读这两道试题,不难发现案例教学的一些重要信息。

  其一是精编案例。案例须真实可信、客观生动。试题“两份判决书”改编自古代法制史中的典型事件,“以今日之见”的设问,贴近学生实际,紧跟时代脉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感。此外,须内容明确且形式多样,并符合教学要求。试题“两份判决书”考察的核心知识是罗马法的精神,试题“一份护照”则涉及领事裁判权的相关内容。

  其二是精心设问。案例教学必须通过恰当的设疑问难而落实。试题“两份判决书”和“一份护照”都是从第一问的基础知识入手,切入难点,并试图引导学生从难点中汲取隐性信息。如试题“一份护照”的第二问“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可从“不平等条约的特征——护照的内容细节——与现实的矛盾反差”深入分析。由此启示我们,案例的设问往往由表及里,由宏观到细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教学主旨,选择恰当的分析视角,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述问题。

  其三是精要评析。案例的评析、答案的组织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关键所在。试题“两份判决书”中渗透着古代法制史的知识、细节,学生不会陌生,但只有对两种法律制度注重比较、归纳,才能厘清两者的差异,进而提炼出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可见,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能提高其汲取信息、知识迁移、语言组织、价值判断等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基于高考的趋向,结合历史教改的实际,案例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正当时。

  一字之差立意不同

 

  今年高考物理试题起点较低,层次分明,即使是较复杂的题目也搭建了台阶,让考生易于入手,而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加大难度,对不同层次的考生也都有较好的区分度。

  对于考生来说可以讲是有“喜”有“忧”。“喜”的是卷子出题思路延续了近几年的特点,继续保持了对课本的重视程度,还是强调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整体保持平稳。“忧”的是就在考生以为整份试卷就将在这种平稳中结束的时候,33题又像奇峰陡起,就好像大家知道迟早要发生些什么,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所以当这样一道题出现的时候,不免让人心生感慨,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反而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上海卷一直以“灵动”著称,往往能在平凡中孕育神奇,当你觉得某个考点已经考到极致的时候,却总能为题目的别出心裁而击节叫好。比如填空题中的25题,考点是常规的“平抛运动”,应该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考点,但考题却将常规的考点——“轨迹”改为了“轨道”,一字之差,立意却大不相同,让人击节叫好,回味无穷。

  再比如实验题,上海的实验题一直为人称道,让人“又爱又恨”,“恨”是因为它的难度,“爱”是因为它浓郁的物理味道。今年的实验题相较往年更加平实,26、27、28都是常规实验,学生比较熟悉,尤其是27题,考察了“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大小”,出题形式也非常贴近课本。

  这些特点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是从近几年考题看来,所谓重点和非重点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复习过程中不能只凭经验盯住几个所谓的常考点;二是在实验复习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时候因为复习时间紧张,有的时候因为实验条件有限,有意无意的关于实验复习我们就“以赛代练”,通过做实验题来复习实验,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一直在呼吁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对于实现这一目的最好的途径——实验却往往被我们轻描淡写地带过,不免有“买椟还珠”之嫌。而在实验题中,即使是相对难度最大的29题也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测电表内阻,一般说来是经常出现在全国卷的考察中,二期课改以后,在上海高考中出现尚属首次,要求学生通过读题审题,明确问题本质,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很好地考察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与图像的结合也属于“老相识”,只要学生沉着应对,相信会顺利完成。

  固守《词汇手册》行不通

 

  2011年上海市秋季高考更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取材真实地道的生活用语,试卷七篇阅读文章涉及诸多领域:“选词填空”介绍了防水防尘智能材料的开发,展现了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前景,笔触轻松诙谐;“完形填空”探究了常易被忽略的营销策略——设法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阅读理解A篇为考生呈现了一名成功教育者的鲜活形象--作者的小学教师充满教育智慧、满怀生活激情,她倾尽全力激发作者潜能,使之最终走上专业写作之路;B篇语言简洁生动,科普了座头鲸的生活习性;C篇探讨了英国法律条例与科学研究间的冲突,同时也是对人们人文意识、环保意识的呼唤;“配对”一文呼吁人们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甄别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简短回答”论述了机构高效运作的奥秘:顺畅的信息沟通。

  试卷大容量而贴近生活的阅读部分,提醒学生应具有更灵活应用词汇的能力。

  以“选词填空”备选词“launched”为例,在2010年11月出版的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所编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高考英语词汇手册(以下简称《词汇手册》)》的102页,“launch”的释义为:“发射,投射;使(船)下水(及物动词)”、“发射;(船)下水(名词)”。而文中的“launch”宾语为“someremarkable newproducts”,意为“推出(产品)”。若考生只机械地掌握了该词在《词汇手册》中的释义,就无法在语境中作出正确选择。还有部分考生除了《词汇手册》中的释义还知道“launch”表“发起”,如“launch a campaign”,则有助解题,但要迁移至“推出新产品”之意仍有一定难度。

  另一备选词为“miraculously”,该词在《词汇手册》中并未出现,但115页有“miracle”,释义为:“奇迹(名词)”。对应文章第43格,据上下文判断,应填修饰形容词“clean”的副词。即使不认识“miraculously”的考生若具有最基本的词性知识,也能断定应在“technically”和“miraculously”中选择一个,选对的概率大大提升。而掌握基本单词前后缀知识的考生则可推知“miraculously”意为“奇迹般地”、“非凡地”,就能轻松选对。

  可见,固守《词汇手册》是行不通的,掌握《词汇手册》中的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感悟词汇的丰富含义,才能真正提高其词汇能力。

  看透想通了的口算题

 

  2011年高考数学文理科试题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较宽,与平时练习难度相当,部分试题源于教材。引导下一届要全面、扎实复习,不能留下知识点的死角。

  该题符号较多,理解题意略有困难,不过读懂题目,解答并不难。

  上述解法没有用到多少具体的数学知识,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对极限概念的深刻理解。如果真去求Pn的横坐标,浪费时间还很难求出正确结果。这考查的是合情推理,看透想通了就是口算题,想不通就是难题。这要求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讲逻辑思维,还要讲辩证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